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立法會再無建制與泛民對壘,而且超過四成人報稱無政治連繫。這類「單頭議員」佔多數的情況,或許令未來議會和政府游說工作產生變化。
工聯會麥美娟昨日在電視節目上提到,立法會新格局將提升政府拉票的難度,但鑑於單獨作戰會增加議會工作的困難,相信部分在競選期間同聲同氣的議員,最終會組合在一起,或有不同的小組,例如早餐會、午餐會、晚餐會,甚至消夜會等。
有立法會中人估計,未來不少拉票「玩法」將有所改變,再加上要加入事務委員會都需要採取「人海戰術」,單頭議員則會較「輸蝕」,所以據聞除了「單頭議員」自組組合,亦有傳統政黨拉攏「單頭議員」,以不需入黨的形式組成合作團隊。

第七屆立法會。
而事實上,過往曾有「單頭議員」的組合,如第六屆立法會的「G6」(六人組),當中包括商界(二)廖長江、保險界陳健波、體演文出界馬逢國、銀行界陳振英、旅遊界姚思榮,以及建測規園界謝偉銓。
據了解,第七屆立法會會由「G6」轉變為「G14」,除了旅遊界姚柏良和體演文出界霍啟剛盛傳會加入外,還有其他中資背景的「單頭議員」參與,當中包括華潤李浩然、交銀譚岳衡、中銀簡慧敏及太平保險陳沛良和招商局嚴剛等。若然屬實,意味著「G14」將成為立法會第二大組織。

第六屆立法會的「G6」(六人組)。
至於合作團隊,最近立法會內的確有不同議員正在醞釀合作,其中一個「合作組合」是民建聯葛珮帆、中電陳紹雄和城市規劃師林筱魯所組成的「智慧生活促進組」。他們的小組還邀請到業內人士加入,如智慧城市聯盟榮譽會長兼港大客席教授鄧淑明、數碼港主席林家禮、資深工程師何安誠及梁廣灝,相信這類「合作組合」有助議會達成跨越政黨的共識。據知情人士透露,「合作組合」並非組黨或政團,而是就個別議題合作。
另一與創科發展相關的合作小組則與由創科界議員邱達根和城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孫東等人組成。由於兩人同是選委會選舉「科創力量」十四人名單的成員,相信他們合作都是必然之事。
與此同時,選委會界別吳傑莊還會與同一界別的梁毓偉、體演文出界霍啟剛等數名新議員「組隊」,他說與梁、霍都是青聯核心,希望在青年、創科等議題上可以有更多合作,因一人力量有限,而各人通過選舉已有默契,希望未來再發掘有什麼議題可以共同推動,但不會以政黨形式運作。
地區直選議員就有更多非大黨議員的合作空間,例如西九新動力梁文廣聯同報稱沒有政治連繫的楊永杰、香港新方向張欣宇和專業動力林素蔚上周四一起發出聯合新聞稿,關注Omicron社區傳播風險,並促請政府嚴防第五波疫情。

新思維狄志遠。
另外,外界也關心自稱「1:89」的非建制派議員狄志遠去向。他回應稱,會按個別事件與不同議員合作,例如立法會過去曾出現「八黨聯盟」,若爭取福利改善並無不可,例如反對政府削減受資助非政府機構1%經常資助。因此,他本人與其他議員合作只會「由事件起動」、「議題式」,未必會是固定的小組。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