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密克戎變異株首襲北京,海淀區本月17日至18日新增2宗本土確診病例,並且從一份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的郵件中驗出核酸陽性。海淀區疾控中心主任江初昨日向傳媒解說,也能讓我們一探究竟國家如何科學抗疫,同時企業和民眾的警覺性,亦是阻斷傳播鏈的關鍵。
江初指出, 18日新增病例在15日新增病例發病期間,沒有與其直接接觸的經歷,但到訪過其辦公室,由於辦公場所多為密閉環境,冬天出於保暖目的,室內新風量減少,可能造成病毒較長時間停留,再加上18日新增病例因身體原因而未能接種新冠疫苗,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感染風險。
江初續指,15日新增病例出現時,曾引起疾控部門的高度關注,擔心這例沒有接觸過高風險人群、沒有中高風險地區旅居史,甚至沒出過京的病例背後,隱藏著更多沒有浮出水面的患者。然而,通過細緻流調和先進的基因測序技術,疾控部門很快鎖定了這例病例與陽性國際郵件之間的關係。
江初說:「通過人員、環境監測,我們發現其污染範圍較小,其傳播鏈和接觸方式都較為明晰。順藤摸瓜,我們很快對密接、次密接、風險人員和風險點位進行了行之有效的管控,避免造成更大規模的傳播。未來幾天裡,不排除在管控人員裡會繼續出現發病感染者,但我認為只要傳播鏈清晰,疫情在短時間內受到控制是很有希望的」。
被問到病例自述近期收發過國際郵件,與以往處理過新冠病毒「物傳人」的情況有何不同,江初解釋指,這是北京首次應對奧密克戎變異株,海淀區疾控中心亦沒有處置過新冠病毒物傳人的情況。雖然北京在郵件包裹上檢測到過新冠病毒,但含量非常低,病毒在外界環境一般存活2到3天后活性會大大降低。而本次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的郵件,在檢測過程中體現出的病毒量和存活時間都超出預期。
江初認為,整個郵寄過程長達8天,還有可能造成物傳人感染,讓他們對新冠病毒有了新的認識,也再次敲響防範新冠病毒的警鐘。
江初又提到「排查快、流調快、管控快」的重要性,例如15日新增病例工作的單位有一項明確要求,就是發現健康狀況異常的員工,須攜帶核酸陰性證明返崗;患者也履行了個人防控責任,感到不適及時報告、檢測。他坦言,如果單位沒有提出這個要求,抑或個人沒有報告,堅持帶病上班,那都有可能造成較大範圍的傳播,因此「早發現」對本次疫情的控制,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談到對奧密克戎的看法,江初認為,奧密克戎感染通常潛伏期短,病症較輕,起病時幾乎很難被患者自身察覺,當患者出現明顯症狀,如咽部不適、低燒等,就會有非常多的病毒量,所以它具有傳播性強,但傳播隱匿的特點。他提醒市民,一定要對奧密克戎抱有高度的警惕性,時刻做好自身的健康監測,一旦發現自身出現新冠肺炎相關的症狀,要及時就醫。
由於15日新增病例不排除其經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江初建議在疫情期間,要對來自疫情嚴重地區的郵件提高警惕,減少接觸,同時不要去中高風險地區,非必須不出境,非必要不出京。他引述疾控中心總結了規避感染風險的三個重要因素:戴口罩、常通風和保持安全距離,即戴口罩要做到4小時一換,在通風良好的環境,保持2米及以上距離,如果能同時做到這三點,感染病毒的風險基本很小,所以疫情期間,市民要儘量避免置身於密閉的電梯或不戴口罩的聚餐等環境。
究竟疫苗對預防奧密克戎仍有效嗎?江初回應稱,奧密克戎變異株對現有疫苗並未完全出現免疫逃逸,即使現有疫苗對其預防感染的能力有所下降,但預防重症和死亡仍有明顯效果,例如根據中國的臨床資料顯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超過6成未有接種疫苗,而接種三針疫苗的患者都幾乎沒有發展成重症。目前,接種疫苗仍是抵禦病毒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鑑於人們接種過第一針、第二針後,體內產生的抗體會逐漸下降,再加上6個月後再接種加強針,能夠數十倍增加體內產生的抗體滴度,他呼籲,沒有禁忌症的人群,積極主動,盡早盡快接種疫苗,特別是加強針。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