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秦始皇曾見外星人?古籍有記載 真相待考究!

歷史長河

秦始皇曾見外星人?古籍有記載 真相待考究!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秦始皇曾見外星人?古籍有記載 真相待考究!

2022年02月17日 10:09 最後更新:04月24日 15:39

外星人是否真實存在,無從稽考,但今日不時有報道,世界各地均有不明飛行物出現。然而,古書曾記載,早在秦始皇時代,中國人便曾與第三類生物接觸。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後人想像中的秦始皇。(網上圖片)

後人想像中的秦始皇。(網上圖片)

東晉王嘉的《拾遺記·卷四》記載,秦始皇曾接見外星人,並記有他們交談的過程。故事是這樣的:

更多相片
後人想像中的秦始皇。(網上圖片)

後人想像中的秦始皇。(網上圖片)

秦朝的十丈為23.1米,若按照《拾遺記》的創作年代計算,東晉的十丈則為24.5米。(網上圖片)

秦朝的十丈為23.1米,若按照《拾遺記》的創作年代計算,東晉的十丈則為24.5米。(網上圖片)

種種傳說令人懷疑,宛渠國人一直以「上帝視覺」觀察着人類的一舉一動。(網上圖片)

種種傳說令人懷疑,宛渠國人一直以「上帝視覺」觀察着人類的一舉一動。(網上圖片)

古代史家多評《拾遺記》是荒誕不經的神話,《隋唐志》將它列為雜史,《宋史藝文志》則列為小說。(網上圖片)

古代史家多評《拾遺記》是荒誕不經的神話,《隋唐志》將它列為雜史,《宋史藝文志》則列為小說。(網上圖片)

這把青銅劍出土時被數百公斤的人俑壓住,劍身嚴重彎曲。當考古人員把人俑移開,劍身馬上反彈,恢復成原來的樣子。(網上圖片)

這把青銅劍出土時被數百公斤的人俑壓住,劍身嚴重彎曲。當考古人員把人俑移開,劍身馬上反彈,恢復成原來的樣子。(網上圖片)

青銅劍的表面被塗上鉻鹽化合物。這種技術20世紀中才出現,為何2000多年前的秦人已掌握?(網上圖片)

青銅劍的表面被塗上鉻鹽化合物。這種技術20世紀中才出現,為何2000多年前的秦人已掌握?(網上圖片)

《夢溪筆談》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該書更被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網上圖片)

《夢溪筆談》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該書更被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網上圖片)

原來,古人也如我們一樣好奇,探討外星人是否存在。(網上圖片)

原來,古人也如我們一樣好奇,探討外星人是否存在。(網上圖片)

秦始皇嬴政好神仙之事,一次,有個來自「宛渠國」的人來朝拜。這個宛渠國人長相驚人,他身高十丈,身穿奇裝異服,以鳥獸毛編成衣服來遮蔽身體。如此龐然大物到底是怎樣千里迢迢,遠道而來晋見秦始皇呢?原來他是乘坐一種叫「淪波舟」的交通工具,因「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所以這個「淪波舟」亦叫「螺舟 」。

秦朝的十丈為23.1米,若按照《拾遺記》的創作年代計算,東晉的十丈則為24.5米。(網上圖片)

秦朝的十丈為23.1米,若按照《拾遺記》的創作年代計算,東晉的十丈則為24.5米。(網上圖片)

宛渠國人與秦始皇交談,他先是介紹宛渠國,指出其位於「咸池日沒之所九萬里」,他們國家的時間運轉比秦國慢得多,這裡的一萬年,才等於他們的一天。在晚上的時候,他們會以「燃石」代替日光照明。

這種「燃石」就像夜明珠,會發出明亮的光芒,而且非常易碎,碎了以後的形狀就像米粒一樣,一粒便足以照亮整間屋;把「燃石」扔到小溪裡,溪水便會馬上沸騰起來,沸沫甚至能流出數十里遠,人們稱這水為「焦淵」。宛渠國人接着把「燃石」獻給始皇。

宛渠國人繼續向秦始皇分享自己穿越時空,日遊萬里,回到上古時期的故事。他表示,自己曾看到少典之子(黃帝)在首山採銅鑄鼎;其後又看到冀州有異氣,估計是有聖人出世,一看,果然是堯出世了;又看見赤雲飛進酆鎬,走去觀望,原來是有丹雀瑞獸昌隆之象。聽到這些,秦始皇不由得讚嘆道:「先生真是神人啊!」從此更加相信仙術。

種種傳說令人懷疑,宛渠國人一直以「上帝視覺」觀察着人類的一舉一動。(網上圖片)

種種傳說令人懷疑,宛渠國人一直以「上帝視覺」觀察着人類的一舉一動。(網上圖片)

相傳《拾遺記》是東晉時期王嘉搜羅秦時散佚的殘文史料,並整合而成的一本專門講述自上古伏羲以來的奇聞異事集,歷來只被人們當作茶餘飯後消遣的讀物。然而,這類虛無縹緲的志怪作品在科技一日千里的今天,似乎更有理由質疑:

古代史家多評《拾遺記》是荒誕不經的神話,《隋唐志》將它列為雜史,《宋史藝文志》則列為小說。(網上圖片)

古代史家多評《拾遺記》是荒誕不經的神話,《隋唐志》將它列為雜史,《宋史藝文志》則列為小說。(網上圖片)

首先,雖然《拾遺記》講的只是神話傳說,但支持者認為,任何的神話傳說實際上是某種歷史的反映,只是添加了一份天馬行空的神秘色彩。此外,古人對第三類生物的描述,與今天我們對外星文明的認知不謀而合,指這只是古人在那兒憑空亂想,胡說八道,顯然說不過去。

其次,外星文明一說很好地解釋了秦代眾多未知之謎。1974年,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掘震撼全世界,在兵馬俑二號坑中,考古學家發現一把被壓彎的青銅劍,當他們取出這把青銅劍時,劍身竟具備金屬記憶功能,竟立刻「撥彎返直」,回復原來的形狀。

這把青銅劍出土時被數百公斤的人俑壓住,劍身嚴重彎曲。當考古人員把人俑移開,劍身馬上反彈,恢復成原來的樣子。(網上圖片)

這把青銅劍出土時被數百公斤的人俑壓住,劍身嚴重彎曲。當考古人員把人俑移開,劍身馬上反彈,恢復成原來的樣子。(網上圖片)

1994年,考古學家再度發現一批青銅劍,同樣大吃一驚,因為這些青銅劍在出土時,依然光潔如新,與剛剛打造完畢的新劍一樣,一點鏽也沒有,也不見腐蝕,並鋒利無比。經科學考究,發現青銅劍的表面均被塗上一層厚度約10微米的「鉻鹽化合物」。須知,這種「鉻鹽氧化」的處理方法,是近代德國1937年才出現的技術。兩千多年前的古人竟擁有如此高超的科技?簡直不可思議。無數科學家、史學家都無法解答這些謎團,故人們難免想到秦代是得到超自然力量的幫助,才有如此先進的發展。

青銅劍的表面被塗上鉻鹽化合物。這種技術20世紀中才出現,為何2000多年前的秦人已掌握?(網上圖片)

青銅劍的表面被塗上鉻鹽化合物。這種技術20世紀中才出現,為何2000多年前的秦人已掌握?(網上圖片)

再者,中國歷史上有不少書籍也提及過外星人曾到訪中國。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卷二十一·異事異疾附》中記錄了一件奇聞異事──北宋嘉佑年間,揚州的天空在晚上常常出現一隻巨「珠」。開始時它出現在天長縣陂澤中,後來轉入甓社湖,最後又在新開湖中現身。巨「珠」存在了十多年,行人都經常見到它。

沈括的一位友人在湖上有一書齋,一天夜裡,這顆巨「珠」離他非常近。他看到有光從「珠」門透出,就像一條金線。突然,「珠」門大開,裡面白光如銀,還有一顆如拳大的寶珠,光芒四射,難以正視。放出的光芒像旭日照耀,在方圓十幾里地的樹林裡都能看到影子。天空頓時火紅一片,猶如燃燒的野火。

《夢溪筆談》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該書更被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網上圖片)

《夢溪筆談》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該書更被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網上圖片)

有指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亦曾「偶遇」飛碟。其《遊金山寺》被後世認為藏有玄機,是其看到飛碟的記述。這首詩寫於蘇東坡赴杭州的路上,途中夜遊鎮江金山寺的所見所聞。詩中「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指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大江中心出現一物,如炮火般火光沖天,震驚飛鳥。

這樣的事令蘇東坡大惑不解,因而質問「非鬼非人竟何物」。詩尾更自註「是夜所見如此」,也就是說,此乃親眼所見,並非虛構幻想。在科技尚不發達的宋代,對於江心忽然出現火團這一奇特的景象,蘇東坡也不知所以。究竟是甚麼東西,發出的光芒能達到「飛焰照山棲鳥驚」的強度?

原來,古人也如我們一樣好奇,探討外星人是否存在。(網上圖片)

原來,古人也如我們一樣好奇,探討外星人是否存在。(網上圖片)

對於古代出現外星文明一事,你又有何看法呢?

附錄

《拾遺記·卷四》原文:

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淪波舟」。其國人長十丈,編鳥獸之毛以蔽形。始皇與之語,及天地初開之時,瞭如親睹。曰:「臣少時躡虛卻行,日遊萬里。及其老朽也,坐見天地之外事。臣國在咸池日沒之所九萬里,以萬歲為一日。俗多陰霧,遇其晴日,則天豁然雲裂,耿若江漢。則有玄龍黑鳳,翻翔而下。及夜,燃石以継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則碎,狀如粟,一粒輝映一堂。昔炎帝始変生食,用此火也。國人今獻此石。或有投其石於溪澗中,則沸沫流於數十里,名其水為焦淵。臣國去軒轅之丘十萬里,少典之子採首山之銅,鋳為大鼎。臣先望其國有金火氣動,奔而往視之,三鼎已成。又見冀州有異氣,應有聖人生,果有慶都生堯。又見赤雲入於酆鎬,走而往視,果有丹雀瑞昌之符。」始皇曰:「此神人也。」彌信仙術焉。

《夢溪筆談·卷二十一·異事異疾附》原文:

嘉祐中,揚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見。初出於天長縣陂澤中,後轉入甓社湖,又後乃在新開湖中,凡十餘處,居民行人常常見之。余友人書齋在湖上,一夜忽見其珠,甚近。初微開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橫一金線。俄頃忽張殼,其大如半席,殼中白光如銀,珠大如拳,爛然不可正視。十餘里間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遠處但見天赤如野火;倏然遠去,其行如飛;浮於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類月,熒熒有芒焰,殆類日光。崔伯易嘗為《明珠賦》。伯易,高郵人,蓋常見之。近歲不復出,不知所往。樊良鎮正當珠往來處,行人至此,往往維船數宵以待現,名其亭為「玩珠」。

《遊金山寺》全詩: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往下看更多文章

蘇秦狼狽回家 「引錐刺股」終成六國宰相

2025年01月06日 20:00

「引錐刺股」這個成語出自於漢朝劉所編訂的《戰國策》,當中的《秦策一》有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

戰國時期,有一個名叫蘇秦的人,他是史上有名的謀略官。可是,在他發跡之前,卻擁有一段艱苦的過往。

成語「懸樑刺股」是由兩個成語故事組成,即「懸樑」和「刺股」。前者是涉及東漢孫敬苦學一事,後者是我們這篇故事的主人公蘇秦勤學一事。(網上圖片)

成語「懸樑刺股」是由兩個成語故事組成,即「懸樑」和「刺股」。前者是涉及東漢孫敬苦學一事,後者是我們這篇故事的主人公蘇秦勤學一事。(網上圖片)

蘇秦的家裡本以務農為生,但蘇秦卻不甘於世代為農,於是早年便到齊國求學,並拜鬼谷子為師。他與同門師兄張儀跟隨鬼谷子學習數年後,終於學有所成。然而,比起師兄張儀的順水順風,學成後馬上就成為了楚相國的門下客,蘇秦的前路就顯得無比的崎嶇。

先是他前往秦國遊說多年未成,不但搞得自己聲名狼藉,在路上更是花光了盤纏,落得一身窮困潦倒。一事無成的蘇秦回到家後,家人不僅不安慰他,反而都譏笑不治生產,捨棄農務而去逞口舌之利簡直是捨本逐末。因此,蘇秦在家中可以說是沒地位可言,他的妻子不為他縫衣,他的嫂子不為他做飯,他的父母也不認他這個兒子。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見及此,蘇秦甚感慚愧,不禁感嘆道:「從師受教,埋頭攻讀,卻不能換來榮華富貴,讀再多書又有什麼用呢?」他放棄了學習鬼谷子之道,決定另覓出路。遍觀所藏之書後,他在書架上找到一本《周書陰符》,並日夜不眠不休地學習。可是,睡意總是在夜深人靜之時向他襲來,所以他會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在一次又一次的刺痛下,他終於揣摩出合縱連橫之術。儘管大腿上多次血流成河,疤痕滿佈,但他毫不在意,只想趕急憑此妙計遊說當世君王。

當然,蘇秦所流下的汗水沒有被辜負。他所提出的計策先被燕文侯所接納,然後出使趙國後也成功而歸。就這樣,蘇秦成功聯合了六國一起抗秦,並成為了六國的宰相。

風光亮麗、身穿華服的蘇秦。(網上圖片)

風光亮麗、身穿華服的蘇秦。(網上圖片)

後人憑著這個故事提煉出「引錐刺股」這個成語,意思是晚間讀書時想睡覺,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精神;即形容人學習非常勤奮刻苦。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