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歐洲第6波感染潮來了 「沒想到來得這麼快」 英國專家: 「很多人以為大流行已經結束,還早著呢。」

博客文章

歐洲第6波感染潮來了 「沒想到來得這麼快」 英國專家: 「很多人以為大流行已經結束,還早著呢。」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歐洲第6波感染潮來了 「沒想到來得這麼快」 英國專家: 「很多人以為大流行已經結束,還早著呢。」

2022年03月18日 14:41 最後更新:14:50

2月24日,英國英格蘭地區不再要求新冠感染者自我隔離5天。英國全面躺平,迎來一片歡呼之聲。

據CNN在3月15日報道,「這是當地最後一項防疫措施。兩周後,英國感染數和住院數再次攀升。」

與前一周相比,英國最近一周新冠確診數增加52.4%,住院數增長18.4%。同期重症和死亡數並未顯著增加。

英國最近一周新冠確診數和住院數開始調頭回升。

英國最近一周新冠確診數和住院數開始調頭回升。

同時,歐盟半數以上國家的每日確診數也在上升。

這引起全球、尤其是美國公共衛生專家的關注。一方面,他們擔心歐洲現狀或成為美國疫情的「明天」。

「另一方面,似乎正在發生一些不尋常的事。在此前的感染潮中,新冠住院數增長往往較病例數增加,有10-14天的滯後。現在,英國的感染數和住院數似乎同步上升,這讓專家們感到困惑。」CNN報道稱。

彭博社報道,戰爭分散了民眾對新冠大流行的注意力。「事實上,整個歐洲的新冠感染率再次增加。」

英國最近7天的日均確診數約為55,000例,不到奧密克戎感染峰值的1/3。需要注意的是,其感染數增加速度,與兩周前該國取消大流行相關防疫措施時的下降速度一樣快。英國3月17日的確診數升到89717宗。

荷蘭、奧地利和瑞士的每10萬人感染數,已超過2000例。

當地時間3月14日,法國新增確診18,853例,新增死亡為當時近10天來的最高值,達到185例。到3月17日,法國的確診數升到10.2萬宗。

德國將於3月21日取消大部分防疫措施。但該國衛生部長卡爾·勞特巴赫(Karl Lauterbach)近日表示,確診數快速增加是一個「危險」信號。

據德國聯邦疾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數據,該國每百萬人確診數已從3月2日1,570例低位,增至3月12日2,330例,日均死亡數在250-300例。到3月17日已升至3568例。

據Worldometers數據,德國、韓國、越南的最近1周感染數總和,佔全球總報告病例的41.1%。

「歐洲的下一波感染潮開始了。」美國斯克里普斯轉化科學研究所創始人和主任埃里克·托波爾(Eric Topol)教授在社交媒體發帖稱,沒想到第六波感染潮來得這麼快。

托波爾教授在社交媒體發帖稱,沒想到第六波感染潮來得這麼快。

托波爾教授在社交媒體發帖稱,沒想到第六波感染潮來得這麼快。

「我們對此非常重視。」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Anthony Fauci)告訴CNN。

他已與英國同行進行溝通。後者將近期感染數、住院數同步增長,歸因於3方面。按重要性排序,分別是:

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

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

第一,BA.2變異株傳播。這是原始株奧密克戎的亞系。世界衛生組織(WHO)援引丹麥早期數據顯示,相較於原始株奧密克戎,BA.2的傳染力增加30%。在英國等歐洲國家,BA.2致感染數已達每日新增數的一半以上。

第二,防疫措施改變。全面開放,取消口罩令,民眾在室內聚集。

第三,通過疫苗接種或自然感染獲得的整體免疫力在減弱。

在3月11日的例行簡報中,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數據顯示,相較於原始株奧密克戎,BA.2感染數的相對增長率要高80%,但致病性、重症率仍然較低。「目前尚不清楚住院人數為何會增加。」

「住院問題令人費解。對比住院數,英國的ICU床位使用率沒有明顯增加。」福奇表示。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法國、德國。

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稱,在最嚴重的情況下,法國3月每日感染數或超過10萬例。由於超過92%的12歲及以上者已完全接種疫苗,重症率將維持在低水平上。

德國衛生部長卡爾·勞特巴赫稱,目前需要重症監護的患者數不到2021年峰值的一半。他擔心,約有270萬60歲及以上德國民眾尚未接種疫苗,這使其面臨較高的重症風險。「預計未來幾周內會有更多人死亡。」

BBC於3月15日報道,目前英國新冠死亡率比疫情初期有明顯下降,為0.03%。作為對比,英國季節性流感的平均感染死亡率為0.04%。

在高疫苗接種率和高自然感染雙重保護力下,徹底放開再加BA.2大流行,是否會造成死亡率上漲?美聯社報道,還需要兩周時間,才能看出感染趨勢對住院數和死亡數的影響。

但BA.2在美國大流行,情況或比英國糟。

「歐洲等國新一波的感染潮,也可能發生在美國。」美國巴特勒大學藥學與健康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奧格邦納亞·奧門卡(Ogbonnaya Omenka)告訴今日美國報。

彭博社報道,污水監測數據已發出「預警」。3月1日至3月10日期間,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在超過1/3的污水採樣點,發現新冠病毒檢出率呈上升趨勢。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家克里·阿爾索夫(Keri Althoff)指出,BA.2致感染數佔每日確診數的50%左右,是引爆點。「那時會看到變異株在人群中的影響力。」

克里·阿爾索夫認為,美國一旦發生BA.2大流行,情況可能比英國糟糕。

截至3月16日,英國總人口新冠疫苗兩針接種率為85.6%,加強針接種率為67%。而同期美國的兩針和加強針接種率,分別為65.3%和44.4%。

美國杜克大學全球健康與公共政策教授加文·亞米(Gavin Yamey)接受NBC新聞採訪稱:「如果現在放開,美國肯定會面臨病例再次激增的風險。」「我們的疫苗接種率和加強針覆蓋率,低於許多歐洲國家。感染數激增極可能轉化為住院人數增加。」

「還要考慮到,有1900萬5歲以下美國幼兒沒打過疫苗。以及,有數百萬美國人受長期新冠困擾。我們仍對之瞭解甚少。」埃里克·托波爾表示。

克里·阿爾索夫分析,在荷蘭,BA.2傳播約1個月後,取代原始株奧密克戎,成為主要流行株。若該病毒傳播速度不變,當它在美國大範圍傳播時,恰逢上一輪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種形成的整體免疫力在減弱。

「這一情況在2021年發生過。」《福布斯》發佈專欄文章稱,當年5月,美國CDC根據疫情趨勢,更改指南,放鬆對疫苗接種者的戴口罩要求。1個月後,變異株德爾塔成為美國主要流行株,導致病例激增。

「民眾需要知曉的是,當我們討論‘放鬆防疫’時,並不意味著大流行已經結束。」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黛博拉·富勒(Deborah Fuller)告訴CNN,隨著感染率下降,社交距離等措施或能逐步放開,但必須保持監控和檢測。

「保護必須從接種疫苗開始。」CNN援引福奇發言稱,所有年齡組的疫苗接種率需進一步提高,尤其是兒童。美國CDC數據顯示,約28%的5-11歲者和58%的12-17歲者接種了兩劑疫苗。最新研究支持,總人群接種率進一步提高,未接種者的感染幾率就會下降。

「今日美國」援引專家發言稱,學會與病毒共存,並不意味著病毒消失。

「理想情況下,與病毒共存的生活方式是,很少發生地方性暴發,病毒傳播不會對社會、醫療系統或大多數人構成威脅。」加拿大渥太華大學流行病學家雷瓦·德南丹(Raywat Deonandan)解釋,比如,在部分地區,水痘和麻疹等病毒一直在以低水平傳播。弱勢群體仍會受到威脅。

3月11日,是WHO宣佈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兩週年的日子。WHO表示,正在討論在何種條件下、何時宣佈結束全球危機,但「還沒有考慮取消聲明」。

近日,WHO還改變了對接種加強針的立場,稱「現在強烈支持緊急和廣泛獲得加強劑量」。去年,該組織曾表示,加強針對健康人來說不是必需的,會導致全球疫苗分配不均。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全球健康高級研究員邁克爾·海德(Michael Head)表示,如果未來幾個月,有更多國家開始考慮打第4針,他「一點都不驚訝」。

「有很多人稱大流行已經結束。」海德說,「早著呢。」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當中國航太捷報頻傳,SpaceX的獵鷹火箭頻頻上天之際,歐洲也坐不住了。但德國新秀「光譜」火箭的首飛折戟,讓人不禁思考:歐洲要如何在新太空時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歐洲「關鍵一戰」敗北

3月30日,在挪威安島航太中心,德國伊薩爾航空航太公司的「光譜」(Spectrum)火箭靜靜佇立,承載著歐洲商業航太的雄心。然而,這場期待了許久的首秀,卻在30秒後戛然而止。

「光譜」火箭首次發射失敗。影片截圖

「光譜」火箭首次發射失敗。影片截圖

這枚由慕尼黑初創企業伊薩爾航空航太公司打造的火箭,原本要在這天書寫歷史,成為俄羅斯以外歐洲大陸首次成功發射的商業運載火箭。但命運弄人,火箭在升空後很快失去控制,轉了個180度後墜入附近海域,隨即爆炸。

「光譜」火箭首次發射失敗。影片截圖

「光譜」火箭首次發射失敗。影片截圖

不甘心的歐洲

面對失敗,伊薩爾航空航太公司CEO丹尼爾·梅茨勒(Daniel Metzler)態度樂觀。他強調這是一次測試,將這次發射定義為「數據收集的成功」,並表示已為第二次飛行做好了準備,並且生產「相當順利」。不過,至於第二次發射還為時過早,公司會嘗試「盡早將第二枚火箭送往發射台」。

「光譜」火箭是一種中小型運載火箭,高約28米,能夠將1噸重的載荷送入近地軌道。該火箭採用液氧和丙烷燃料,配備了伊薩爾航空航太公司自行設計和製造的「天鷹座」(Aquila)發動機。其中,一級火箭由9台發動機提供動力,二級火箭由1台發動機提供動力。

這是俄羅斯以外歐洲大陸的首次火箭發射任務。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儘管歐洲航太局(ESA)和法國阿麗亞娜航太公司一直在發射火箭和衛星,但他們的發射任務都是在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和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進行。

CNN評論稱,在太空領域的競賽迅速擴大的背景下,「伊薩爾航空航太公司和其他歐洲初創企業正在爭先恐後地參與競賽,試圖與主導競賽的美國和中國搶佔份額。」

但《泰晤士報》稱,如今歐洲在航太領域高度依賴美國,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已在火箭發射方面佔據主導地位。在歐洲「阿麗亞娜5」火箭於2023年7月退役,至2024年7月「阿麗亞娜6」火箭完成首次發射之間,歐洲航太局更是完全依賴於SpaceX。

與此同時,中國不斷在航太領域取得突破,印度等一些國家也開始大力發展航太技術,使歐洲面臨沉重的壓力。報道稱,去年印度完成了5次發射,伊朗也完成了4次發射,歐洲卻只進行了3次發射任務。

未來在何方?

《泰晤士報》認為,「光譜」火箭首次發射失敗,打擊了歐洲挑戰SpaceX主導地位的希望。不過,一些人士仍對歐洲航太的前景持樂觀態度。

德國聯邦政府航空航太協調員安娜·克里斯特曼(Anna Christmann)表示,這標誌著「歐洲太空旅行新時代的開始」。德國航空航太工業聯邦協會(BDLI)董事總經理瑪麗-克里斯蒂娜·馮·哈恩(Marie-Christine von Hahn)則稱,「光譜」火箭首次飛行將推動歐洲航太發展,他坦言,馬斯克不是亦不應該是唯一選擇,「歐洲迫切需要確保其在太空領域的主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