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十三世紀,蒙古大軍橫掃歐亞,這廣闊的地圖上,幾乎沒人能夠在短兵相接的野戰中擊敗蒙古大軍,但南宋卻出了一位:孟珙。然而,這位將領在當代知名度並不太高,不如同時代「釣魚城大捷」的名將王堅,聲望也不如文天祥等耿耿忠臣。
但其實,在南宋末年眾多將領中,孟珙是少有的善打進攻戰的。他出身將門,曾祖孟安、祖父孟林都為岳飛部將。在蒙古聯宋滅金的過程中,正是他率兵北上支援,與蒙古軍聯手攻下金國最後堡壘蔡州。
其時,宋理宗開始憧憬能光復中原,趁蒙古兵北撤之機,宋朝派軍進入河南,企圖收復被金國佔領的失地,卻讓蒙古窩闊台汗派兵南侵找到藉口。於是,剛剛橫掃歐亞的蒙古大軍掉轉槍口,以宋朝背約為名,於公元1235年從江淮、襄樊、四川三路向南宋猛攻。
宋軍遭受慘重打擊後,很快退卻,戰火燃燒至宋朝國境。當時,襄樊地區的防禦成為了南宋抗蒙戰爭的重點。然而,蒙古軍攻陷襄陽後,全面掌握進攻的主動權。宋朝在危急之下,急忙調派孟珙北上,希望能收拾這個爛攤子。但在窩闊台看來,蒙古軍氣焰正盛,滅宋,也許僅僅是時間問題。
面對咄咄逼人的蒙古大軍,孟珙很快就教訓了蒙古軍。孟珙主動出擊之下,在江漢平原上連破蒙古軍24個軍寨,取得「江陵大捷」。這時,窩闊台不得不正視這個對手,但對蒙古軍來說,本來應該是勢如破竹的襄樊會戰,卻演變成一場漫長拉鋸戰。
孟珙的宋軍與蒙古大軍在江漢平原上相互攻守,互有勝負,蒙古軍始終無法再前進。公元1239年,宋軍在廬州會戰中重創蒙古軍,孟珙乘勝追擊,在一系列出擊中重創蒙古大軍,終於成功收復襄陽、信陽等失地,使蒙古軍以江漢平原為跳板南進的戰略徹底破產。
這時,孟珙沒給予蒙古軍喘息機會,率軍火速西進,痛打蒙古人進攻四川的部隊,在「大亞寨會戰」中,再度擊敗蒙古軍主力,並收復夔州等失地。至此,南宋防禦蒙古的整條戰線就更為堅固,而蒙古第一次對南宋的戰爭,也在歷經六年後失敗告終。孟珙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建立起一體化的防禦體系,確保南宋挺過了宋蒙戰爭的前十餘年,使得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停滯在江淮一線。
「襄樊爭奪戰」,是蒙古軍與南宋軍第一次真正意義的硬碰硬較量,此戰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延續了南宋50年的國祚,更讓蒙古軍因連勝而狂熱的頭腦,漸漸轉向清醒。素來被認為「孱弱」的宋軍,在抗蒙戰鬥中憑著強悍戰鬥力以及高技術裝備優勢,證明了經濟佔優的宋朝,一旦戰爭機器開動,也發揮了效能。擁有高素質的軍事指揮人才及高效率的指揮體系之下,能讓宋朝把其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發揮到最大。但令後人遺憾的是,涉及這段歷史的不少宋朝功臣都不得善終,多位抗蒙名將幾乎遭陷害而死,孟珙也涉「功高蓋主」,惹宋理宗猜忌,抱憾而逝。
然而,孟拱率宋軍在「襄樊爭奪戰」中的勝利,為南宋打造了一條足夠抵抗蒙古大軍南下的堅固屏障,讓蒙古軍後面每次的南侵都付出了血的代價。而從中汲取教訓的蒙古人,也開始調整自己原有的政治政策及軍事策略,將學習南宋的科技與水軍戰術作為重點,並廣泛任用漢將、漢兵。到了後來的忽必烈時期的蒙古滅宋系列戰中,基本上成為北方漢人與南方漢人之間的戰鬥,不無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