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好整以暇」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日臣之使於楚也,子重問晉國之勇,臣對曰:好以眾整。曰:又何如?臣對曰:好以暇。」
在春秋時期時,晉、楚兩國交戰時亦不忘禮節之事。當時晉國因鄭國背信棄義,而決定以牙還牙,討伐鄭國。氣得怒髮衝冠的晉王一口氣派了幾名猛將,如欒書、邵鏑、韓厥等人率兵攻打鄭國。有鑑於鄭國是楚國的屬國,楚國共王便代鄭國迎戰。可是儘管楚兵勇猛,楚共王的眼睛在作戰中依然免不了被流箭所傷。不過所幸的是,楚國「神射手」的養由基馬上便替主報仇,射殺了晉將。
楚國大將養由基塑像(網上圖片)
隨着戰事的推進,楚軍的旗幟馬上就映入了晉軍的眼簾。晉國車右欒針在見過敵將後,便向楚國令尹子重搭話:「我曾參觀過貴國,那時您問過我:『晉軍勇武之處在哪?』我當時以『好整以暇』回話。可是現在你我作戰時卻沒有使者交流,不但搞得情勢異常緊張,也不符合先前我們所講的規定。在交戰前,我先請求我的君王派使者去給您敬酒吧!」
語音剛落,晉軍的使者便恭敬有禮的走到子重面前,並向他敬酒:「寡君派我來向將軍獻酒。」子重聽過後深受感觸,不僅允許晉國使者安全回去晉營,更暗中記下欒針在戰事慌亂中仍不忘禮節一事。一杯入喉,便繼續投身於戰鬥中。
春秋戰國混戰(網上圖片)
可惜楚、晉兩軍的交戰打了一天一夜都未分勝。後來楚共王因擔心楚軍的命運,便親自到楚營中找軍帥子反商量。沒想到,子反卻在軍營中喝得酩酊大醉,無法拜見共王。有見及此,楚王便失望地逃回楚國。後來,子反因自己酒醉不認真的備戰態度感到羞愧,後而自殺了。
晉、楚交戰(網上圖片)
「好整以暇」這個成語昔日用於形用軍隊步伐嚴整,從容不迫,但現今傾向用於來形容在突發事件前,保持從容不迫的心態和有條不紊的處事手法。
「口若懸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世說新語.賞譽》,當中有言:「王太尉云:『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西晉玄學家郭象少有才學,對於日常生活中之事,他總能在當中找到不平凡之處。每每接觸到一些現象,他都會留心觀察,然後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說他智周萬物也不為過。他不僅知識淵博,甚至對於老莊學說有著獨到的見解。當時,有不少人因仰慕其才名而慕名而來。然而,郭象並不向往官場,所以凡是請他出仕的,他都一概謝絕。每天不是埋頭研究學問,就是和志同道合的人談論哲理。
郭象的核心哲學理論就是「獨化論」,「獨」即是指個體,即可以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個體;「化」就是形容活動的變化。 換言之,「獨化」就是一個絕對個體的活動變化。在「獨化論」中,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的個體性,也同時否定了「造物主」和「有生於無」的觀點。(網上圖片)
郭象恪守「不做官、只做學問」的人生原則,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活得自在。可是朝廷又怎麼暴殄天物呢?朝廷多年來都不放棄,哪怕多次被郭象拒絕,也要派人來請他出仕。郭象實在推辭不掉了,只得硬著頭皮答應下來。朝廷一見郭象把事情應了下來,馬上就把他封為「黃門侍郎」。要知道,黃門侍郎在晉朝已經有副宰相的地位了!
作為皇帝近侍之臣,黃門侍郎主要的職責是傳達詔令。到了明清時期,黃門侍郎為從二品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務。(網上圖片)
到了京城,郭象很快就憑著自己豐富的知識在官場上站穩了腳。加上,他口才很好,對什麽事情都能講得頭頭是道,所以人們都愛聽他那生動且深刻的論述。當時太尉王衍也十分欣賞郭象,認為他不但立論新穎,講話還條理清楚,所以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讚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
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提煉出「口若懸河」這個成語,而「懸河」即瀑布之意,所以這個成語比喻人說話滔滔不絕,像河水傾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