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內地入境隔離由14+7日縮短為7+3日 中國疾控中心:縮短隔離期限不意味防控寬鬆

博客文章

內地入境隔離由14+7日縮短為7+3日 中國疾控中心:縮短隔離期限不意味防控寬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內地入境隔離由14+7日縮短為7+3日 中國疾控中心:縮短隔離期限不意味防控寬鬆

2022年06月28日 18:06 最後更新:18:19

內地宣布大幅縮短入境隔離日數,由目前的14+7日即共21日,縮短為7+3日即10日。

今日(6月28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科學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有關情況。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

人民日報記者提問:第九版防控方案對風險人員的隔離管理期限和方式有什麼優化和調整?這種優化調整的依據是什麼?是否可以理解為調整後的防控措施比以往更加寬鬆?

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研究員王麗萍。

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研究員王麗萍。

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研究員王麗萍:為進一步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科學性、精准性,2022年3-5月期間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在全國選取部分地區開展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試點研究工作,研究發現,奧密克戎變異株平均潛伏期縮短,多為2-4天;絕大部分都能在7天內檢出。基於研究結果和國內多地的防控實踐,第九版防控方案對疫情相關風險人員的隔離管控時限和方式進行了優化。將密切接觸者、入境人員隔離管控時間從「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7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核酸檢測措施從「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第1、4、7、14天核酸檢測,採集鼻咽拭子,解除隔離前雙采雙檢」調整為「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第1、2、3、5、7天和居家健康監測第3天核酸檢測,採集口咽拭子。」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前不再進行雙采雙檢。密接的密接管控措施從「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調整為「7天居家醫學觀察」,第1、4、7天核酸檢測。

目前,國際和國內的流行優勢毒株均為奧密克戎變異株,將入境人員和密切接觸者隔離期限從「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7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這樣的調整並不意味著防控措施的「寬鬆」,而是根據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流行特點對防控措施的進一步優化,不會增加疫情傳播的風險,是精准防控的體現。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網站消息,為進一步指導各地科學精准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工作,在認真總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印發後的防控工作實踐,特別是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速度快、隱匿性強等特點的基礎上,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組織修訂形成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全面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內地隔離政策主要修訂內容如下:

一、優化調整風險人員的隔離管理期限和方式

將密切接觸者、入境人員隔離管控時間從「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7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核酸檢測措施從「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第1、4、7、14天核酸檢測,採集鼻咽拭子,解除隔離前雙采雙檢」調整為「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第1、2、3、5、7天和居家健康監測第3天核酸檢測,採集口咽拭子」,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前不要求雙采雙檢。密接的密接管控措施從「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調整為「7天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第1、4、7天核酸檢測。

二、統一封管控區和中高風險區劃定標準

將兩類風險區域劃定標準和防控措施進行銜接對應,統一使用中高風險區的概念,形成新的風險區域劃定及管控方案。高風險區實行「足不出戶、上門服務」,連續7天無新增感染者降為中風險區,中風險區連續3天無新增感染者降為低風險區。其他地區對近7天內有高風險區旅居史人員,採取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措施。中風險區實行「足不出區、錯峰取物」,連續7天無新增感染者降為低風險區。其他地區對近7天內有中風險區旅居史人員,採取7天居家醫學觀察措施。低風險區指中、高風險區所在縣(市、區、旗)的其他地區,實行「個人防護、避免聚集」。其他地區對近7天內有低風險區旅居史人員,要求3天內完成2次核酸檢測。

三、完善疫情監測要求

加密風險職業人群核酸檢測頻次,將與入境人員、物品、環境直接接觸的人員核酸檢測調整為每天1次,對人員密集、接觸人員頻繁、流動性強的從業人員核酸檢測調整為每週2次。增加抗原檢測作為疫情監測的補充手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可疑患者、疫情處置時對中高風險區人員等可增加抗原檢測。

四、優化區域核酸檢測策略

明確不同人口規模區域核酸檢測方案,針對省會城市和千萬級人口以上城市、一般城市、農村地區,綜合疫情發生後感染來源是否明確、是否存在社區傳播風險及傳播鏈是否清晰等因素進行研判,根據風險大小,按照分級分類的原則,確定區域核酸檢測的範圍和頻次。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隔離

往下看更多文章

17歲中國小將張志傑不幸猝死 世界羽聯「制度之惡」引爭議

2024年07月02日 15:37 最後更新:15:46

張志傑的不幸去世,是「天灾」,還是 「人禍」?

國家隊球員為張志傑默哀。AP圖片

國家隊球員為張志傑默哀。AP圖片

6月30日晚上,在印尼日惹舉行的2024年亞洲青年羽毛球錦標賽上,17歲的中國青年選手張志傑突然暈倒,送醫後不治身亡。這起悲劇讓他的家人、團隊以及支持中國羽球的球迷們都深感悲痛。然而,這起事件也應該引起公眾的反思和警覺。

張志傑在亞青混合團體賽中昏厥倒地後送院搶救不治。

張志傑在亞青混合團體賽中昏厥倒地後送院搶救不治。

在印尼羽毛球協會和亞洲羽聯的聯合聲明中並未提及張志傑的死因,但印尼羽毛球協會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解釋說,張志傑因「心臟驟停」而過世。

比賽現場視頻截圖。

比賽現場視頻截圖。

所謂的「心臟驟停」實際上是運動員在運動中突然離世最常見的病因——運動員心源性猝死。運動員心源性猝死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疾病,儘管醫學界對此有所研究,但近十年來仍有多名運動員死於這種疾病。目前,醫學界基本上一致認為,這是一種需要迅速治療的疾病,即使第一時間進行急救,也未必能挽回運動員的生命。如果運動員出現典型症狀,就必須立即接受治療,生命比比賽、比以醫療救治為代表的科學更重要。

英超聯賽曾因為維維安•福死於心源性猝死,在時任曼城傳奇教練凱文•基岡的推動下,大力增强了對於心源性猝死的預防和加强即時治療等措施。

英超聯賽曾因為維維安•福死於心源性猝死,在時任曼城傳奇教練凱文•基岡的推動下,大力增强了對於心源性猝死的預防和加强即時治療等措施。

足球、籃球由於運動員眾多且對抗激烈,是運動員心源性猝死的高發區,因此足球、籃球運動都設有「生命高於一切」的治理規定。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腓特烈分析稱,在這次張志傑的意外去世事件中,却能看到與「尊醫重治」完全不符的一系列結果。

如《上游新聞》對此事件的細節還原中所示,「從張志傑0分27秒倒地,到2分26秒被抬出場地,這2分鐘內,現場醫療人員並未對他進行心肺復蘇等急救措施。」

有部分言論稱,舉辦地當地「辦賽條件差」、「醫生水平低」是張志傑近2分鐘未接受必要治療的關鍵因素。誠然,連AED都未準備的現實情况,實在「配」不上賽事舉辦地印尼日惹這座「印尼人類發展指數最高的城市之一」的「殊榮」,但將張志傑的意外去世完全歸結於當地的辦賽條件,實際上仍然有片面的問題,也無法解釋為什麽在張志傑倒地後整整一分鐘左右,都沒有專業的醫療人員來為他提供治療。

張志傑倒地後,裁判疑似阻止教練員進場查看情况。

張志傑倒地後,裁判疑似阻止教練員進場查看情况。

而這裏,就要說到世界羽毛球運動的中樞管理機構、世界羽毛球聯合會的「制度之惡」了。

簡而言之,與足球、籃球等普遍信奉「治療優先」、「(醫療)科學至上」不同,世界羽毛球聯合會認為,羽毛球比賽裁判才是賽場所有元素的主導者,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健康、安全和治療等。

世界羽毛球聯合會《賽場醫生指南》明確規定:「基於《羽毛球規則》第 17.1 條規定‘裁判應全面負責比賽所屬的比賽或錦標賽’的要求,因此,裁判的職責包括照顧球員的健康和安全。」

世界羽毛球聯合會還明確表示:「這些規則及其後果是羽毛球運動的特色,與許多其他運動不同。」在賽場上出現了健康或醫療問題時,如某位球員似乎難以繼續比賽,或者該球員請求裁判進行醫療救治等,當由裁判進行决定,並由裁判「呼叫醫生上場」。

只有「在極少數情况下,如果球員受傷明顯嚴重,並且毫無疑問無法繼續比賽(例如跟腱斷裂、膝蓋韌帶斷裂、昏厥等)的情况下」,比賽醫生才「應在場上開始緊急治療,並儘快確保將球員送往醫院或其他緊急護理機構。」

這些列舉的「無法繼續比賽」的情况,都屬於常人肉眼可見其嚴重性的疾病。可是在此次事件中,張志傑是面部向下倒地,沒有明顯的血肉傷,裁判第一時間也看不清其面部,在此情况下,沒有醫學知識的裁判可能完全無法意識到此時事態的嚴重性(可能誤認為只是體力不支等),因而也沒有第一時間要求醫生為張志傑提供救治。

因此,讓沒有或大概率欠缺醫學知識的裁判「决定一切」的制度之惡,才大概率是此次導致張志傑意外去世的核心原因,而印尼方面在新聞發布會上聲稱要推動世界羽毛球聯合會變革制度,恐怕也正有在此問題上推脫責任的想法。

根據世界羽聯在《賽場醫生指南》中所述,基於羽毛球運動的「連貫性」,《羽毛球規則》中「在任何情况下,不得為了使球員恢復體力或呼吸或接受建議而推遲比賽」的要求,是世界羽聯推動羽毛球運動中「裁判照顧球員健康」的核心原因。

中國隊時隔六年重奪亞青賽團體冠軍,全隊帶著張志傑的球衣登上領獎台。

中國隊時隔六年重奪亞青賽團體冠軍,全隊帶著張志傑的球衣登上領獎台。

只是,為了羽毛球的「流暢」、「美麗」,便放任年輕、充滿希望的生命猝然流逝,這樣的行為,還符合羽毛球這項運動建立時的初衷,或者能代表這項運動應有的未來嗎?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