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政府推動政策創造空間 廖宜康為保育迎難而上

社會事

政府推動政策創造空間 廖宜康為保育迎難而上
社會事

社會事

政府推動政策創造空間 廖宜康為保育迎難而上

2022年07月11日 09:21 最後更新:09:30

政府日前公布第六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當中曾兩度流標的法定古迹景賢里將活化為養生設施,在該計畫推出前後,已協助復修伯大尼修院及舊大澳警署的著名建築師廖宜康指,政府在保育及活化私人物業古迹上困難重重,建議政府制定新政策,拆牆鬆綁。這位着重在建築物創造空間的保育先驅坦言,受到同是建築師的前高官父親廖本懷影響,特別是童年時代一次旅遊經歷,啟蒙他的建築夢,認為「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會有熱誠用心地做,就會做得好」。

其實經廖宜康復修的伯大尼修院及舊大澳警署,都是較成功的活化歷史建築案例,特別是復修伯大尼修院時,「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還未出台。位於薄扶林的伯大尼修院本供傳教會士休養,其後業權落入政府。○三年,香港演藝學院獲准將伯大尼修院及隔鄰牛棚,復修為分校校舍。三年後工程竣工,佔地一萬八千平方米的校園重新開放,除五分一用作教學,其餘小教堂、展覽廳等開放給公眾,當時復修計畫獲正面評價。翌年,政府提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將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及法定古迹活化再用,一年後活化計畫第一期正式推出。

香港演藝學院。資料圖片

香港演藝學院。資料圖片

修復伯大尼掀活化古迹序幕

廖宜康亦有參與規劃第一期計畫中,將舊大澳警署復修為精品酒店的項目。他指當時過百歲的舊大澳警署嚴重失修,還記得首次視察找到腐爛狗屍,警署樓梯亦破爛不堪。當時亦發現酒店欠缺一個核心區,最後把建築物的天台闢作餐廳,並在不破壞原址結構下,加設一個可移除金字頂玻璃上蓋作為餐廳頂部,這正是他擅長的創造空間。另外,為方便長者旅客,他們又在酒店旁建造當時第一部斜坡電梯。

至一二年三月,大澳文物酒店開業,至今十年,廖建議政府審視這批項目。他續稱,當年有更大膽想法,就是在酒店外建沙灘及大水池,但最後因與原計畫不符未有實行。他指,活化計畫的初衷是將古迹復修後交非牟利團體營運,當局提供象徵式租金、非經常性撥款或補助,落成後需容許公眾使用,他指無論伯大尼修院或大澳文物酒店都是近年市民旅遊熱點,其中伯大尼的小教堂多年來是婚禮場地熱點,文物酒店一直有逾九成入住率。

景賢里。資料圖片

景賢里。資料圖片

換地保景賢里被批「送大禮」

至於上月中,當局公布第六期活化計畫的申請結果,當中包括極具爭議的司徒拔道大宅景賢里,景賢里曾於一一及一三年的第三及第四期計畫中流標,日後將活化為中醫藥及養生用途,政府須撥款近一點九億元復修,預計二七年起營運,距離○七年景賢里被列為暫定古迹,相隔足足二十年。廖稱,本身與景賢里的業主邱木城熟稔,過去曾多次到訪這所嶺南大宅,對景賢里活化計畫終有定案,希望取得成功。

景賢里是政府復修具歷史價值的私人物業的特殊例子,當年引起軒然大波。○七年時,有內地商人,以低於市值的四點三億元,從邱木城手中購入景賢里,引起各界批評政府保育不力。時任發展局局長的前特首林鄭月娥,以換地方式保住景賢里,其後業主將換來的土地興建四幢別墅,有指市值逾二十億,被批向地產商「送大禮」。

景賢里。資料圖片

景賢里。資料圖片

西九藝術區設計奪亞 聲名大噪

景賢里的例子凸顯私人物業業主在商業利益下,未必願意配合集體回憶或歷史價值的復修活化計畫。廖宜康指,對物業業主或發展商而言,當中牽涉巨額利益,他舉例,若業主拆卸原本三層高的唐樓,重建為十八層樓宇出售,利益將以億元計,相反捐出物業交政府保育,將盡失收入。他稱,政府雖可使用列為法定古迹的尚方寶劍,或以換地形式保住物業等非常手段,但長遠有必要建立新政策,令日後可作依循。他續以上述例子說明,如業主願意捐出該三層高唐樓作活化復修,當局可就其捐出物業,鼓勵性地撥出後面土地供對方興建十八層高物業,既可保留古迹,亦讓業主發展物業,但這已超越為歷史建築評級的古物古迹辦事處的權力,相信需政府高層協調跨部門商討。

廖宜康曾就讀英國的伊頓公學及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建築系,○二年曾取得西九文娛藝術區設計比賽亞軍,僅敗給國際建築大師Norman Foster,令他聲名大噪,獲委任為古物諮詢委員會及市建局等成員。他指,大學論文是研究怎樣令遠離社區的多倫多湖濱活化,當時建議興建橋底通道,重新讓市民到達海濱,但認為過程中要配合餐飲、公園等設施,讓市民享受旅程,亦可讓市民重新使用湖濱的公眾空間。他續稱,維港兩岸都有美麗海岸綫,是否又可還市民使用?他建議,由西環至太古城設單車徑、緩跑徑及綠色休憩區。他以新加坡濱海灣沿岸跑步徑,以及澳洲雪梨跑步徑為例,希望香港不要再落後。

廖宜康指,政府在保育及活化私人物業古迹上困難重重,建議當局制定新政策。

廖宜康指,政府在保育及活化私人物業古迹上困難重重,建議當局制定新政策。

受父親廖本懷影響當建築師

廖宜康的父親廖本懷是建築師,亦是殖民地時代的首任華人政務司及房屋司,他坦言深受父親影響,最難忘是十二歲時一家人去意大利旅遊,當時父親帶着身為長子的他遊覽佛羅倫斯市的烏菲齊廣場,至今仍記得廣場頂部中空見到大天空,廣場末端連接到河流可見無盡的遠方,讓他首次體驗到空間的震撼。他不諱言受此啟發走上建築師之路,「細細個就鍾意砌LEGO,現在則砌難度更高的」,認為「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會有熱誠用心做,就會做得好」。六呎四吋高的他站得高、看得遠,指建築師要為公眾創造空間,亦要為後世留下一個宜居的環境。

往下看更多文章

12歲女以色列拾獲3500年歷史埃及聖甲蟲護身符

2024年12月10日 11:20 最後更新:12:29

以色列中部霍德夏沙隆(Hod Hasharon)附近,1名12歲女孩在與家人散步時,意外發現1枚擁有3500年歷史的埃及聖甲蟲護身符,刻有蠍子圖案。這枚文物來自古埃及新王國時期,見證了當時埃及帝國的鼎盛與其對地區文化的深遠影響。

拾獲後通報以色列文物局

《以色列時報》(The Times of Israel)報導,根據以色列文物局(IAA)的聲明,菲爾施泰納(Dafna Filshteiner)當時正在尋找豬刺與鵝卵石時,意外發現這枚「有趣的石頭」。她的母親起初認為那只是普通石頭或珠子,但菲爾施泰納堅信石頭上的裝飾不同尋常。經上網查詢後,他們發現這可能是珍貴文物,隨即依照以色列法律通報IAA。

護身符以石頭雕刻而成,形似甲蟲,表面刻有2隻蠍子圖案。(圖片來源:以色列文物局)

護身符以石頭雕刻而成,形似甲蟲,表面刻有2隻蠍子圖案。(圖片來源:以色列文物局)

表面刻有2蠍子圖案 象徵埃及新王國宗教與文化意涵

這枚護身符以石頭雕刻而成,形似甲蟲,表面刻有2隻蠍子圖案。專家估計它約有3500年歷史,象徵埃及新王國的宗教與文化意涵。當時埃及版圖涵蓋今日的以色列、黎巴嫩和敘利亞,聖甲蟲常被視為新生與創造的象徵,有時也用作印章。IAA表示,這枚護身符證明了埃及對該地區的文化影響力。

護身符上蠍子象徵埃及孕婦守護神

IAA考古學家帕茲博士(Dr. Yitzhak Paz)檢視後指出,護身符上的蠍子象徵埃及女神塞爾凱特(Serket),她是孕婦的守護神。護身符上另有「nefer」符號,意為「好」或「被選中」,以及類似皇家權杖的符號。他解釋,雖然護身符具有典型埃及風格,其分佈範圍卻遠超埃及國界。由於護身符是在地表發現,其具體背景難以確定,可能是重要人物遺落或刻意埋藏的。

有助了解特爾卡納地區歷史意義

護身符發現地點靠近特爾卡納(Tel Qana)考古遺址,該遺址有多層聚落遺跡,最早可追溯至青銅時代早期。巴伊蘭大學(Bar-Ilan University)達根博士(Dr. Amit Dagan)與IAA的達揚博士(Dr. Ayelet Dayan)正於該遺址進行挖掘。他們表示,這次發現為特爾卡納受埃及文化影響的研究提供新線索,特別是護身符獨特的圖案與該遺址出土的其他相似文物,為了解該地區的歷史意義帶來更多啟發。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