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日前公布新一批副局長及政治助理名單,4名政助中有3人具有傳媒背景,包括前報章採訪主任的洪曉敬、《香港經濟日報》前採訪主任葉紹堅、以及《大公報》前高級記者宋佩瑜。
過往,特區政府擁有大量優秀的技術官僚,但政策解說和公關工作長期被人詬病,例如港府2019年修訂《逃犯條例》,反對派已鋪天蓋地宣傳,官方反應不足,背後有宣傳問題,也有不想得罪反對派等問題。
港府目前已公布三批副局長及政治助理名單。
無論如何,新一屆政府都想加強宣傳解說工作。從大量傳媒人獲委任成為問責團隊,可以看出特區政府銳意改革,重視政策解說和公關工作。
除了新一輪委任的3名傳媒人之外,港府早前委任的11名政治助理有6人曾任職傳媒或就讀新聞系,包括曾任《南華早報》的保安局政治助理梁溯庭、曾任《文匯報》的房屋局政治助理歐陽文倩、曾任商業電台及《經濟日報》的財政司長政治助理楊通達、曾任職多間傳媒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政治助理李世華,以及曾任無綫電視及於上屆政府任職特首辦的政務司長政治助理李惠。另外,教育局政治助理蕭嘉怡曾經在珠海書院主修新聞及傳播。
由於公務員事務局不設副局政助,現時港府共設有14位副局和20名政助。翻查資料,3批名單中已委任17名政治助理,當中有9人曾任傳媒或就讀新聞系,比例超過一半。
據知,現時只剩下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發展局和醫務衞生局未有政助。政圈有傳曾任商台記者、現為醫院管理局新界西醫院聯網新聞主任的雷子健,將出任醫務衞生局政治助理,輔助盧寵茂。
政治助理薪酬由最低月薪7.2萬元,到最高12.6萬元。無論餘下3名政助「花落誰家」,可以肯定的是,傳媒人已經成為政助的大贏家。有興趣加入政府問責團隊的朋友,都可以考慮加入新聞行業。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近期,中央官員頻頻會見在港的英資財團,包括太古、匯豐、怡和集團等,強調了中央將繼續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一如既往全力支持香港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維護自由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希望他們發揮優勢、積極作為,繼續大力投資香港和內地。
本周三(10月30日),外交部駐港公署特派員崔建春便會見了太古集團行政總裁施銘倫等一行人。崔建春讚賞太古集團長期深耕內地和香港,為促進香港繁榮穩定發揮重要作用,期待太古集團抓住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高水準開放的新機遇,深化與內地和香港投資合作,協助中英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而太古總裁施銘倫就表示,香港依然保持獨特優勢,太古集團堅定支持「一國兩制」,看好香港發展前景,將進一步擴大對內地和香港投資,並在國際上繼續說好香港成功故事,助香港鞏固國際化優勢和提升吸引力。
外交部駐港公署特派員崔建春便會見了太古集團行政總裁施銘倫。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網站)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夏寶龍過去大半年不斷會見英資集團首腦,鼓勵他們多作投資。
本周一(10月28日),夏寶龍在北京會見了怡和控股執行主席班哲明等人。夏寶龍希望怡和集團以自身與香港共同發展的生動例證,增進國際社會對香港的了解、堅定對香港的信心,繼續發揮優勢、積極作為,為香港保持繁榮穩定更好發揮作用。夏寶龍又對怡和集團一直看好中國和香港的發展,積極參與中國改革開放和香港經濟建設,努力為香港創造更加美好未來作出貢獻表示讚賞,重申中國政府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長期不變。
夏寶龍在北京會見了怡和控股執行主席班哲明等人。(港澳辦網站)
夏寶龍說,香港回歸以來,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包括普通法制度沒有改變,港人生活方式也沒有改變,中央政府將一如既往按照「一國兩制」方針,全力支持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所有在香港營商的企業實現更好發展。
事實上,夏寶龍在一個月內兩度會見了英資財團。本月18日他在北京亦會見了滙豐集團主席杜嘉祺一行人。夏寶龍對滙豐集團始終看好中國和香港的發展,着眼長遠、面向未來,積極參與內地和香港經濟建設表示讚賞,強調「一國兩制」方針從來沒改變也不會改變,將繼續支持香港獨特地位和優勢,維護自由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希望滙豐集團續發揮優勢,積極參與中國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為香港繁榮發展多作貢獻。
本月18日夏寶龍在北京會見了滙豐集團主席杜嘉祺等人。(港澳辦網站)
會面6日後匯豐積極行動。10月24日,滙豐銀行在官網發表聲明,匯豐香港分行將直接參與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滙豐亞太區聯席行政總裁廖宜建翌日就在北京的「Swift國際銀行業運營大會」上表示,此舉「是為回應客戶的需求」,將令海外企業客戶在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和投資時更方便,有助降低成本,更明言「人民幣在全球的使用仍有很大增長空間」。
去年夏寶龍於北京亦會見了中電集團董事局主席米高·嘉道理。(港澳辦網站)
其實早於去年,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已分別於北京會見了中電集團董事局主席米高·嘉道理,又在深圳與太古集團行政總裁施銘倫會面。
高人話,英資財團在香港及內地投資一向積極,中央官員過去一年,不斷跟這批老牌英資財團「大班」會晤,一方面希望透過多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另方面亦鼓勵他們多投資香港及內地;而英資財團反應積極,紛紛表示會加大在港及內地的投資力度,更表明看好香港及內地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