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自家內亂,禍起於「蕭牆」呢?原來古代國君宮殿大門內普遍設有一道矮牆,稱作「蕭牆」或「塞門」、「屏」等,作用是遮擋視線,防止外人窺視屋內環境。《論語集解》引用鄭玄的注解︰「蕭之言肅也;牆猶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所以「禍起蕭牆」可以解作禍亂產生於家中,比喻災禍、變亂皆由內部原因所致。成語出自《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蕭牆 (網上圖片)
春秋戰國時代戰亂頻繁,人人自危。當時魯國國君魯哀公並沒有實權,實權由季康子等所握。為了進一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季康子想出兵入侵鄰國顓臾。於是他想到以顓臾國靠近所在地費邑,以後會給子孫造成威脅為藉口,要出兵征伐顓臾。顓臾在商代即是方國,周成王時成為魯國的附國。顓臾地處魯國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費城之間,周王室曾授權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對這樣一個處在魯國疆域之內的附庸國大動干戈,這使孔子十分反感。他説:「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因為季氏當時只是一個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出兵征伐的。
當時,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是季孫氏的家臣,他們對孔子解釋説:「顓臾城牆堅固,離季氏的采邑費地又很近,季氏如今不把它佔領,將來會成為子孫後代的禍患」。孔子聽後大力反對,表示魯國沒有先做好內政,反而發動侵略戰爭,警告︰「季氏的憂患,恐怕並不是來自顓臾,而是來自蕭牆之內吧。」
後世仍以「禍起蕭牆」指禍亂發生在家裡;比喻內部發生禍亂。如《秦併六國平話》卷下:「祖舜宗堯致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蕭牆內,虛築防胡萬里城。」作者認為秦始皇沒有解決民生疾苦,耗用大量人力物力修築萬里長城,結果雖能阻擋外部匈奴入侵,但不敵內部民變,種下速亡的禍根。
「引錐刺股」這個成語出自於漢朝劉所編訂的《戰國策》,當中的《秦策一》有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
戰國時期,有一個名叫蘇秦的人,他是史上有名的謀略官。可是,在他發跡之前,卻擁有一段艱苦的過往。
成語「懸樑刺股」是由兩個成語故事組成,即「懸樑」和「刺股」。前者是涉及東漢孫敬苦學一事,後者是我們這篇故事的主人公蘇秦勤學一事。(網上圖片)
蘇秦的家裡本以務農為生,但蘇秦卻不甘於世代為農,於是早年便到齊國求學,並拜鬼谷子為師。他與同門師兄張儀跟隨鬼谷子學習數年後,終於學有所成。然而,比起師兄張儀的順水順風,學成後馬上就成為了楚相國的門下客,蘇秦的前路就顯得無比的崎嶇。
先是他前往秦國遊說多年未成,不但搞得自己聲名狼藉,在路上更是花光了盤纏,落得一身窮困潦倒。一事無成的蘇秦回到家後,家人不僅不安慰他,反而都譏笑不治生產,捨棄農務而去逞口舌之利簡直是捨本逐末。因此,蘇秦在家中可以說是沒地位可言,他的妻子不為他縫衣,他的嫂子不為他做飯,他的父母也不認他這個兒子。
網上圖片
有見及此,蘇秦甚感慚愧,不禁感嘆道:「從師受教,埋頭攻讀,卻不能換來榮華富貴,讀再多書又有什麼用呢?」他放棄了學習鬼谷子之道,決定另覓出路。遍觀所藏之書後,他在書架上找到一本《周書陰符》,並日夜不眠不休地學習。可是,睡意總是在夜深人靜之時向他襲來,所以他會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在一次又一次的刺痛下,他終於揣摩出合縱連橫之術。儘管大腿上多次血流成河,疤痕滿佈,但他毫不在意,只想趕急憑此妙計遊說當世君王。
當然,蘇秦所流下的汗水沒有被辜負。他所提出的計策先被燕文侯所接納,然後出使趙國後也成功而歸。就這樣,蘇秦成功聯合了六國一起抗秦,並成為了六國的宰相。
風光亮麗、身穿華服的蘇秦。(網上圖片)
後人憑著這個故事提煉出「引錐刺股」這個成語,意思是晚間讀書時想睡覺,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精神;即形容人學習非常勤奮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