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總市值暴跌1.5萬億美元 美國芯片產業或崩盤?

博客文章

總市值暴跌1.5萬億美元 美國芯片產業或崩盤?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總市值暴跌1.5萬億美元 美國芯片產業或崩盤?

2022年11月03日 15:39 最後更新:15:57

美國的「芯片夢」遭遇當頭一擊。據美媒報道,新冠疫情加上通脹影響,今年美國上市的半導體企業總市值減少超1.5萬億美元,或讓美國政府在芯片領域的巨資投資化為泡影。有分析人士認為,接下來危機還可能蔓延到其他領域。

英特爾公司。

英特爾公司。

今年春天,美國人對自己的芯片產業充滿幻想。3月,在美國俄亥俄州利金縣,一輛輛翻鬥車和推土機正在施工,未來那裡將建造芯片工廠。英特爾公司將在那裡設立兩個「晶圓廠」,造價約為200億美元。美國總統拜登在其國情咨文講話中稱,這片土地是「夢想之地」,形容為「美國未來的基石」。

拜登。AP圖片

拜登。AP圖片

疫情凸顯了芯片在現代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對各種芯片驅動技術的需求仍在上升,如今絕大多數領域都要用到這種技術。美國國會在審議芯片法案,該法案承諾向國內產業提供價值520億美元補貼,以減少美國對國外芯片工廠的依賴,並支持英特爾俄亥俄州工廠等項目。

然而半年後,這些夢想看起來就像噩夢一樣。對硅需求下降的速度似乎與它疫情期間增長的速度一樣快。

美光科技公司。

美光科技公司。

據英國《經濟學人》網站10月17日報道,9月底,總部設在愛達荷州的存儲芯片製造商美光科技公司季度銷售額同比下降20%。一周後,加利福尼亞州芯片設計公司超威半導體公司將第三季度銷售預期下調了16%。

彭博社報道,英特爾公司在10月27日發佈了最新季度報告,一連串糟糕業績可能還會繼續,隨後該公司計劃裁員數千人。自7月以來,大約30家美國最大芯片企業已將第三季度收入預期從990億美元下調至880億美元。今年到目前為止,在美國上市的半導體企業總市值已經減少了超過1.5萬億美元。

事實上,即使是在「最好的時候」,芯片行業也是出了名的具有週期性:為應對不斷增長的需求而建設的新產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實現,而到那時需求不再白熱化。

在美國,政府正在推動這一循環。到目前為止,消費品行業對週期性衰退的感受最為強烈。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佔每年6000億美元芯片銷售額的近一半。由於在疫情期間大肆揮霍,受通脹影響的消費者購買的電子產品越來越少。高德納諮詢公司預計,智能手機銷量今年將下降6%,而個人電腦銷量將下降10%。今年2月,英特爾公司曾對投資者表示,預計未來五年個人電腦需求將穩步增長。但在疫情期間,顯然有很多購買力已被預支,這些公司正在調整他們的前景。

許多分析人士認為,接下來危機蔓延可能是其他領域。去年全球芯片短缺期間的恐慌性搶購,導致許多汽車製造商和商用硬件製造商硅庫存過剩。新街研究公司估計,從4月到6月,工業企業芯片庫存相對銷售額高出歷史最高水平約40%。個人電腦製造商和汽車企業庫存也同樣充足。英特爾公司和美光科技公司將近期業績疲弱的部分原因歸咎於高庫存。

供應過剩和需求疲軟已經在影響價格。根據「未來視野」公司的數據,過去一年,存儲芯片價格下降了五分之二。處理數據並且商品化程度低於存儲芯片的邏輯芯片價格同期下降了3%。

另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在芯片領域投入了巨資,但全世界已經到處都在實施芯片製造的激勵措施,這也讓美國的努力更可能成為鏡花水月。韓國有一系列強有力的激勵措施,希望在未來五年鼓勵大約2600億美元的芯片投資。日本正在投入約60億美元,以期在這個十年末將國內芯片收入增加一倍。

事實上,行業貿易團體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也承認,現在世界上約有四分之三的芯片製造能力分布在亞洲。而美國只佔13%。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德國智庫:西方國家過去20年對中國商品「依賴度顯著增加」 中國剛好相反

2024年10月03日 15:37 最後更新:15:42

號稱是「歐洲最大的中國問題研究智庫」-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所(MERICS)於當地時間10月2日發布一份分析報告,指過去20年,儘管針對中國的貿易限制一直在不斷加劇,但西方國家對中國商品的使用程度卻「顯著增加」;反之,中國則減少了對來自美國和歐盟商品的依賴。

報告分析了自2000年以來的數據後發現,美國和歐盟在機械設備和電子產品方面,對中國的進口需求最為明顯,同時在一系列行業中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賴,紡織品和家具就是「高度依賴」的領域。

MERICS分析報告指, 美國和歐盟在機械設備和電子產品方面,對中國的進口需求最為明顯。(來源:MERICS網站)

MERICS分析報告指, 美國和歐盟在機械設備和電子產品方面,對中國的進口需求最為明顯。(來源:MERICS網站)

MERICS報告的發現,是在美國今年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電動車電池、太陽能電池和鋼鐵產品加徵關稅之後得出的,同時也是自特朗普政府對價值5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徵收進口關稅之後,持續六年的貿易爭端的最新進展。

除美國之外,過去一年,歐盟也加大所謂「反補貼調查」的力度,並提高了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主要涉及與利潤豐厚的電動車產業所相關的商品。

MERICS表示,2022年,在大約5,000種商品中,美國有532種「嚴重」依賴從中國進口,幾乎是2000年所記錄到的4倍。同時,歐盟的數字為421種,約為2004年的三倍。

然而,在過去的24年裡,中國對於美歐的依賴程度則有所降低,中國將依賴美國的產品從116種減少到57種,將依賴歐盟的產品從235種減少到120種。

數據顯示,2004年,美國和歐盟合計佔中國總進口額的一半以上,而自那以後,中國對美國和歐盟商品的依賴程度一直在穩步減弱。如今,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更加依賴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商品,例如鐵礦石和大豆。

中國對於美歐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來源:MERICS網站)

中國對於美歐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來源:MERICS網站)

MERICS高級經濟學家弗朗索瓦·奇米茨(Francois Chimits)在報告中稱,中國對已開發經濟體「技術密集型」投入需求的減少,催生了一種所謂的「依賴不對稱」現象。 「僅依賴一個外國合作夥伴進口商品的風險,已經(被)提上了政治議程」。該研究所認為,美國的關稅「很可能效率不高」,並促歐盟評估其對中國商品依賴的風險。

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ISEAS Yusof-Ishak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賈揚特·梅農(Jayant Menon)說,數據顯示出這些制裁對中國貿易的影響有限,也並不令人感意外。他說,汽車、電子和電氣機械等產業鏈可能會掩蓋其他「嵌入式」(embedded)產業鏈,如這些產品的零件產業鏈。

「中國已融入所有關鍵產業的所有供應鏈之中。」梅農解釋:「你可以嘗試從表面上將其移除,但這些零件中的每一個都有自己的供應鏈——而中國正是這些供應鏈的一部分」。

中國已融入汽車、電子和電氣機械等關鍵產業的供應鏈之中。(AP圖片)

中國已融入汽車、電子和電氣機械等關鍵產業的供應鏈之中。(AP圖片)

商業情報平台四方維(Supplyframe)的首席行銷長理查德·巴內特(Richard Barnett)表示,過去老式半導體的生產,伴隨著的是美國向中國出口晶片製造設備,雖然這些晶片的速度不足以支撐尖端運算系統,但通常可以滿足對效能要求不那麼高的應用需求。不過,他提醒,包括電動車在內的現代汽車領域通常沒有插入式的替代品。

過去五年,美國官員阻止了向中國轉移先進技術,尤其是半導體領域的技術,並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遏制中國科技公司在美國的活動。報導稱,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的晶片產量同比大幅增長40%,達到981億個集成電路,這表明中國正在加快低階「成熟」晶片的生產,而美國則試圖遏制中國在新一代晶片方面的進步。

此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曾強調,科技創新是人類發展進步的成果,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獨享,更不應該利用科技優勢來遏制別國發展。 「脫鉤斷鍊」是把雙面刃,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會損害自身利益。中國不贊成「脫鉤斷鍊」,也無法阻擋中國發展。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