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華裔科學家被迫離開美國。據美國《外交政策》雜誌13日報道,隨著中美關係日益緊張,美國擴大對在美中國研究人員的額外審查,選擇離開美國的華裔科學家在近十年左右激增,2010年有近一半人回到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在2018年特朗普政府時期發起「中國行動計劃」後,回流加速,引發美國內對人才流失的擔憂。

《外交政策》報道截圖。
《外交政策》還關注到,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轉向英國、日本等國家尋求深造機會,與此同時前往中國的美國留學生也在「急劇」下降,最近一學年在華美國學生僅350人。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前主任丹尼爾·墨菲(Daniel Murphy)對此警告稱,美國正在失去一代「知華派」,恐嚴重阻礙未來華盛頓對中國的了解和認知。
《外交政策》報道指出,隨著地緣政治關係的惡化,美國大搞對中國研究人員的額外審查,中國政府加大人才引進項目的力度,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決定離開美國,不少人選擇回流。
報道援引著名國際科學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個月的報告內容稱,從2010年到2021年,選擇離開美國回到中國或其他地方的中國科學家人數正在穩步上升,從900人增長到2621人。尤其是2010年,這一群體中有近一半回到了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
報道指出,雖然這一數字只佔在美華裔科學家的一小部分,但整體數據的快速增長,仍能反映出研究人員在眼下緊張的地緣政治氣氛下,對美國學術環境日益增長並且涉及範圍更廣泛的擔憂。
而在2018年至2021年期間,這些華裔科學家的回流速度加快。
另據《華爾街日報》援引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收集的數據,2021年,有1400多名中國科學家放棄了在美國學術單位或企業的工作,甚至不少人放棄了終身職位回國,這一人數比前一年增加了22%。
《外交政策》和多家美媒看法一致,其認為中國科研人員回流加速的原因就在於,2018年特朗普政府時期在學術界啟動的「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

被稱為是「中國行動計劃首案被告」的美國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華人教授胡安明。網上圖片
這項計劃要求94個地區司法部門每年至少提出一至兩起針對中國的訴訟,以防止中國「從美國竊取信息」。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亦以該計劃為由憑空捏造「中國學術間諜」,大興冤案。
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托弗·雷去年在國會作證時曾表示,該計劃執行期間,涉及中國的案件多達2000起,平均每10小時就啟動一個涉及中國的所謂「反間諜案件」。
大量華人華裔科學家、大學教授、企業高管等技術人才被當作犯罪嫌疑人調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報告稱,至少有150名科學家被調查,有24人受到刑事指控,「還有更多科學家受到了秘密調查。」
以「陳剛案」為例。陳剛是麻省理工學院工程系前系主任、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21年1月14日他被逮捕,他的實驗室被關閉,他的研究小組也解散了。但一年後,所有指控都撤銷了。

2022年1月,美國華人團體在美司法部外抗議針對學者的「中國行動計劃」。資料圖片
《外交政策》表示,盡管拜登上台執政後宣布終止該計劃,但「寒蟬效應」仍在,陰影始終籠罩著在美中國科學家們。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調查中,超過三分之一的華裔科學家認為自己在美國不受歡迎,72%的人覺得自己作為學術研究人員「不安全」,約70%的人對美國政府調查華裔研究人員「擔驚受怕」,61%的受訪者承認曾考慮在美國以外尋求機會。報告對此稱,「在美國的華裔科學家們普遍感到恐懼和焦慮」。
這一情況也讓專家發出警告稱,若形勢繼續惡化,從長遠來看,持續的人才流失可能將對美國的科研工作造成重大打擊。
「這絕對會是毀滅性的打擊。」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移民研究副主任大衛·比爾(David Bier)指出,「美國在先進技術領域所依賴的研究人員很多都來自中國,繼續這樣下去肯定會對美國公司和美國研究的未來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新華社旗下微信公眾號「牛彈琴」認為,華裔科學家加速回流,是兩股力量在起作用。一是中國的吸引力。中國歡迎全世界的科學家,當然包括華裔科學家,中國越來越好的研究環境,以及發展前景,讓這些科學家選擇了回國。更重要的,還是美國的排斥力。這樣的種族歧視,尤其是針對中國學者的「抓間諜」行為,讓科學家們心中發寒。
這種恐懼和焦慮感,甚至波及人文學者。李成曾多年擔任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的主任。但在這個中心工作了17年後,李成也選擇了離開。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現在的華盛頓,對他來說越來越陌生,麥卡錫主義正在美國卷土重來,像他這樣的華裔美國人在美國生活變得不那麼自在。李成最終選擇去了香港大學,並創建全新的「中國與世界治理中心」 。

美「知華派」學者李成赴港大任職。網上圖片
《外交政策》還注意到,同樣受到中美關係影響的還有留學生群體,前往中國的美國留學生也出現了急劇下降的情況。「在美國有30萬中國留學生,而最近一個學年,只有350名美國人在中國學習。」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前主任丹尼爾·墨菲(Daniel Murphy)對此警告稱,美國正在失去一代「知華派」,恐嚴重阻礙未來華盛頓對中國的了解和認知,「我擔心美國在處理這個問題時過分關注學術關係的風險,而沒有充分考慮其利益。我認為我們在很多領域都看到了這一點,而且是兩黨都看到了這一點。」

美國在華留學生的數據最早來自於美駐華大使伯恩斯,當時他敦促恢復中美對話,稱「這一數據不明智也不健康」,認為應該有更多的美國年輕人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化和歷史,這樣才能在日後任職於政府部門時對中國有更好的認識,正如他被任命為駐華大使後便給自己定下了學習中文的目標。
然而口口聲聲把「留學生往來」在內的人文交流比作中美關係中的「壓艙石」,伯恩斯卻只字不提近年來美國政府對上千名計劃赴美深造的中國留學生以「防間諜」為由拒之門外。
《外交政策》報道稱,與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離開美國成正比的是,中國留學生的簽證被拒和積壓已經在2022年達到了20年來的峰值,於是後者也開始將視線轉向美國以外的地方,譬如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和英國等為人才引進「開綠燈」的國家。
有美國教授指出,大學正受到地緣政治緊張和政治議程的影響,這肯定會阻礙美國大學吸引最頂尖人才的能力。
美國《大西洋月刊》也曾在一篇文章中感嘆,美國越來越保護主義的做法,正將科技競爭中最寶貴的資產推向中國。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