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爾代夫新總統就職前夕,美媒再次炒作「馬爾代夫正成為中印在印度洋角力的縮影。」
《華爾街日報》日前發表文章宣稱,中國為馬爾代夫提供了大量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貸款,這些貸款為一座人工島上的新高樓、道路和一座地標性橋樑提供了資金。而為了抗衡中國的影響力,印度也在加大對馬爾代夫等周邊國家的資金援助力度。
據報道,印度的貸款和贈款為當地一個耗資5億美元的橋樑項目提供了支持,該項目將三個島嶼與馬爾代夫首都馬累連接起來。
對此,一位直接了解情況的印度官員直言不諱:「這是我們對中國的回應。」
《華爾街日報》提到的5億美元項目,指的是印度和馬爾代夫今年8月正式啓動的「大馬累互聯互通」(Greater Male Connectivity)項目。印度為項目提供財政援助,包括4億美元的信貸額度和1億美元的贈款。該項目包括修建一座橫跨6.7公里的橋樑和堤道,將馬累與鄰近的三個島嶼——薇寧姬麗(Villingili)、古爾希法魯島(Gulhifalhu)和斯拉夫士島(Thilafushi)連接起來。
順帶一提的是,其實印度國內今年以來已發生多起在建橋樑坍塌事故。比如在阿格瓦尼-蘇丹甘吉大橋6月初坍塌僅三周後,印度比哈爾邦又一座耗資百億盧比的在建大橋發生部分坍塌事故。統計數據顯示,近三年里,比哈爾邦已有超過10座橋樑發生坍塌,引發了外界對當地建築工程質量的擔憂。
儘管如此,印度依然大力進軍包括橋樑在內的多個基建領域。印度《經濟時報》在11月8日發表的文章中稱,印度政府擁有的進出口銀行負責向印度的鄰國和海外友好國家提供基礎設施和發展項目的信貸額度,目前這家銀行對馬爾代夫的風險敞口約為14億美元。印度正在參與馬爾代夫若干個開發項目,例如甘島國際機場、哈霓瑪阿都國際機場的開發、古爾希法魯港(Gulhifalhu Port)的開發等。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印太地區防務分析師德雷克·格羅斯曼(Derek Grossman)表示:「印度一直試圖同除了巴基斯坦以外的鄰國保持密切關係來對抗中國,並提出自己的准入機制和發展協議來削弱中國的影響力。」
除馬爾代夫外,印度還在南亞多國留下了足跡:在緬甸,印度援建的一處集裝箱港口今年5月開始運營;在不丹,雙方同意開展新的鐵路項目投資,支持不丹升級與印度邊境地區的基礎設施;在斯里蘭卡,印度企業正利用美國的融資開發深水碼頭;在孟加拉國,印度加入了由日本牽頭的孟加拉國首個深水港建設項目。
在描述印度雄心勃勃的援助計劃時,《華爾街日報》同時提到,被認為「親華」的新任馬爾代夫總統穆伊茲的上任,對印度的努力而言是一次挫折。
穆伊茲上月末接受採訪時曾表示,馬爾代夫打算實現「完全獨立」,馬爾代夫已經開始與印度就撤出其軍事人員進行談判。但他補充道,要求印度撤軍絕不意味著中國等國的軍隊會進入馬爾代夫。
就在11月18日,馬爾代夫新任總統穆伊茲會見以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身份出席穆伊茲總統就職儀式的國務委員諶貽琴時表示,馬爾代夫新政府堅定奉行一個中國原則,積極致力與中方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和各領域務實合作,期待與中方攜手努力,開啟馬中關係新篇章。
熱衷於渲染對抗而非強調合作,其實是西方媒體的「一技之長」,尤其是在涉華領域,反映出其固有的思維和偏見。
事實上,對於西方媒體熱衷炒作的相關話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曾明確指出,中方認為全球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空間廣闊,各類相關倡議不存在相互抗衡或者是彼此取代的問題。世界需要的是搭橋,而不是拆橋;是互聯互通,而不是脫鈎築牆;是互利共贏,而不是封閉排他。中方歡迎一切有助於匯聚合力,促進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的倡議。任何打著基礎設施建設旗號,推進地緣政治的算計都不受歡迎,也不會得逞。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