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大醫學院開發動態疫苗更新方法 抗擊新冠變異株

社會事

港大醫學院開發動態疫苗更新方法 抗擊新冠變異株
社會事

社會事

港大醫學院開發動態疫苗更新方法 抗擊新冠變異株

2023年12月07日 15:55 最後更新:15:56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與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開發嶄新的動態疫苗更新方法,以應對不斷變異的新冠病毒,研究成果已於《細胞、宿主與微生物》期刊發表。

研究顯示,接種兩劑原始病毒株疫苗後,再接種根據「沙士」病毒研發的疫苗加強劑,或可提供更持久和廣泛的保護。

港大醫學院。 網上圖片

港大醫學院。 網上圖片

港大表示,目前新冠疫情持續,重複感染亦不斷出現,現有疫苗對快速變異病毒的有效性備受關注。為解決這個問題,疫苗有需要因應新冠病毒的演變而不斷更新。

港大指,新冠病毒的加速突變和免疫印記作用,對甄選合適病毒株以研發疫苗加強劑構成挑戰。此外,新冠病毒重組突變演化的特性,令選擇有效的疫苗株變得更加困難。隨著新病毒株不斷出現,接種針對這些特定變異株的加強劑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目前的策略或許不夠靈活,無法應對新冠病毒的快速演變,因而有需要開發出更有效的新策略。

疫苗接種。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疫苗接種。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由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合成生物學講座教授黃建東領導的研究團隊,引入「抗原距離」和「抗原場」概念,以選擇最合適的加強疫苗種子株。研究人員運用「抗原距離」模型,對不同突變株之間的免疫逃逸能力進行測量,從而預測不同病毒株作為加強劑可能提供的保護範圍。

研究發現,在包括原始新冠和Omicron變異株等的疫苗中,「沙士」病毒株研發的疫苗加強劑,可能對新冠變種病毒,提供更廣泛和更持久的保護。「沙士」疫苗加強劑在特異性抗體水平、中和抗體水平和保護效果持久性方面表現更佳。研究亦發現,根據抗原距離研發的新冠疫苗加強劑可能是應對未來新冠病毒變異的有效策略。

由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合成生物學講座教授黃建東教授(前排右二)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項嶄新的動態疫苗更新方法,以應對不斷變異的新冠病毒。 港大醫學院圖片

由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合成生物學講座教授黃建東教授(前排右二)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項嶄新的動態疫苗更新方法,以應對不斷變異的新冠病毒。 港大醫學院圖片

港大醫學院指,此項研究借鑑抗原距離概念,提出研發新冠疫苗加強劑的嶄新方法。研究發現,以「沙士」病毒株為基礎的加強劑,對新出現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包括多個Omicron株系,提供更好的保護。抗原場的概念還提供了一個新的框架,有助理解免疫系統與外來抗原的相互作用,對研發未來疫苗和嶄新免疫療法治療其他傳染病和癌症均具潛在影響。

港大醫學院研發兩種新平台,構建新一代無針接種減活流感疫苗。

港大醫學院。 資料圖片

港大醫學院。 資料圖片

兩種新平台包括「α-1,3-半乳糖基轉移酶」減活流感疫苗,透過植入流感病毒基因,令人體產生抗體,及早準確識別受感染的細胞,增強免疫反應。另一種平台為「密碼子使用偏好」減活流感疫苗,令病毒的毒性減弱,同時減慢繁殖速率。

香港大學醫學院(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大學醫學院(巴士的報記者攝)

研究團隊表示,目前季節性流感疫苗針對的病毒株有限,需要每年更新,也無法防範由動物流感病毒,例如禽流感病毒株引起的人類感染,新一代疫苗能防範季節性流感病毒,也能應對禽流感等新興病毒的威脅,透過簡易鼻內接種,誘發呼吸道黏膜免疫反應,提供額外感染防護,消除幼童對疫苗接種的恐懼。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公共衞生病毒學講座教授潘烈文。港大醫學院網頁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公共衞生病毒學講座教授潘烈文。港大醫學院網頁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公共衞生病毒學講座教授潘烈文說,團隊目前只在小鼠模型進行研究,對多種甲型流感病毒和禽源性病毒存活率達到100%,保護作用維持至少一年,估計毋須每年接種,也未見明顯副作用,但免疫系統較弱或小部分對紅肉敏感的人士,可能未必適合接種。

潘烈文說,團隊下一步會爭取在人類身上進行臨床測試,未來希望研發兩款平台的混合疫苗,並在人類身上廣泛應用,但暫時未有時間表。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