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下月1日在14個處所實施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並計劃在5至6月向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交代試行計劃的報告。
立法會影片截圖
在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會議,委員會主席、民建聯的劉國勳指出,當年膠袋徵費政府分多個階段推行,而垃圾徵費更為複雜,擔心一下子推行會吃不消,關注當局會否考慮分階段推行。另一名民建聯議員梁熙關注,當局如何衡量「先行先試」計劃是否合格,又關注政府會在甚麼情況下再次延後計劃。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劉國勳。立法會影片截圖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回應說會在「先行先試」過程中收集資料數據,包括參與率、垃圾量、回收物有無增加等,並聚焦當中遇到的問題、參加者的意見等。他說,政府會視乎「先行先試」結果再決定下一步部署,不會在「先行先試」一開始就想延後徵費,而是希望務實解決問題。至於會否分階段實施垃圾徵費,謝展寰說,政府會作考慮。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立法會影片截圖
選委界的江玉歡說,有指「先行先試」計劃的代表性不足,關注是否政府試行過程中遇上阻力。謝展寰說政府內部曾多番討論「先行先試」的規模,最終決定以小規模試行,深入了解參與者遇到的困難、經驗及想法,每個試點都有環保署職員跟進,相信對日後部署更有作用。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在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會議表示,政府在多年努力下,香港的空氣質素和水質均已大幅改善。空氣質素方面,主要空氣污染物濃度持續下降,並維持自回歸以來的最低水平。跟2004年相比,去年大氣中主要空氣污染物年均濃度大幅下降約40%至90%。另外,現時維港兩岸,特別是荃灣、深水埗和九龍城區相關雨水排水口污染量大幅減少近90%,三區的海濱近岸氣味亦顯著改善。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政府新聞處資料圖片
謝展寰表示,今屆政府力推源頭減廢及擴大回收網絡,成功扭轉廢物棄置量不斷上升的趨勢,都市固體廢物每日平均棄置量在今屆政府與2021年相比3年持續下降,減少共7.5%。在廢物處理方面,環保署全力發展一個先進高效的現代轉廢為能設施網絡,其中I·PARK1的都市固體廢物處理量為每日3000公噸,而I·PARK2則是每日6000公噸。政府在全力發展I·PARK1和I·PARK2的同時,亦需要在新界東北堆填區及新界西堆填區作適度擴建,以確保香港在完成發展足夠的轉廢為能設施網絡前,有能力滿足都市固體廢物處理的短中期需要。
資料圖片
他表示,在技術上,需要就《廢物處置條例》下的相關附屬法例作出修訂,將I·PARK1和堆填區擴建部分納入《廢物處置(指定廢物處置設施)規例》內,為環保署提供監察和規管相關設施的權力;以及將堆填區擴建部分納入《廢物處置(建築廢物處置收費)規例》內,處理有關處置建築廢物的繳費帳戶和收取相關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