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與中國的戰爭,海軍陸戰隊正在調整作戰方式」,美國《華盛頓郵報》當地時間29日以此為題披露了美軍以「打擊中國」為目標新組建的「瀕海作戰團」的備戰內容。
不過,報道引述分析人士稱,這一戰略仍面臨著若干「重大障礙」,其現實性「令人生畏」。
這篇報道發自美軍夏威夷訓練基地,這也是海軍陸戰隊2022年3月依託其第3陸戰團成立的第3瀕海團的總部所在。《華盛頓郵報》介紹,這類「瀕海作戰團」規模小、更具機動性,其並不發動傳統的兩棲攻擊,而是負責收集情報並快速分享,偶爾使用中程導彈擊沉船艦。
這家美媒頗為直白指出,這一新編隊從設立之初,便反映了美軍從西太平洋偏遠戰略島嶼打擊中國等對手的最新理念,任務目標是協調幫助美海軍太平洋艦隊和空軍擊退對美國以及台灣當局、日本和菲律賓等「盟友」的「侵略」。
報道炒作稱,在過去二十年間,中國在太平洋積極進行了「軍事現代化和投資」,不僅擁有該地區最大的海陸空軍,還擁有「主場優勢」,而美國的艦船和飛機則必須長途跋涉數千英里才能投入戰鬥,或依靠盟友的「善意」在當地駐紮,這對美國在西太地區任何衝突中的制空制海能力構成了挑戰。
為此,美國海軍陸戰隊制定了名為「部隊設計」(Force Design)的反擊藍圖,強調將部隊部署至前線,同時盡可能讓他們不被雷達和其他電子儀器偵測到,讓規模更大的聯合部隊能夠部署其集體力量來對付「主要敵人」。
報道稱,根據設想,這些規模可達數千人的前線部隊將能夠在衝突中最先抵達現場,收集信息並將坐標發送給空軍B-1轟炸機,以便後者向數百英裡外的中國護衛艦發射導彈,這些坐標數據也可供菲律賓軍方瞄准中方驅逐艦使用。
美軍聲稱,「瀕海作戰團」的同步協調角色將成為其太平洋地區聯合部隊「殺傷網」的「核心」,這點對於潛在的台海衝突「非常重要」。「僅靠這一支部隊並不能拯救世界,」太平洋海軍陸戰隊戰略通訊主管凱莉·巴特森上校(Col. Carrie Batson)放言,「但如果這場戰鬥真的到來的話,它將至關重要。」
報道引述專家的說法稱,儘管這一戰略的總體前景被看好,但這項任務面臨的後勤挑戰「令人生畏」。前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遠徵軍成員、現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研究員科林·史密斯(Colin Smith)說,向偏遠地區部隊提供補給需要反復演練,「在和平時期能補給,並不意味著在實戰中也能如此,尤其是進行長時間補給」。
例如,雖然這些「瀕海作戰團」將不再被坦克拖累,轉而使用「海軍/海軍陸戰隊遠徵艦艇攔截系統」(NMESIS,即無人NSM岸艦導彈發射車)這類先進武器,一次可發射兩枚岸艦導彈,但這一枚導彈便重達1噸,在沒有跑道的荒島上補給這些武器只能依靠船隻或直升機,前者移動緩慢,後者一次可攜帶數量有限。
此外,NMESIS導彈系統會散發熱量,雷達也會發出可被探測到的信號,儘管美軍可以通過對車輛進行偽裝、拉開車輛間距、頻繁移動車輛以及間歇性通信等方式來降低自身的識別度,但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國防項目主任斯塔西·佩蒂約翰(Stacie Pettyjohn)表示,在較小的島嶼上,可藏身的區域和能通行的道路都較少,「因此中國更易搜索並最終找到他們要找的東西」。
報道在此進一步渲染稱,與美國相比,中國目前在南海擁有更多的傳感器,包括雷達、聲納、衛星、電子信號收集器等。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東南亞安全問題專家格雷戈里·波林(Gregory Poling)稱,這給中方帶來了強大的瞄准優勢,「美國必須耗費大量軍械才能削弱這些能力,從而蒙蔽中國」。
除此之外,《華盛頓郵報》也提到了因國會糾紛導致的長期預算短缺、美軍作戰司令部與各軍種之間的長期摩擦等國內挑戰。但在美媒看來,最關鍵的障礙在於,不確定日本等地區夥伴是否允許美軍在其島嶼上作戰。
報道稱,去年11月,美海軍陸戰隊把駐日本沖繩、以火炮為中心的第12陸戰團改編為第12瀕海團,這支部隊預計將在沖繩西南部的島嶼上開展行動。沖繩美軍基地是美日同盟的重要支柱,也是美國在西太平洋維持軍事優勢的戰略要地。然而,面積不到日本國土面積1%的沖繩,卻集結了近半的駐日美軍人員,這導致沖繩人民對美軍的怨恨揮之不去。
沖繩縣駐華盛頓事務所所長仲里和之(Kazuyuki Nakazato)說:「我們對與中國日益加劇的緊張局勢和美軍在沖繩的集結以及日本在該地區的軍事集結感到擔憂。許多沖繩人擔心,一旦發生衝突,沖繩將很容易成為攻擊目標。」他認為,日本化解緊張局勢的最好辦法是深化對華外交和對話。
針對美軍計劃在沖繩基地部署海軍陸戰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此前曾回應指出,美日開展雙邊軍事合作,應確保不損害第三方利益,不損害地區和平穩定。我們敦促美日摒棄冷戰思維,去除遏制打壓中國的心魔,停止窮兵黷武、禍亂世界的危險行徑,回歸和平、友好、合作的人間正道。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