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醫藥掀起全球熱!匈牙利成為歐洲中醫藥文化繁榮新地標

兩岸

中醫藥掀起全球熱!匈牙利成為歐洲中醫藥文化繁榮新地標
兩岸

兩岸

中醫藥掀起全球熱!匈牙利成為歐洲中醫藥文化繁榮新地標

2024年05月15日 10:20 最後更新:10:47

中國中醫藥隨「一帶一路」走向世界,匈牙利是歐洲首個為中醫藥立法的國家,目前生產的300多個產品獲得在歐盟銷售的許可,成為歐洲中醫藥文化新地標。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圖片

匈牙利文化與中醫藥有共通之處

更多相片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圖片

隨著中國「一帶一路」的建設發展,許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海,中醫藥亦逐漸走向了世界,向海外民眾提供健康服務,促進民心相通。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圖片

匈牙利有一句諺語,「你可以在樹林中找到治病的食材」,這樣的觀點與中醫藥文化中「食藥同源」的理念不謀而合,使得匈牙利成為了歐洲中醫藥文化繁榮新地標。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圖片

匈牙利為歐洲首個為中醫藥立法的國家 300多個產品獲歐盟認可

作為歐洲首個為中醫藥立法的國家,2016年,匈牙利政府為中醫師頒發了歐盟行醫許可證並承認中國高等中醫院校學歷,匈牙利佩奇大學(Pécsi Tudományegyetem)和澤梅爾魏斯醫科大學(Semmelweis University)與國內中醫藥大學合作,開展中醫藥教學和研究。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圖片

目前,匈牙利已經建有中藥製藥廠,生產的300多個產品獲得了在歐盟銷售的許可證,在歐洲市場廣受歡迎。

當地開設中醫藥中心 民眾觀念有所改變

匈牙利岐黃中醫藥中心於2016年開設,每天都有不少匈牙利患者前來就診。該中醫藥中心的負責人、中東歐中醫藥學會會長陳震自1988年開始,積極在當地推廣中醫藥文化,他不定期舉行大規模義診、開設中醫技能培訓課程,通過中醫,很多患者得到了幫助,甚至一些疑難雜症得到了改善,當地民眾對中醫藥文化逐漸從陌生到認可。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圖片

中醫已成為當地民眾生活重要組成部分

陳震表示,中醫已經成為匈牙利人民生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可以知道四季吃不同的東西,春天怎麼排毒,冬天怎麼培本,夏天怎麼養心,通過講這些故事,很容易被他們聽懂。」

從「氣」、「血」概念到「望聞問切」,再到如何使用藥物,中醫藥學博大精深,但理論複雜,一直難以用現代科學語言清晰表達,AI的進步給中醫帶來了極大發展。

巴士的報記者攝

巴士的報記者攝

「同心築夢 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第三批聯合採訪活動行程繼續,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的一台AI中醫藥養生機器人讓採訪團的記者躍躍欲試。這個機器人像一個小型包廂,有個裝有透明玻璃門小房間,房間不大,僅能容納一人。

AI中醫藥養生機器人。巴士的報記者攝

AI中醫藥養生機器人。巴士的報記者攝

巴士的報記者攝

巴士的報記者攝

本網記者坐進去後,面前的超大屏幕立刻亮起,提示輸入個人資料。按指示輸入後,透明玻璃門變成蒙砂,保護隱私,正式開始面診。

AI面診分為「面診」、「舌診」、「問診」3個步驟,最後得出「體檢報告」,記者坐在螢幕前,按照提示採集面部、伸出舌頭,並回答相應問題。僅一分鐘不到,系統就生成包含體質分析、食療方案、運動建議的個性化報告,「根據你的舌診分析,您的體質健康狀態近期偏向於......體質。」

巴士的報記者攝

巴士的報記者攝

巴士的報記者攝

巴士的報記者攝

讓記者感到神奇的是,在「面診」環節,AI還能分析面相,記者一直擔憂的發際線是正常的。也許是已經走了一天,據AI分析,記者臉色發青發黑,正常概率僅66.01%。AI通過3個步驟判斷記者應屬於「痰濕」體質,還教記者煲山藥冬瓜湯:取山藥50g,冬瓜150g至鍋中慢火煲30分鐘,調味後即可飲用,有健脾益氣利濕作用。此外,AI還建議記者藥物養生、精神調養,還要加強體質鍛煉、調整起居等等,十分全面細緻。

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於2023年正式啟動,已成功打造全球首個「一站式、無人化」中醫中藥創製平台。巴士的報記者攝

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於2023年正式啟動,已成功打造全球首個「一站式、無人化」中醫中藥創製平台。巴士的報記者攝

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於2023年正式啟動,中醫藥新藥研發與產業轉化是其發力點,佈局研發了首批12個Ⅰ類新藥和3個醫療器械,至今已成功打造全球首個「一站式、無人化」中醫中藥創製平台,從中藥化學成分分離提取到藥物活性測試,均可實現全流程智能化、工程化、自動化,大幅度提高研發效率。

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主任劉良介紹,該中醫中藥創製平台相當於幾十個博士的工作效率。巴士的報記者攝

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主任劉良介紹,該中醫中藥創製平台相當於幾十個博士的工作效率。巴士的報記者攝

據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主任劉良介紹,該中醫中藥創製平台相當於幾十個博士的工作效率,節省成本在90%以上,化學試劑還可以進行回收,十分高效。

劉良本身是臨床醫生,在他看來,中醫藥儘管具有較好的臨床實踐和療效評價,但部分仍依賴於臨床觀察和經驗總結,缺乏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的支撐,而人工智能則與中醫藥高度契合。

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建設中醫藥橫琴大模型。巴士的報記者攝

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建設中醫藥橫琴大模型。巴士的報記者攝

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建設「零磁」中醫證候診斷裝備開發平台。巴士的報記者攝

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建設「零磁」中醫證候診斷裝備開發平台。巴士的報記者攝

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建設「零磁」中醫證候診斷裝備開發平台。巴士的報記者攝

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建設「零磁」中醫證候診斷裝備開發平台。巴士的報記者攝

他以舌診和手關節為例,「傳統中醫望舌診,看病人的舌質、舌苔,但記載不夠全面;一雙手有28個關節,患者來了我們只能記下哪個關節有腫痛,不夠精準。」有了AI支持,中醫藥如虎添翼,「AI可以利用紅外各種技術採集關鍵資訊,利用舌診儀採集後進行綜合分析,要比醫生個人經驗判斷全面客觀得多,更好提升臨床診療水準,還能分析中醫藥的成分、藥物代謝、體內的酶如何運轉。」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