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阿根廷男童祖父家後院發現恐龍後腿骨化石 專家推測恐龍身長逾12米

大視野

阿根廷男童祖父家後院發現恐龍後腿骨化石  專家推測恐龍身長逾12米
大視野

大視野

阿根廷男童祖父家後院發現恐龍後腿骨化石 專家推測恐龍身長逾12米

2024年06月11日 13:20 最後更新:15:24

阿根廷內烏肯省(Neuquén)一名12歲男童早前在祖父家後院玩耍時,無意中發現岩石旁露出骨頭,古生物學團隊隨後證實是暴龍群中草食性恐龍的後腿骨。

估計恐龍化石至少有8300萬年歷史
巴塔哥尼亞阿聶洛沙漠市博物館主任桑托斯(Doménica Dos Santos)和古生物學家波菲里(Juan Porfiri)解說,這具化石估計有8,300至8,500萬年歷史,相當於白堊紀晚期,埋於內烏肯盆地地層中的Bajo de la Carpa層,推測恐龍身長12至16米。

科學家希望發現更多同一恐龍標本化石
桑托斯說,男童一家發現化石後即時通知博物館,能讓化石成為小鎮博物館研究的古生物材料,這是非常重要的。波菲里指出,發現化石時很重要的第一步驟是不能移動化石,應拍照或使用GPS位置通知相關部門,除了保護自然遺產和遵守禁止收集化石的法例外,因為科學家傾向於從發現地點收集相關資料,在專業的科學家眼中也能在周圍發現更多同一標本的化石。

化石發現地近年頻繁發現恐龍化石

這次發現恐龍化石的小鎮阿聶洛(Añelo),近幾年頻繁發現恐龍化石,最有名的是發現泰坦巨龍(titanosaur)化石。

白堊紀時期沉積岩區域 富含遺骸化石和化石燃料

波菲里說,在阿聶洛以北和阿聶洛周邊地區是白堊紀時期的沉積岩區域,這類型岩石通常富含遺骸化石和化石燃料,是科學家和古生物學愛好者的寶庫,經常在這類地質層發現恐龍化石。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波菲里曾說,已經習慣於挖掘瓦卡穆爾塔(vaca muerta)岩層中的化石,並與油田公司保持共存的關係,讓當地有機會發現及保存更多研究材料。

哈佛醫學院遺傳學家雷赫(David Reich)領導的最新DNA研究發現,全球80億人口中約有一半的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約5000年前生活在今天烏克蘭境內的顏那亞人(Yamnaya)。

研究啊確定:顏那亞文化起源於烏克蘭的米海利夫卡

據外媒報導,研究團隊分析了450個歐洲史前DNA樣本和1000個已知的古代樣本,確定顏那亞文化起源於今天烏克蘭的米海利夫卡(Mykhailivka)。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來自伏爾加河的族群與當地人融合,形成了顏那亞文化,並向歐洲和亞洲擴張,成為印歐語系發展的關鍵推動力。

DNA證據顯示:顏那亞人的到來通常伴隨當地男性基因的消失

研究顯示,顏那亞人的騎馬技術和輪式馬車帶來了巨大優勢,使他們迅速征服廣大領土。他們使用「庫爾幹」(kurgans)土墩來掩埋死者,這些墓葬成為了研究顏那亞文化的重要線索。此外,DNA證據表明,顏那亞人的到來通常伴隨當地男性基因的消失,顯示其擴張過程具有強烈的征服性質。

驗證印歐語系假說

這項研究也驗證了18世紀語言學家瓊斯(Sir William Jones)提出的印歐語系假說,證實包括英語、俄語、拉丁語和梵語在內的數百種語言源自顏那亞人。然而,一些學者認為,基因證據仍不足以完全確定語言傳播路徑,顯示學術界對此仍存在爭議。

顏那亞人體型比當時其他族群高大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顏那亞人可能攜帶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在征服過程中無意間傳播疾病,削弱對手的戰力。DNA也顯示,顏那亞人的體型比當時其他族群高大,這或許與他們的肉類和乳製品飲食有關。顏那亞人的後裔之一雅利安人(Aryans)影響了印度和伊朗文化,但在20世紀被種族主義者曲解。雷赫強調,歐洲人的基因是多個族群融合的結果,人口流動和改變在歷史上一直持續不斷。

在保加利亞發掘中發現的顏那亞人墓葬。(Nature期刊圖片)

在保加利亞發掘中發現的顏那亞人墓葬。(Nature期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