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韓國工廠大火多名中國公民遇難 專家:或使用劇毒化學材料致傷亡慘重

博客文章

韓國工廠大火多名中國公民遇難 專家:或使用劇毒化學材料致傷亡慘重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韓國工廠大火多名中國公民遇難 專家:或使用劇毒化學材料致傷亡慘重

2024年06月25日 15:57 最後更新:16:01

韓國京畿道華城市一家電池廠發生奪命火,造成至少22人死亡、其中包括19名中國籍勞工。在涉事電池廠工作的中國公民透露,工人多為中國東北朝鮮族女性,領最低時薪,從未接受消防安全培訓。

韓國電池廠大火,為何是多名中國公民遇難?

火災發生後的Aricell。AP圖片

火災發生後的Aricell。AP圖片

據第一財經報道,中國電池產業鏈在全球市場處於領先地位,擁有很多成熟產業工人和從業人員,韓國企業為引進中國工人給的報酬也相對較高。加上由於人口急劇萎縮,近年來韓國大力主張輸入外勞。

一位吉林延邊人接受採訪時表示,當地去日韓務工的人非常多,因為延邊是朝鮮族聚集區,所以當地人去韓國就業並不存在語言不通的問題。

AP圖片

AP圖片

在涉事電池廠工作的金澤媛(化名)透露,廠內工人大約有100多名,多數來自中國東北的朝鮮族女性,年齡在30歲到40歲之間。 「工資是韓國最低時薪,一小時9860韓元,相當於50元人民幣。相比其他同等薪水的工作,這裏工作强度較小,還有退休金和工程補貼。」金澤媛來自遼寧省朝鮮族,「我們和介紹韓國工作的中介簽勞動合同後來到韓國,韓國人很少到工廠做基層工人。」

金澤媛憶述,6月22日,涉事電池廠內2棟1層曾有一塊電池發生爆炸,員工立即用消火栓將火撲滅。工廠曾提示工人,鋰電池遭激烈碰撞容易爆炸起火。「我來工作一個月左右了,沒有接受過消防方面的培訓,工廠也沒組織過消防演練。」金澤媛說。

AP圖片

AP圖片

小梨(化名)是一名在韓國務工的中國人,她告訴騰訊新聞《棱鏡》欄目記者,「還有一個多月就是許多中國同胞回國休假的日子。」據小梨介紹,韓國的公司和工廠一般會安排員工在8月份休假。不少中國員工會選擇在此期間回國,與家人團聚。「現在正是他們努力攢錢買機票的時候」,小梨為這些同胞感到難過,「可惜他們再也回不去了。」

發生火災的電池廠名為Aricell,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這家公司成立於2020年5月。Aricell是一家電池公司,其生產的鋰電池主要用於傳感器和無線電通信設備。該公司的母公司為在韓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S-Connect,目前市值約6億人民幣。S-Connect持有Aricell公司96%的股權,業務涉及各類電子產品,是三星公司摺疊屏手機鉸鏈的供應商。受火災影響,在6月24日當天收盤時,S-Connect的股價下跌了22.51%。

AP圖片

AP圖片

Aricell工廠位於韓國京畿道華城市,這一帶聚集了許多工廠,是韓國重要的工業與技術中心之一。其中,水原市是三星電子集團的總部所在地,而華城市則是現代起亞汽車的生產重鎮。據報道,2022年,起亞汽車計劃向位於首爾南部的華城工廠投資數千億韓元,建設年產15萬輛的專用汽車工廠,以擴大韓國的電動車業務。

除了大型企業之外,水原和華城一帶還聚集了許多與汽車和電子產業相關的中小型零件廠。尹木(化名)是一名在韓留學生,她曾跟隨學校的活動訪問過這片區域。在她的記憶裡,「那一帶有不少中文字樣的飯店,中國同胞的數量也比首爾市要更加密集。」

小梨告訴《棱鏡》記者,在韓國務工的中國籍員工主要從事體力勞動或操作機械,因此許多人被派到華城工作。在她的認識裡,這些中國籍員工多為三四十歲,大多數員工的家人在國內,自己獨自來韓國打工,用工資養活一家三口。「除了中國人,還有一部分為越南或菲律賓人,但他們普遍更年輕。」

AP圖片

AP圖片

小梨透露,中國人去韓國務工不少人是經中介介紹,通過申請E-9簽證獲得工作機會。E-9簽證是韓國的非專業就業簽證,主要針對從事製造業、建築業、農業、畜牧業、漁業和服務業等領域的外國勞工。如今,在社交媒體上還有不少勞務中介公司發布韓國打工的招聘訊息。這些職位的薪資標準多在11k-15k之間,薪資水平高於國內多數工廠。另外,招聘信息中不乏宣稱「包吃住,十三薪」、「可申請永居,帶家屬」的標語。

事實上,申請E-9簽證對申請者的年齡有一定的限制。根據韓國的相關規定,申請E-9簽證的勞工年齡通常要求在18歲至39歲之間。因此,一些雇主和招聘機構可能會要求申請者通過韓語能力測試(如TOPIK I 1級或2級)。據小梨介紹,受語言限制,很多前往韓國務工的人員是來自中國延吉的朝鮮族。

這些年來,她也觀察到有越來越多來自山東、東北的漢族人去往韓國打工。為此,他們還特地在國內參與韓語培訓課程,以求得順利工作的機會。

火災發生後,Aricell工廠及其母公司S-Connect公司開始受到更多的關注。

有媒體將Aricell電池的應用指向新能源汽車,但更多的信息顯示,這些電池可能用於軍用設備。S-Connect的2023年報顯示,鋰原電池被應用於AMR市場和軍事通信設備,是國防通信設備和尖端武器系統的關鍵部件。他們的主要產品Li/SOCl2(鋰亞硫酰氯電池)是軍事裝備(無線電收音機、魚雷等)的主要電源,備用電池(備用電池、安瓿電池等)是尖端導彈、炸彈等的主要動力源。此外,他們還生產軍事用途的Li/SOCl2(亞硫酰氯鋰)。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批量生產卷繞式和儲備式電池的製造商,在國家級軍用原電池領域占有重要地位。」S-Connect在年報中寫道。根據《新京報》的報道,一位在涉事工廠工作的人士表示,該電池廠以生產軍用鋰電池為主,少部分是對外出口的民用電池。

外媒引用韓國西大大學朴哲完(Park Chul-wan)的分析稱, Aricell生產電池過程中使用了有劇毒的化學材料,或可解釋事故為何造成大規模人員傷亡,鋰電池在二樓大規模燃燒造成傷亡,可能多數源自有毒物質擴散,而非因為燒傷。

燃燒的鋰電池會釋放出苯和氟化氫等有毒氣體,並釋放高度易燃的氫氣,高溫又會導致電池組件進一步分解,釋放更多易燃和有毒物質,不但會加劇火勢,亦會對消防員帶來嚴重健康風險。

此外,鋰等易燃金屬引發的金屬火災,可以發出白色閃光,釋放大量易燃及有毒氣體,瞬時溫度高達攝氏1,000度。即使看似火災已經被撲熄,金屬的易燃性質意味其仍有復燃風險。加上鋰與水反應時會發熱、產生劇烈爆炸,因此,在今次事故中,消防部門直至確認這些鋰電池中鋰含量較少,才選擇採用傳統方法以水滅火。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尷尬!美國太空人滯留太空歸期未定 中國幫到手嗎?

2024年06月28日 09:28 最後更新:09:44

本月初被送到國際空間站的2名美國太空人,一度在太空滯留,如何返航回到地球成為了一大難題,這是什麽情况?這個飛船還能飛回來嗎?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波音公司確認,由於波音「星際客船」(Starliner)需要更多時間來應對不斷出現的故障,兩名美國太空人蘇妮塔•威廉斯和巴里•威爾莫爾返回地球的時間三度被推遲。

波音「星際客船」在今年6月5日發射升空,一度出現故障:5處氦氣泄漏,5個機動推進器失靈,還有一個推進劑閥門無法完全關閉。

作為驗證波音新宇宙飛船載人能力的任務,此次行程其實相當簡單——原本兩人在6月6日進入國際空間站後,只會在那裏待一周就返航。然而,隨著飛船問題頻頻,返航的日期先是延後到6月18日,然後又推遲到6月22日和6月26日,而現在已經至少推遲到7月初。

據內地軍事博主「兵器誌」,由於飛船緊靠在國際空間站並失去了自行脫離的能力,整個計劃遭遇了重大挫折。原本設計以支持7名太空人最多三個月的食物、水、氧氣等生存物資,現因多出兩人而面臨供給緊張的局面。

更加棘手的是,波音「星際航綫」飛船的一系列技術故障。英媒報道,國際空間站對波音飛船的最長對接時間為45天,一旦超過此期限,飛船則必須脫離。

然而,氦氣泄露、推進劑失效等嚴重問題的發生,無疑對太空人的安全構成了巨大威脅。

波音公司的公關危機衝上雲霄,據衛報26日報導,波音發言人稱,因為軌道上有著充足的補給,組員離站時間並不緊迫,而且站上的時間表在整個8月中相對開放。

波音發言人指出,氦氣外洩和大部分的推進器問題已經「一切穩定,並非重返任務的顧慮」,接著補充,「5個之前正在關閉的推進器中,4個現在正常運作。這代表27個推進器中,只有1個目前處於離線,對重返任務不造成問題」。

不過,NASA與波音公司就堅稱太空人並未被困,而且技術困難沒有威脅任務。NASA表示,太空飛行器需要7個小時的太空自由飛行時間,才能執行正常的任務結束,「目前在儲罐還有足夠的氦氣剩餘,足以支援分息之後的70個小時太空自由飛行活動」。

在此之前,美方對中企肆意挑釁,進行了一系列非法制裁,導致中國進行了反制。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無法從中國獲取必要的零件,轉而向其他國家尋求幫助。

於是波音公司選擇將其中一批「鈦合金」閥門的訂單轉給印度製造,未料印度以成本考慮將材質更換為「鋁合金」,導致了飛船在太空環境中出現了諸多問題。

事實上,這起事件不僅是技術失誤的體現,更暴露了美國在追求太空競賽中急於求成的心態。

為了在太空探索中保持領先地位,尤其是看到中國在月球探索上取得的顯著進展,如嫦娥六號探測器成功登陸月背區域並開展採樣研究工作,美國似乎匆忙推進了許多未經充分驗證的項目。

所以如今的局面,就是美國執迷於「零和思維」遭到的反噬。那麽,對於這個情况,美國該咋辦呢?

有人提出,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或許是一個可行的救援方案,可幫助波音接回這2名太空人。或者,波音也可以考慮向SpaceX求助,比如SpaceX的龍飛船。

實在不行,求助中國也是一個辦法,畢竟中國的宇宙飛船有許多備份,可隨時進行應急救援。

不過,這忙中國可能還真幫不了,不是不願意,是愛莫能助。

中國的天宮空間站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口的不同,使得直接的救援行動無法展開。即便中國有這個心,也無濟於事。

所以,美國波音和NASA只能自己想辦法。

值得一提的是,NASA和波音公司面臨的挑戰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還有時間上的壓力。進行故障排查和測試需要時間,而在太空中,時間的流逝意味著資源的消耗。此時,太空人的狀况和安全成為了首要考慮的問題。此外,將太空人長時間留在太空站內,也許在技術層面是可行的,但從人文關懷的角度來看,無疑增加了太空人的身心負擔。

歷史上的例子表明,長時間的太空停留對人的身心都是極大的考驗。因此,找到一個既安全又及時的解决方案,對各方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這次事件不僅是太空救援的挑戰,更是對目前全球太空合作模式的一次考驗。它向我們展示了在太空活動中,國與國之間、公司與公司之間的相互依賴與合作的必要性。

未來的太空探索,更需全球共同努力,共享智慧和資源,共同面對挑戰,確保太空活動的安全和成功。

從更深層次來看,這揭示了一個國家或聯盟在科技創新和國際競爭中可能陷入的窘境:一方面,是對科技優勢和國際地位的追求;另一方面,則是在這一過程中可能忽視的安全與合作。當競賽心態超越合理範疇,就可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損害人類共同的太空探索事業。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