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空軍的F-22隱形戰機在二十年前開啓了第五代戰鬥機的時代,瞬間使得其他戰機一夜之間變成了過時的產物。時光流轉,誰將率先啟動第六代戰鬥機的時代呢?美國《防務新聞》在24日憂心忡忡地指出,中國在這個領域已經取得了相當的進展。
美國《防務新聞》報道截圖
根據內地軍事專欄「空天力量」,報道指出,儘管中國在所有的國防事務上都以保密聞名,但有跡象表明在第六代戰鬥機的研發領域,中國正在取得進展。最明確的證據可能來自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2019年1月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消息。在一次有關第六代戰鬥機的討論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的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王海峰表示,他們正在籌備研究一種「到2035年可以保衛海空的戰鬥機」。當時他還提到了一些元素,如有人-無人協同、人工智能的應用,改進的隱身和全向感應器等。
2022年,美國空戰司令部司令馬克・凱利表示,中國提出的這些努力方向「正在按計劃進行」。他指出,他們對於第六代戰鬥機技術的看法與美國非常相似,主要特徵是信號呈指數級減少,處理能力和傳輸能力呈指數級加速,而開放任務系統具有迭代能力,能以相應的速度進行重新編程。
中航工業發布的無尾戰鬥機概念圖
長期關注中國軍事動態的美國觀察家里克・喬認為,中國在第六代戰機領域展開了創紀錄的努力計劃。自2019年以來,中國通過半官方渠道透露的相關進展信息持續增加。他提出的證據包括中航工業描繪通用下一代戰鬥機配置的藝術作品、學術論文以及軍方和行業官員的聲明。此外,2021年10月拍攝的衛星照片顯示,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出現了一種新型無尾戰鬥機的身影。
喬指出,第六代戰鬥機的設計非常複雜,通常包括空氣動力學設計和控制、射頻材料、飛行控制軟件、傳感技術、數據鏈接和作戰管理系統、武器以及協同戰鬥機或無人機的集成。他向《防務新聞》透露,中國第六代戰鬥機的技術驗證機(可能是縮比版本,他將這架神秘的戰鬥機稱為J-XD)已經進行了飛行測試。不過他也指出,「我完全相信J-XD的一些子系統(如發動機)最初會比美國同類產品性能差,儘管過去幾十年來中美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差距已經大大縮小,但在某些領域他們仍在追趕。」
X截圖
美國空軍中國航天研究院院長布倫丹・馬爾瓦尼在回答「中國目前是否有能力研發這些先進戰鬥機」時表示,「今天?不。二十年後?絕對會。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見證了這一點。我們越來越不會低估中國體制下定決心後所能達到的程度。」
他認為,缺乏先進的噴氣發動機一直是中國航空領域的重大缺陷,但情況正在好轉。他說,「歸根結底,這只是科學。我告訴人們,柏林的物理學和北京的物理學是一樣的。所以如果你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你就能製造出一台好的航空發動機,尤其是用於軍事方面。」
馬爾瓦尼表示,中國將未來戰機描述為無人駕駛,但他認為該設計更有可能是「可根據需求選擇是否載人」,這取決於人工智能系統以及其他必要技術的開發速度。他說,「你不必一定讓飛行員在飛機裏,你可以讓它自行飛行,或者它可以充當忠誠的僚機。」
報道還提到,就像美國第六代戰機的設想是與無人機協同作戰一樣,中國的無人機製造商同樣雄心勃勃。喬認為,在航展上亮相的中國無人戰鬥機「可能並不代表為解放軍實際開發的無人機,後者的性能幾乎肯定更為雄心勃勃。」他還表示,可以設想中國各種先進的作戰無人機「正在進行先進的開發/測試,甚至有限的開始服役」。作為佐證之一,他提到,中國率先推出了雙座型殲20隱形戰鬥機,後座操作員可以控制無人機,顯示中國正在努力推進無人機與有人戰機的協同作戰。
最後,美媒總結表示,如果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王海峰關於中國第六代戰鬥機將於2035年投入使用的預測成立,考慮到試飛和測試需要約5年的時間,因此原型機最早將在2028年左右準備就緒。喬認為這是可能的,而馬爾瓦尼的預測略微悲觀,但時間表也不過只往後推遲了幾年,「中國第六代戰鬥機可能會在21世紀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首飛。」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印巴衝突只用了一天時間從升級到結束,這場軍事對抗不單是二戰之後最大規模的空戰,還是中西方空空軍力量首次正面交鋒。因此,誰贏誰輸,極具研究價值。
從整體消息來看,印度在這場對抗中處於下風。巴方持續放出擊落印軍戰鬥機和無人機的消息,不僅引發了對印度空軍實力的熱議,更凸顯出中西方航空裝備體系的首次實戰對抗特徵。有專家分析認為,印巴空軍對比,印度不止輸了一點。
從歷史交鋒來看,巴基斯坦空軍為何能保持優勢?
印度空軍被擊落的法國「陣風」戰機。
據內地媒體《直新聞》,時事評論員秦蓁表示,本次印巴雙方的衝突主要集中在空中,包括導彈、無人機的攻防。巴方呈現了一邊倒的優勢。
歷史上,印巴空軍可謂老對手,雙方的大規模空戰主要集中在上世紀60至70年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印巴戰爭中,但那個時代的空戰還沒有體系一說,沒有預警機進行指揮,主要是地面的通信指揮,而且雙方的戰鬥機型號都較為複雜。
但這次就完全不一樣,雙方之所以形成這麼懸殊的戰績,區別就在於空戰體系是否完善。尤其是巴基斯坦方面,首先是性能非常突出的戰鬥機和導彈兩者的完美結合,再結合空中預警體系和地面雷達引導,甚至還可能存在有效的電磁壓制等手段,從而達到我們目前所看到的結果。
《直新聞》特約評論員石宏認為,很明顯巴基斯坦空軍的表現堪稱亮眼,而印度空軍的表現則可以用「翻車」形容。實際上,5月7日凌晨的第一次空戰,巴基斯坦空軍就把印度空軍打蒙圈了。印度空軍不但損失了多架先進的戰鬥機,而且鬥志也被巴基斯坦空軍打沒了,不敢再和巴基斯坦空軍進行空戰。」
2020年2月27日,巴基斯坦空軍在卡拉奇舉辦飛行表演。新華社圖片
按照「全球火力」網站的排名,印度空軍居全球第四,超過英法等西方軍事強國。數據顯示,印度空軍現役和預備役人員超23萬,擁有約2000架各型飛機。而巴基斯坦空軍擁有1434架軍用飛機和大約7萬名現役軍人,比印度空軍規模要小。
在「紙面數據」不佔優的情況下,巴方這次為何能夠壓印度一頭呢?石宏表示,從巴軍方介紹的空戰細節來看,巴空軍出動的戰機數量為42架,只有印度空軍出動戰機數量的差不多一半。這說明現代空戰中,戰機的數量優勢不是空戰勝負的決定因素,完善而先進的空戰體系才是關鍵,這當中既包括先進的戰機和導彈等武器,也包括探測、預警、指揮等裝備。
石宏認為,印度空軍的飛機有俄製、法製、美製的以及自製的,所帶來的影響包括以下三點。
一,不同來源的戰機彼此之間的技術標準、設計要求等相差極大,迫使印軍不得不建立起多套維護保養系統,花錢多不說,由於無法通用還會影響戰機的妥善率。所謂妥善率,就是在某一款戰機中,隨時能用的佔到裝備總數的百分比。印度空軍裝備數量最多的主力戰機蘇-30MKI戰鬥機妥善率常年只有55%,也就是隨時能出動的僅佔裝備總數的一半出頭。
二,機載武器無法通用,比如印度空軍法製戰機的空空導彈就無法由俄製戰機使用,反過來俄製戰機的空空導彈也無法由法製戰機使用,這就顯著降低了作戰靈活性。
三,由於戰機型號來源多,導致印度空軍難以建立起體系化的作戰力量。印度空軍雖然有預警機,但是數量只有6架,而且其中3架是以色列製造的EMB-145I「天空之眼」預警機,缺乏全向探測能力,最大探測距離也才200多公里,機艙內戰術顯控台數量很少,所以無法靠前部署;另外3架俄製的A-50EI預警機,雖然機艙內有較多的戰術顯控台,卻沒有通用的數字化加密數據鏈,在空中無法有效指揮法製「陣風」、幻影2000戰鬥機作戰,只能靠落後且容易暴露的語音方式實施指揮,這就導致印度空軍戰機在空中基本是一盤散沙。
石宏表示,巴基斯坦空軍預警機和戰鬥機以及地面的遠程防空導彈系統都是同樣的技術來源,能夠通過數字化加密數據鏈快速傳輸空情信息。這種渾然一體、空中態勢感知能力強大的現代化空戰體系,是巴基斯坦空軍獲勝的關鍵。
此外,巴基斯坦空軍的其他優勢還包括戰鬥機掛載的中遠程空空導彈性能出色,飛行員素質高、作風強悍。印度空軍目前沒有裝備射程超過150公里的中遠程空空導彈,之前一些媒體報道的「流星」中程空空導彈並未見印度空軍的「陣風」戰鬥機裝備。在實際的空戰中,「陣風」戰鬥機掛載的還是最大射程60公里的「米卡」,俄製蘇-30MKI、米格-29戰鬥機掛載的R-77空空導彈最大射程也才達到110公里。而巴基斯坦空軍戰機所使用的中遠程空空導彈最大射程明顯超過了印度空軍的米卡和R-77,按照巴基斯坦軍方介紹的空戰情況,最大交戰距離超過了160公里。可想而知,巴基斯坦空軍戰鬥機憑借中遠程空空導彈卓越的射程擁有極大的空戰優勢。
還有,巴基斯坦空軍的訓練體系是按照北約標準建立的,其飛行員每年飛行時長可達240小時,比印度空軍飛行員高出100小時,且訓練標準嚴苛,經常設置實彈模擬、複雜氣象等高難科目,訓練強度遠超印度空軍飛行員。此外,北約的空戰訓練重視飛行員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巴基斯坦飛行員不光個人素質強,在空中的求戰心也很強。
石宏認為,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巴基斯坦空軍都將對印度空軍保持技術優勢、人員優勢。空軍的建設需要久久為功,印度就算現在下單採購先進戰鬥機,後續的接收、形成戰鬥力也需要數年甚至十年以上時間。至於空戰體系、訓練體系的轉變,更是需要漫長的時間。這就決定了在數年之內,印度空軍與巴基斯坦空軍進行空中對抗,很難討到便宜。如果巴基斯坦空軍未來裝備更先進的戰鬥機,那麼對印度空軍的技術優勢還將進一步擴大。
石宏認為,經過這次空戰,印度空軍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可能都會盡量避免和巴基斯坦空軍進行空中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