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大研究利用腸道微生態檢測診斷出自閉症 靈敏度高達94%

社會事

中大研究利用腸道微生態檢測診斷出自閉症  靈敏度高達94%
社會事

社會事

中大研究利用腸道微生態檢測診斷出自閉症 靈敏度高達94%

2024年07月11日 15:07 最後更新:17:52

中大醫學院發現,自閉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發展較一般人遲緩,遂利用人工智能開發首個非入侵性診斷自閉症工具,測試兒童糞便中的腸道微生物,及早評估患上自閉症的風險,靈敏度高達94%,預計最快年底臨床應用。

中大研發的自閉症風險評估糞便樣本檢測工具。

中大研發的自閉症風險評估糞便樣本檢測工具。

中大團隊表示,在2021至2023年間,共招募約1600名1至13歲、分別患有自閉症及沒有自閉症的兒童,透過收集他們的糞便樣本,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發展,較一般兒童遲緩。

團隊遂研發針對自閉症兒童的微生態配方,配方為粉狀,可開水飲用,之後向30名自閉症兒童提供12星期治療。初步研究顯示,感官敏感及焦慮症狀分別紓緩15%及20%,沒有不良反應,部分有腹痛的兒童亦得到紓緩。

中大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黃秀娟表示,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發展不夠成熟、其多樣性亦降低,對人的腸道微生態來說是需要有很多種類及豐富,因為這種環境加上飲食影響,令自閉症兒童的代謝物及其通訊路徑受很大影響。

(左起)中大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黃永昊、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中大醫學院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黃秀娟及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研究助理教授蘇奇博士。

(左起)中大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黃永昊、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中大醫學院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黃秀娟及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研究助理教授蘇奇博士。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指,腸道微生物的化學物質會影響大腦運作,腸道微生態失衡與自閉症有關,希望透過調節腸道微生態,助父母管理孩子的日常情緒問題。

研究團隊利用機器學習模型,研發由31種腸道微生物標誌物組合而成的自閉症檢測工具,只需收集少量患者的糞便樣本,便可分析其腸道微生態,評估是否患有自閉症。

陳家亮表示,透過檢測可以將疑有自閉症的兒童分流,高風險者可及早尋求專家協助。 檢測工具對中國人來說準確度高達9成,但對美國及俄羅斯等地的兒童準確度就只約7至8成。相關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

中大醫學院聯同大灣區10間醫院進行研究,發現躁鬱症患者子女患上情緒問題風險,高於非患者子女,他們在童年時出現問題的風險,亦是同齡非患者子女的2倍,且較易患上晝夜節律失調。

中大研究氖現,躁鬱症患者子女患上情緒問題的風險,高於非患者子女。 (示意圖)

中大研究氖現,躁鬱症患者子女患上情緒問題的風險,高於非患者子女。 (示意圖)

研究團隊招募了191名父母患有躁鬱症的子女,同時也招募202名非躁鬱症患者父母的202名子女作對照組,進行研究。

結果發現,患者的子女踏入12至18歲的青少年時期後,為同齡人士出現生理時鐘紊亂風險的4倍、社交焦慮風險的7.5倍。團隊指,有關發現有助了解高危群組的精神病理症狀演變情況。

團隊研究亦發現,躁鬱症病人的子女較易患上晝夜節律失調。研究顯示,躁鬱症子女夜間的退黑激素分泌不足,他們較非患者的分泌速度慢,以致入睡時間延遲。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表示,市民應該及早在青少年時期,鼓勵這類高危群組要保持規律的作息模式,避免在睡前使用電子產品,有需要時應就焦慮和情緒症狀進行認知行為介入治療。

左起: 中大精神科學系博士畢業生封紅亮、中大精神科學系系主任兼卓敏精神科學教授榮潤國、中大精神科學系名譽博士後研究員雷彬斌

左起: 中大精神科學系博士畢業生封紅亮、中大精神科學系系主任兼卓敏精神科學教授榮潤國、中大精神科學系名譽博士後研究員雷彬斌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