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大研究利用腸道微生態檢測診斷出自閉症 靈敏度高達94%

社會事

中大研究利用腸道微生態檢測診斷出自閉症  靈敏度高達94%
社會事

社會事

中大研究利用腸道微生態檢測診斷出自閉症 靈敏度高達94%

2024年07月11日 15:07 最後更新:17:52

中大醫學院發現,自閉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發展較一般人遲緩,遂利用人工智能開發首個非入侵性診斷自閉症工具,測試兒童糞便中的腸道微生物,及早評估患上自閉症的風險,靈敏度高達94%,預計最快年底臨床應用。

中大研發的自閉症風險評估糞便樣本檢測工具。

中大研發的自閉症風險評估糞便樣本檢測工具。

中大團隊表示,在2021至2023年間,共招募約1600名1至13歲、分別患有自閉症及沒有自閉症的兒童,透過收集他們的糞便樣本,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發展,較一般兒童遲緩。

團隊遂研發針對自閉症兒童的微生態配方,配方為粉狀,可開水飲用,之後向30名自閉症兒童提供12星期治療。初步研究顯示,感官敏感及焦慮症狀分別紓緩15%及20%,沒有不良反應,部分有腹痛的兒童亦得到紓緩。

中大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黃秀娟表示,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發展不夠成熟、其多樣性亦降低,對人的腸道微生態來說是需要有很多種類及豐富,因為這種環境加上飲食影響,令自閉症兒童的代謝物及其通訊路徑受很大影響。

(左起)中大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黃永昊、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中大醫學院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黃秀娟及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研究助理教授蘇奇博士。

(左起)中大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黃永昊、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中大醫學院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黃秀娟及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研究助理教授蘇奇博士。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指,腸道微生物的化學物質會影響大腦運作,腸道微生態失衡與自閉症有關,希望透過調節腸道微生態,助父母管理孩子的日常情緒問題。

研究團隊利用機器學習模型,研發由31種腸道微生物標誌物組合而成的自閉症檢測工具,只需收集少量患者的糞便樣本,便可分析其腸道微生態,評估是否患有自閉症。

陳家亮表示,透過檢測可以將疑有自閉症的兒童分流,高風險者可及早尋求專家協助。 檢測工具對中國人來說準確度高達9成,但對美國及俄羅斯等地的兒童準確度就只約7至8成。相關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

自閉症病人自助組織「一同夢慈善基金會」調查發現,220名受訪的照顧者當中,有三成每天用17小時以上做照顧工作;超過六成半表示,以10分滿分,壓力有6至9分;一成半壓力「爆錶」達10分滿分。近五成照顧者認為照顧對象沒有社區生活技能。

自閉症病人自助組織「一同夢慈善基金會」。fb圖片

自閉症病人自助組織「一同夢慈善基金會」。fb圖片

李女士育有一名23歲、患有智力障礙和自閉症的兒子,離開學校5年後,現時在庇護工場工作。她表示,因為兒子自閉症緣故,語言能力較差,但過去5年,都未能為兒子找到一名適合的言語治療師,她提到為兒童診治的言語治療師多,但處理成人的言語治療師就很難找到,期望政府能夠給予特殊人士更多支援。

自閉症病人自助組織「一同夢慈善基金會」。fb圖片

自閉症病人自助組織「一同夢慈善基金會」。fb圖片

社署去年在全港21間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各成立的「支援特殊學校離校生專隊」,基金主席莊寶琼表示,部分家長反映,專隊為特殊人士提供的服務大多為康樂或聯誼服務,甚少提供一些有關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等服務,由於計劃是特殊需要人士離開學校前半年,專隊就已經接觸,因此過去幾年離校生沒有受惠。

基金建議,政府借用社區客廳或將現時的家長支援中心轉為「照顧者照顧技能支援中心」,為特殊人士及照顧者提供家庭生活及社區技能指導;優化照顧者津貼為每月不少於3000元的特殊學習需要人士在職指導津貼等。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