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表示,正申請開辦四年制「臨床醫學修課式學位課程」,另開新途徑為已具備其他學位或資歷人士,提供修讀醫科機會。課程最快9月接受申請,2025年入讀。
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 香港大學資料圖片
劉澤星說,初步構思,該新課程將涵蓋「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的核心內容,資格相當於修畢6年制有關課程;如獲有關當局審批,學生完成課程後,可於香港註冊執業。他說,醫學院將會為未曾修讀科學科目、例如化學及生物學的學生,提供靈活的預備課程。
他強調,新課程重視臨床培訓,開學首年的暑期會開展密集臨床前培訓,第二年會為有需要學生提供臨床前增強培訓,課程亦著重推動科研創新及跨學科合作,將各學科知識融入醫療發展。
另外,劉澤星說,憑藉學院過往分階段成功提升學額的經驗,有信心只要獲得有關當局審批,學院具備足夠軟硬件,應付由目前每年招收295名醫科生,逐步遞增至每年400名的長遠目標。
港大醫學院發現,部分胃癌患者的胃部一些區域存在染色體異常,這些異常情況在病人年輕時已經出現,期望研究結果有助及早找出高風險人士預防患病。
港大醫學院。 資料圖片
港大醫學院與海外大學及研究機構合作,對238個來自香港、美國和英國胃癌患者及非胃癌患者的胃黏膜組織樣本,進行全基因組測序,並對另外829個樣本進行靶向測序。結果發現,部分胃癌患者的胃部區域存在染色體異常,第20對染色體由2套變成3套,這些異常的染色體通常在患者12至25歲時已經出現,意味患者有機會在早年曾經接觸過致癌的突變源,而這些潛在的致癌變化會經過數十年累積。研究又發現長期胃部炎症的人士,基因突變或額外染色體明顯較一般人多,顯示炎症可能自早年已開始,塑造癌前環境。研究結果揭示,胃癌形成前已出現的早期突變,為預防患病及早期檢測的策略,有重要意義。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另外,團隊亦對癌前病變的「腸化生」研究,「腸化生」是胃部細胞轉變為類似腸道細胞的過程,這種變化會大幅增加胃癌的風險。研究人員利用「類器官培養」技術,建立全球首個「腸化生」3D模型類器官生物庫,在患者身上取得組織,在實驗室培養類微型器官模型,模擬轉變爲胃癌的過程,有助理解癌變發展及抗藥性情況。
團隊期望,相關研究幫助醫生透過部分早期徵兆,針對性地篩選出有機會患胃癌的高風險人士,及早治療,提高存活率,亦期望有助研發相關藥物。
根據世衛資料,胃癌是全球第五常見的癌症,全球每年新增病例近100萬宗,早期發現存活率超過九成,晚期發現存活率就大大降低至少於百分之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