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昨發布市面瓶裝水測試結果,其中「農夫山泉」檢出每公升3微克溴酸鹽,達歐盟對天然礦泉水及泉水的標準上限。農夫山泉今早向消委會發律師信,指消委會有三大錯誤,包括適用標準錯誤、標準判斷錯誤以及明顯主觀誤導,引起香港及內地消費者恐慌,對公司造成巨大損失。
消委會回應指,確認接獲「農夫山泉」的律師信,現正進行研究及跟進,重申不論月刊文章、新聞稿及其他傳訊文件,以至記者會上的發言均清楚指出,全部30款測試樣本沒發現有害物質超出世衛的相關準則值,所有樣本可安心飲用。文章的重點為各樣本的性價比和瓶裝水的膠樽對環境所構成的影響,並非產品有安全問題。如有進一步消息,消委會將適時公布。
農夫山泉執行董事韓林攸。
農夫山泉對消委會回應並不滿意,農夫山泉執行董事韓林攸今日下午和律師趙不渝,一起到消委會總部,要求與消委會負責人見面。農夫山泉表示,如果消委會不道歉,公司一定追究到底。
農夫山泉在微博發聲明。
農夫山泉受負面消息影響,今日跌2.8%,收報32.55元,全日成交4.6億元。
農夫山泉在其微信公眾號發布該律師函。律師函指,香港消委會所發表的文章基於錯誤的理解和非專業的分析,針對農夫山泉產品溴酸鹽含量情況做出了不客觀的評價,給農夫山泉的聲譽造成了巨大傷害,農夫山泉鄭重要求香港消委會書面澄清、道歉並消除給農夫山泉帶來的所有負面影響。
農夫山泉律師函詳細指出消委會的文章存在如下明顯錯誤:
一、適用標準類別錯誤
文章表明,被檢測的農夫山泉產品為飲用天然水產品,測試結果表格中該產品的成分也明確標注「天然水(深層湖水)」。但在評價時,卻將其放在「天然礦泉水」序列與不同類產品比較,並適用了歐盟「天然礦泉水」標準。
事實上,農夫山泉飲用天然水產品,即使採用歐盟地區標準,也應適用歐盟「飲用水」安全標準而非「天然礦泉水」標準評價。而根據歐盟飲用水安全標準,溴酸鹽安全含量為不超過10微克/升。中國、中國香港地區、美國、日本、世界衛生組織等各類飲用水安全標準中,溴酸鹽安全規定也均為不超過10微克/升。農夫山泉飲用天然水產品為3微克/升,完全符合以上各國各地區飲用水安全標準,屬於優質合格產品。
二、標準判定錯誤
農夫山泉飲用水作為生產和銷售於中國內地及中國香港地區的產品,必然以所屬區域的法規為優先適用標準。農夫山泉產品嚴格符合中國內地及中國香港地區的生產標準要求,所有瓶裝水出廠前均需經過消毒環節(目前行業主要採用臭氧殺菌方式)。香港消委會強行將中國香港地區銷售的產品套用並不應適用的第三方標準,罔顧不同法規要求下的生產、技術背景差異,且不考慮臭氧處理的效應,得出的結論極不科學也極不嚴謹。
進一步講,即使如香港消委會所述套用歐盟天然礦泉水標準進行評價,農夫山泉天然水產品的溴酸鹽含量依舊符合規定。文章載明,該次農夫山泉天然水產品的溴酸鹽檢測值僅為3微克/升,這遠遠低於歐盟同類產品控制標準(10微克/升)中位線以下,體現了農夫山泉天然水產品的良好品控能力,產品品質符合各國家和地區的安全要求。
三、評價語言不專業、有故意誤導性
任何標準只有:「合格」或「不合格」,使用「上限」或「下限」是明顯故意錯誤,有意誤導。
香港消委會在進行評價時,回避直接表述「合格與否」這樣的重要結論,卻故意混淆安全標準,使用「達到上限」這樣極易導致消費者誤解產品安全性的不嚴謹表述。更甚者,香港消委會在文章裏用語十分不專業,接著評論說,「多用」、過量食用溴酸鹽會引起噁心。什麼是「多」,香港消委會官方發布文章語言使用這樣的詞匯,實為非常之不負責任、不專業用詞。
農夫山泉在律師函指,香港消委會做這樣的表述,顯示了明顯有意圖的引導性。香港消委會發文後,在香港及內地廣大消費者群體中造成恐慌,給農夫山泉這樣產品本身完全合規合格的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
農夫山泉律師函最後稱,香港消委會的行為已經給農夫山泉造成了巨大負面影響,農夫山泉要求香港消委會立即作出澄清、道歉並消除影響,否則,農夫山泉將採取進一步行動!
消委會今次驗水,踢著馬蜂窩。看來消委會如不道歉,農夫山泉不易善罷。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4月15日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香港國安法》於2020年6月30日生效,過去一年,多宗大型國安案審結,當中包括涉及被定罪人數最多的「35+顛覆案」、《立場新聞》發布煽動刊物案及元朗721暴動案;而前人民力量副主席「快必」譚得志,涉發表煽惑文字等罪囚40個月的終極上訴案,終院3月6日駁回,維持原判。
據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近日接受傳媒訪問時引述數字稱,截至今年3月底,《香港國安法》生效後,警方拘捕約320人,而與國安相關的案件則已檢控逾180人,其中160人被定罪;而政府國家安全熱線則收到近90萬條國安相關的訊息。
「35+顛覆案」45被告入罪 戴耀廷重判10年
「35+顛覆案」涉及被告多達47人,審訊長達118日,涉計劃取得立法會過半議席後無差別否決財政預算案,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最終45個被告認罪或被判罪成。法庭於去年11月19日宣判,「首惡」戴耀廷重判10年,其餘被告分別被判入獄4年2個月至7年9個月不等。
法官形容,案件主腦戴耀廷為「有意行使預算案否決權」的人提供必要平台。戴耀廷撰文提出「攬炒十步曲」,並在數月內發表一系列文章,不難追溯他的激進思想,法庭認為戴耀廷本質上是鼓吹革命。以15年監禁為量刑起點,戴耀廷是律師,不接受他對法律無知,唯一減刑理由是被告認罪,減刑三分之一,判監10年。
目前14人已就定罪及或刑罰提出上訴。上訴庭將在今年7月14日開始處理其上訴許可申請、以及律政司就劉偉聰無罪裁決提出的案件呈述方式上訴。
鄧炳強在判刑當天表明,刑期反映罪行的嚴重性,顯示危害國安罪行必須予以嚴懲,向社會清晰表達任何危害國安,包括顛覆國家政權行為絕不會姑息。
《立場》案宣判 法官:被告與政府抗衡非單純新聞工作者
至於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的《立場新聞》案,去年9月26 日宣判,《立場》前總編輯鍾沛權監禁 21 個月, 而署任總編輯林紹桐因健康狀況獲判處可即時釋放刑期,惟其後林不服定罪提出上訴。
法官郭偉健在判刑時提到,鍾沛權營運《立場》是為支持和促進香港本土自主,又指被告在案發期間,不是進行真正的傳媒工作,而是參與當時所謂的「抗爭」,站在抗爭者的一邊與政府抗衡。
法官又指,被裁定屬煽動的 11篇涉案文章中,發布時間大部分是「處於香港社會過半民眾最不信任中央和特區政府、警隊和司法機關的時間」,認為案件所做成的傷害「相當嚴重」。
元朗721暴動案20人已被判刑 官:林卓廷即使沒暴力行為 但親臨現場使對峙局面惡化
元朗 721暴動案,至今發生逾5年半,共有22人被控,已有20人被判刑, 當中13名「白衣人」被控暴動及傷人罪,判囚3年半至7年;而時任立法會議員林卓廷等7人則全部經審訊後亦被裁定暴動罪成,今年2月27日判刑,林卓廷被判入獄37個月,其餘6人分別判入獄25至31個月。
法官陳廣池判刑表示,林卓廷的角色明顯有別於其他被告,雖然他沒有出手作出暴力行為,但他當時作為立法會議員及政治人物,在社會上有一定知名度,親臨港鐵元朗站自然產生不同的效應,使對峙局面惡化。
法官指出,林卓廷從政經驗非淺,撫心自問,當晚入元朗是否真是監督警察和保護巿民,又指林卓廷當晚的作為,並沒有所謂監督警方執法的效果,亦沒有勸和降溫,反之他的說話是挑釁對方。
法官又指林卓廷在到達元朗之前,發布三則帖文,「刻意突顯黑社會元素」,帖文產生磁石效應,之後在社交專頁帳戶進行直播,質疑「這是否被告所說要他人知道他在『履行公職』那麼簡單?」,有關直播明顯地和他三份帖文產生疊加效應,視頻亦將磁石效應,進一步擴闊及深化。
法官形容,2019年是不少人的人生轉捩點,亦是東方之珠黯然失色的年度,黃藍對壘使社會嚴重分化,對整個社會是難容的痛。法官表示,隨著社會暴動事件審訊徐徐落幕,希望這段史無前例的香港悲痛史,可以使人引以為鑒,把意識形態的政治分裂逐漸撫平,在切合所有法例下,理性對待。
譚得志終極上訴失敗 明確控方毋須證明煽惑暴力意圖
人民力量前副主席譚得志(快必)在街站發表「光時」等口號,2022年被判發表煽動文字等11項罪成,判囚40個月及罰款5000元,譚其後就定罪及刑期上訴遭駁回,但之後獲准終極上訴。由於此案是首宗上訴至終審法院的「舊煽動罪」案件,故有涉及煽動案正押後,等待此案的上訴結果作為案例。
最後終院5名法官於3月6日一致駁回上訴,譚得志維持原判。是案爭議之處,在於《刑事罪行條例》下的煽動罪,是否須在高院由陪審團審理的可公訴罪行,以及控方須否證明煽暴意圖。
判詞指出,不論在《國安法》訂立前後,區域法院均有審理「舊煽動罪」的司法管轄權。另外,判詞亦指出《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已明顯對煽動意圖爭議作出定論,指「煽惑暴力」或「擾亂公眾秩序」意圖,只被保留為「多個可作替代而又單獨充分的基礎之一」,一致裁定控方毋須證明煽暴意圖。
黎智英案8月結案陳詞
除已審結的國安大案,另有多宗要案在審或候審中,其中包括已歷時146天審訊的《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與《蘋果日報》3間相關公司涉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控辯雙方已完成舉證,現押後至今年8月14日結案陳詞;而已進行了86 日審訊、涉及8名男女被告的「醫院口岸爆炸案」,正由案中被告進行自辯。
支聯會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案延至11月審
至於支聯會及其前正副主席李卓人、何俊仁、鄒幸彤被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案,原定 5 月開審,現延至最快11月審理;而與之相關、首宗涉《國安法》實施細則的「支聯會拒交資料案」,終審法院3月6日裁定鄒幸彤、鄧岳君、徐漢光終極上訴得直。
特區政府表示,備悉終審法院的判決,表示會仔細研究判詞和相關法律原則,亦會積極審視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的執法經驗,然後研究如何進一步完善香港特區相關的法律制度及執行機制,讓香港特區能更有效防範、制止和懲治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持續強化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的執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