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NASA哈伯望遠鏡捕捉經典螺旋星系 NGC 3430揭示宇宙演化奧秘

大視野

NASA哈伯望遠鏡捕捉經典螺旋星系 NGC 3430揭示宇宙演化奧秘
大視野

大視野

NASA哈伯望遠鏡捕捉經典螺旋星系 NGC 3430揭示宇宙演化奧秘

2024年08月01日 13:20 最後更新:15:42

美國航太總署透過哈伯太空望遠鏡強大觀測能力,捕捉到螺旋星系NGC 3430,提供了研究星系演化的寶貴資料。

NGC 3430位於獅子座小星座 是典型的螺旋星系

NGC 3430位於獅子座小星座(Leo Minor),是一個典型的螺旋星系,NASA的影像清晰地展示了該星系的結構特徵:明亮的核心周圍環繞著向外延伸的螺旋狀星系手臂。這些手臂由暗色的塵埃帶和明亮的恆星形成區勾勒而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意外發現明亮藍色區域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在NGC 3430主要螺旋結構之外,可以觀察到一些明亮的藍色區域。天文學家解釋,這些區域是由於鄰近星系的引力作用引發的恆星形成活動。這一現象為研究星系間相互作用及其對恆星形成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線索。

NGC 3430具有獨特形態

著名天文學家埃德溫・哈伯(Edwin Hubble)提出了星系分類系統,並使用NGC 3430等星系作為範例,他將400多個星系按外觀分為螺旋型、棒旋型、透鏡型、橢圓型和不規則型。這一分類方法奠定了現代星系分類系統的基礎,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AP圖片

AP圖片

根據現代分類標準,NGC 3430被歸類為SAc型星系。這表示它是一個無中央棒狀結構、具有開放且明確定義的旋臂的螺旋星系。這種精確的分類有助於天文學家更深入理解不同類型星系的形成機制和演化過程。

NGC 3430。(取自NASA)

NGC 3430。(取自NASA)

NGC 3430為天文學研究提供了重要數據

報導指出,哈伯太空望遠鏡捕捉到的這張NGC 3430影像不僅展示了宇宙的美麗,更為天文學研究提供了重要數據。透過研究如NGC 3430這樣的星系,科學家們可以深入了解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形成過程、星系演化的動力學機制,以及暗物質和暗能量對宇宙演化的影響。

上海交通大學近日在銀河系中心區域,揭示銀河系中心存在一種前所未見、壽命僅萬年的細長絲狀結構,外型宛如「太空龍捲風」。

用全球最大望遠鏡偵測

《科學警報》(ScienceAlert)及上海交通大學消息指出,研究團隊利用位於智利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對銀河系中心的「銀心分子區」(Central Molecular Zone, CMZ)兩塊分子雲進行高解析度觀測,意外發現這些極細的絲狀結構。

有劇烈湍流與高能爆發現象

CMZ為直徑約200至300秒差距的區域,蘊含高達2×10⁷倍太陽質量的致密分子氣體,並存在劇烈湍流與高能爆發現象。

銀河系中央分子帶20 km/s分子雲中的一組細絲結構。紅色和綠色分別代表由SiO和CH3OH所示蹤的細絲結構,其分布明顯不同於塵埃連續譜(藍色所示)所示蹤的稠密氣體。上海交通大學官網圖片

銀河系中央分子帶20 km/s分子雲中的一組細絲結構。紅色和綠色分別代表由SiO和CH3OH所示蹤的細絲結構,其分布明顯不同於塵埃連續譜(藍色所示)所示蹤的稠密氣體。上海交通大學官網圖片

可能源自不同機制

本次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學天文系博士後楊楷領銜。他指出,透過觀測一氧化矽(SiO)與其他8種分子發射線,團隊在該區域偵測到長而窄、僅約0.01秒差距的絲狀結構,其運動特徵與現有氣體外流模型顯著不同,且未與塵埃輻射對應,顯示其可能源自不同機制。

銀河系中央分子帶的兩個分子雲中探測到的多處細絲結構。紫色代表SiO的探測信號,紅線代表認證出的細絲結構的骨架。上海交通大學官網圖片

銀河系中央分子帶的兩個分子雲中探測到的多處細絲結構。紫色代表SiO的探測信號,紅線代表認證出的細絲結構的骨架。上海交通大學官網圖片

屬短暫存在動力現象

這些「太空龍捲風」並非穩定靜態結構,而是短暫存在的動力現象。觀測資料顯示,細絲內部存在碰撞激發的甲醇(CH₃OH)脈澤,顯示其形成於高溫高密度的激波環境。研究推測,激波可將SiO與多種有機分子從塵埃釋放至氣相,使其快速參與銀心區域的物質流動。

ScienceAlert 網站圖片

ScienceAlert 網站圖片

估計壽命約為1萬年

進一步分析認為,這些絲狀體與過去在CMZ中觀測到的密集氣體絲體有所區別,可能是激波與分子雲交互作用下的產物,並由湍流壓力主導。研究估計其壽命約為1萬年,結構消散後,氣體分子將重新凝結至塵埃中,進一步影響該區域的化學組成演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