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大引進治療肝癌新技術 無需切口或輻射無痛無血最快5分鐘碎化組織

社會事

港大引進治療肝癌新技術 無需切口或輻射無痛無血最快5分鐘碎化組織
社會事

社會事

港大引進治療肝癌新技術 無需切口或輻射無痛無血最快5分鐘碎化組織

2024年08月27日 14:18 最後更新:16:27

港大醫學院引進專為肝癌患者而設的超聲波組織碎化醫療器材的癌症治療技術。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陳智仁表示,組織碎化技術利用高強度超聲波精準破壞和液化癌細胞,而傳統外科切除手術受限於患者的疾病情況和腫瘤狀態,這項新型治療技術則無需切口或輻射,過程只需要5至10分鐘,無痛、無疤、無血,亦不會損害周圍的健康組織、存在感染和轉移風險,康復時間較快。他期望兩年內可以有 20名肝癌患者參與臨床研究計劃和接受試驗治療,預計首名患者將於9月開始接受臨床治療。

港大醫學院。 資料圖片

港大醫學院。 資料圖片

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表示,醫院將投放不少於1000萬港元的配對基金,匯聚跨學科專家攜手研究全新的肝癌治療方案。他希望港大能成為美國以外,首個提供此項技術培訓和相關研究的基地,並將其應用至更多種類的癌症。

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

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

有關技術的醫療系統由李嘉誠基金會捐贈,在記者會期間,長和系資深顧問李嘉誠透過視象形式觀看技術展示及揮手。

Tags:

李嘉誠

港大醫學院發現,部分胃癌患者的胃部一些區域存在染色體異常,這些異常情況在病人年輕時已經出現,期望研究結果有助及早找出高風險人士預防患病。

港大醫學院。 資料圖片

港大醫學院。 資料圖片

港大醫學院與海外大學及研究機構合作,對238個來自香港、美國和英國胃癌患者及非胃癌患者的胃黏膜組織樣本,進行全基因組測序,並對另外829個樣本進行靶向測序。結果發現,部分胃癌患者的胃部區域存在染色體異常,第20對染色體由2套變成3套,這些異常的染色體通常在患者12至25歲時已經出現,意味患者有機會在早年曾經接觸過致癌的突變源,而這些潛在的致癌變化會經過數十年累積。研究又發現長期胃部炎症的人士,基因突變或額外染色體明顯較一般人多,顯示炎症可能自早年已開始,塑造癌前環境。研究結果揭示,胃癌形成前已出現的早期突變,為預防患病及早期檢測的策略,有重要意義。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另外,團隊亦對癌前病變的「腸化生」研究,「腸化生」是胃部細胞轉變為類似腸道細胞的過程,這種變化會大幅增加胃癌的風險。研究人員利用「類器官培養」技術,建立全球首個「腸化生」3D模型類器官生物庫,在患者身上取得組織,在實驗室培養類微型器官模型,模擬轉變爲胃癌的過程,有助理解癌變發展及抗藥性情況。

團隊期望,相關研究幫助醫生透過部分早期徵兆,針對性地篩選出有機會患胃癌的高風險人士,及早治療,提高存活率,亦期望有助研發相關藥物。

根據世衛資料,胃癌是全球第五常見的癌症,全球每年新增病例近100萬宗,早期發現存活率超過九成,晚期發現存活率就大大降低至少於百分之30。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