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電磁彈射的真正考驗來了 福建艦開始第四次海試 攜帶空警-600、殲-15D

博客文章

電磁彈射的真正考驗來了 福建艦開始第四次海試 攜帶空警-600、殲-15D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電磁彈射的真正考驗來了 福建艦開始第四次海試 攜帶空警-600、殲-15D

2024年09月05日 11:43 最後更新:11:51

新加坡《聯合早報》3日稱,在港口短暫停留約1個月的中國海軍第三艘航母福建艦當天駛出長江口,開始第四次海試。

《聯合早報》報道。

《聯合早報》報道。

外界普遍認為,今次海試將進行萬眾期待的艦載機起降測試,整艘航母技術挑戰最大的電磁彈射裝置將接受真正考驗。

上海海事局2日發佈的「滬航警695/24」航行警告稱,將於3日對長江口大型船舶深水航道出口實施交通管制,其內容與福建艦前三次海試所發警告基本一致。隨著在社交媒體上流傳的照片證明,該艦開啓了第四次海試。

報道稱,現場照片顯示,福建艦起航時艦上飛行甲板搭載殲-15彈射型戰機和空警-600預警機的全尺寸模型各一架。但如果細看的話,還能分辨出那架殲-15的機翼翼尖掛載的電子戰吊艙,顯示它實際是殲-15D電子戰飛機的全尺寸模型。
還有照片顯示,福建艦停泊在港期間,甲板上一度出現了三個形狀規整的長方形陰影,應該是電磁彈射器後方的擋焰板竪起來進行測試。

福建艦從5月開始已進行了三次海試,第一次於5月1至8日共計8天,主要進行航母自身動力與電力系統的近海測試;第二次海試於5月24日至6月11日進行,共計19天,主要進行遠海動力測試;第三次海試於7月4日至26日進行,共約23天,據信進行了艦載機伴飛,模擬著艦等相關項目測試。從航母測試的相關流程看,第四次海試進行艦載機起降測試的可能性非常高。

據內地軍事博主「空天力量」分析,福建艦的海試課目進展遠比中國海軍前兩艘航母遼寧艦和山東艦更快,這一方面證明了中國海軍對於福建艦基本性能的信心,但另一方面也是在壓縮這些相對成熟的海試項目,從而保證電磁彈射裝置等高難度、高風險項目有充分的試驗時間。眾所周知的是,同樣採用電磁彈射裝置的美國「福特」級航母就是因為電磁彈射技術不成熟,才導致了該艦遲遲不能服役。即便外界普遍認為福建艦汲取了「福特」號的經驗,電磁彈射系統在地面測試經過反復試驗後才裝艦,已經盡量消除了可能的風險,但畢竟海上環境與陸地試驗場截然不同,面臨高溫、高鹽和高濕環境的考驗,福建艦上的電磁彈射裝置在海上搖晃環境能否正常運行,還需要在實踐中證明自己。

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認為,鑒於福建艦的前期準備與先前的海試內容,艦載機起降會是第四次海試的核心內容,其中電磁彈射器的表現與艦載機的起降次數會是各方關注的重中之重。

林穎佑還說,由於福建艦採用平直甲板,而非山東艦與遼寧艦的滑躍式甲板,排煙是否會對艦載機起降產生影響也有待觀察。在此前海試期間,福建艦密布電子系統的桅桿曾被煙霧熏黑。

在福建艦此次起航前,社交媒體上有照片顯示長期有四架艦載機的全尺寸模型停留在甲板上。除上述兩種機型外,還有疑似殲-35隱型戰機和教-10教練機各一架,且四架飛機模型的擺放位置不斷有調整。林穎佑分析,這應該是在實驗航母甲板運作的動線,摸索人員與艦載機的走位,因為「航母甲板是一個非常危險又相對狹小的空間」。他強調,固定翼艦載機的起降不會一次海試就完成,應該是殲-15和教-10等成熟機型在前,空警-600等機型可能放在最後。對比山東艦從首次海試到正式服役共耗時1年7個月,林穎佑認為,福建艦更先進、複雜,預期需要更多時間海試。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國「魔法」打破美軍「神話」! 中國雷達用「星鏈」讓隱形戰鬥機無處遁形

2024年09月16日 12:42 最後更新:12:59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進行的一次空前的雷達實驗,或許能改變未來戰爭的遊戲規則。

隱形戰鬥機是美軍最近20年維持軍事技術優勢的核心裝備,而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星鏈」衛星通信系統在俄烏衝突中發揮的關鍵作用,也是有目眾睹。按理說,同時得到隱形戰鬥機和「星鏈」加成的美軍戰力應該所向披靡,但最近中國科學家卻成功利用「星鏈」的通信信號找到了發現隱形戰鬥機的新方法,當真是用美國「魔法」打破美軍「神話」。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南華早報》13日報道稱,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易建新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的論文透露,該團隊在廣東海岸發射了一架大小約與鳥相當、雷達反射面積與隱形戰機相當的大疆無人機,雖然附近的地面雷達並未發送任何無線電波,但目標的回波卻出現在雷達屏幕上。中國科學家說,這是因為「星鏈」衛星飛越菲律賓上空時發出的電磁輻射暴露了這種模擬隱形戰鬥機的無人機行蹤,「其他國家先前從未展示過這種能力」。

眾所周知,隱形戰機是通過外形設計以及可以吸收雷達波的隱形塗層以減少電磁波反射,從而起到雷達隱形效果。但中國科學家發現,隨著美國「星鏈」系統已經發射了超過4000顆近地軌道衛星,它們持續通過無線電波為全球各地提供上網服務,中國能夠從中發現隱形戰鬥機的行蹤,並不受目標外形和吸波材料的影響。報道稱,利用這種技術,在偵測小型和隱形目標方面將提供重大優勢。此外,常規雷達在工作時會暴露自身位置,可能成為敵人反輻射導彈的目標,而利用第三方輻射源,雷達系統可以加強隱蔽性和抗干擾能力。

內地軍事博主「空天力量」認為,如果《南華早報》的相關報道屬實,這種利用「星鏈」電磁波的手法應該屬於探測隱形戰鬥機技術路徑之一的「無源探測」。據介紹,目前針對隱形戰鬥機的探測手段包括幾大類,在相關領域,中國都走在世界前列。

首先是能量反隱身。隱形戰鬥機的原理是盡量減少反射的雷達回波,因此如果大幅增加發射的雷達能量,雷達回波也會相應增加,從而可以被雷達分辨出來。但增加雷達發射功率時,在雷達的尺寸、功率、耗電量和機動性等方面受到很多限制。在此方面,中國研制的YLC-2E型反隱形雷達使用先進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實現了極高的能量應用效率,再加上先進算法加持,使隱身目標的雷達回波能被精准地識別出來。

其次是外界更熟悉的頻段反隱身,也就是利用隱形戰鬥機對不同雷達頻段的反射截面積不一樣的特點,通常而言,頻率越低,雷達反射截面積越大,因此使用低頻段的米波雷達對於隱身目標就有很好的探測能力,中國多次在各種防務展上公開亮相的YLC-8E、JY-27A等都採用這種原理。

此外還有雙址/多址反隱形雷達,也就是將雷達的發射機和接收機分開放置,這樣有機會截獲被隱形戰鬥機反射到其他地方的雷達波,從而破除其隱身效果。

最後就是無源探測,也就是所謂的暗哨雷達。本質上講,隱形戰鬥機在飛行時會影響附近空域的民用調頻廣播信號,通過監測相關信號的微弱變化,就可以實現對隱形戰鬥機的探測、定位、跟蹤。

這次《南華早報》提到的中國科學家利用「星鏈」系統的無線電波,通過監視其微弱變化進而發現模擬隱形戰鬥機的空中目標,顯然就是無源探測手段的一種。正如中國科學家所說,這種方法採用完全的被動監聽模式,不需要主動釋放電磁信號,因此隱形戰鬥機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行蹤已經被暴露了,更不要說針對性的防禦或者打擊。

不過,利用無源探測技術對抗隱形目標也存在不足,它只能粗略提供隱形戰鬥機的行蹤,但無法作為火控雷達為攔截導彈提供指引,因此需要和其他雷達以及防空系統、戰鬥機協同配合。當然了,本來對抗隱形目標時也是講究體系化作戰,結合中國眾多反隱形技術,破除美軍隱形戰鬥機的神話並非天方夜譚。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