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殲-20換裝「中國心」 美媒:全面超越F-22戰鬥機

博客文章

殲-20換裝「中國心」  美媒:全面超越F-22戰鬥機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殲-20換裝「中國心」 美媒:全面超越F-22戰鬥機

2024年09月12日 12:07 最後更新:12:24

最近一張殲-20的新照片在網上瘋傳,照片中殲-20做出了巨大改進,換裝了一顆「中國心」,補足了最後一塊短板。根據美國「戰區」網站報道,中國第五代戰鬥機殲-20正式換裝了渦扇-15「峨眉」發動機,替換掉了先前的俄製發動機,在動力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美媒表示,今次改裝讓殲-20在首飛13年後終於補全了最後一塊短板,在各項性能上全面超越了美軍的F-22戰機,更可怕的是其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中國第五代戰鬥機殲-20正式換裝了渦扇-15「峨眉」發動機。

中國第五代戰鬥機殲-20正式換裝了渦扇-15「峨眉」發動機。

殲-20的新改動之所以引起外媒熱烈討論,其根本原因在於中美實力之間的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縮小,而殲-20作為中國爭奪制空權的關鍵裝備,其實力的提升具極大意義。

作為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五代隱形戰鬥機,殲-20的列裝標誌著中國航空工業和空軍現代化建設的重大突破,其性能和戰略意義對中國空軍而言至關重要。

第五代機最鮮明特點之一,殲-20採用了先進的隱形技術,包括雷達吸波材料、低可探測外形設計,大大減少了雷達截面積,使其在現代空戰中難以被敵方雷達發現,提升了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

美媒表示,今次改裝讓殲-20最後一塊短板,在各項性能上全面超越了美軍的F-22戰機。

美媒表示,今次改裝讓殲-20最後一塊短板,在各項性能上全面超越了美軍的F-22戰機。

此外,殲-20整合了先進的主動相控陣雷達、光電分散式孔徑系統、頭盔瞄準具等,為飛行員提供360度戰場感知能力,大幅提高了多目標交戰能力。再加上殲-20擁有內部彈艙設計,可攜帶多種空對空、空對地飛彈,具有強大的打擊能力。可以說,在隱身性能、鎖定目標、火力搭載等方面,殲-20都處於世界頂尖水平,但只有一塊短板,就是飛行動力方面略有不足。

由於在航空發動機研發技術領域起步較晚,不僅是殲-20,包括殲-15、殲-10、殲-11在早期使用的都是俄製AL-31F發動機。這具引擎雖然性能穩定,能提供13.5噸的推力,但比起美軍F-22戰機還有一定差距,也是西方媒體一直稱中國第五代機「作戰能力不足」的主因。

據推測,渦輪扇-15發動機至少能提供18到20噸的推力,意味著殲-20的總推力達到了40噸,遠超過F-22的35噸。

據推測,渦輪扇-15發動機至少能提供18到20噸的推力,意味著殲-20的總推力達到了40噸,遠超過F-22的35噸。

但從俄製發動機中吸取了大量寶貴經驗,中國先研發出了渦扇-10國產發動機,解決了在這領域上「從無到有」的問題。此後,沿著現有的技術路線研製出了性能更強大的渦扇-15發動機,追平了和美國在技術上的鴻溝,終於擁有一款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戰鬥機「心臟」。

據美媒推測,渦輪扇-15發動機至少能提供18到20噸的推力,意味著殲-20的總推力達到了40噸,遠超過F-22的35噸。

動力強勁的最直觀優勢,就是殲-20可更穩定保持長時間超音速飛行,還能在空中戰鬥中保持靈活身法,提高敵方鎖定的難度。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052D驅逐艦抗衝擊試驗首曝光 爆炸掀起百米巨浪 巨艦安然無恙

2024年09月17日 10:05 最後更新:10:17

中國在艦艇抗衝擊試驗方面向來是側重理論分析,所以外界很難看到實測畫面。隨著052D驅逐艦抗衝擊試驗畫面的曝光,意味著中國海軍已在艦艇抗衝擊試驗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近期,人民海軍官方賬號發佈了由海軍研究院製作的《點燃智勝那道光》主題宣傳片,宣傳為人民海軍裝備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全體科研人員,片中「彩蛋」首次曝光了052D型導彈驅逐艦進行全艦抗衝擊試驗的內容。

所謂艦艇抗衝擊試驗,即指英文Full Ship Shock Trial,簡稱FSST,翻譯成中文為全艦抗衝擊試驗。之所以會存在這項測試,旨在檢測水面作戰艦艇在受到諸如導彈、水雷、魚雷、航彈及近矢彈等武器攻擊爆炸後產生的衝擊波對艦體結構及各型設備的影響。

之所以要進行全艦抗衝擊試驗,一是驗證水面作戰艦艇在實戰環境下遭敵方火力打擊後,仍能遂行使命任務的作戰能力。二是評估艦體結構與各型設備的抗衝擊性能,為後續艦艇的抗衝擊設計提供數據支撐。

艦艇面臨的衝擊源共有三種,一是接觸性爆炸,二是水中非接觸性爆炸,三是自身武器發射時反衝擊力造成的衝擊。以開展全艦抗衝擊試驗經驗較為豐富的美海軍為例,他們在二戰初期主要聚焦「自身武器發射時反衝擊力對艦艇造成的衝擊」,原因是當時的美海軍水面艦艇在發射大炮時產生的衝擊波會使艦載電子設備及機械設備出現故障。

二戰結束後,美海軍在太平洋比基尼群島開展的一系列全艦抗衝擊試驗,則圍繞著接觸性爆炸與水中非接觸性爆炸而展開的。全艦抗衝擊試驗的具體過程為在測試海域(可控深度)埋設模擬魚雷、水雷或近矢彈等爆炸當量的炸藥,然後待受試水面作戰艦艇靠近後(一定距離)將其引爆,以此來進行相關技術驗證與數據收集。

需要指出的是,坊間有種說法稱按照美海軍規定,任何一級現役艦艇的首艦都需要進行全艦抗衝擊試驗,這種說法是半對半不對。美海軍確實有這種規定,但在實際過程中卻不會這樣操作,例如1987年接受全艦抗衝擊試驗的「羅斯福」號核動力航母是尼米茲級四號艦。

另外同年接受相關試驗的「莫比爾灣」號巡洋艦則是提康德羅加級7號艦,2008年接受相關試驗的「梅薩維德」號兩棲船塢運輸艦則是聖安東尼奧級3號艦。唯有1990年與2021年接受全艦衝擊試驗的「黃蜂」號兩棲攻擊艦與「福特」號核動力航母才嚴格遵循了美海軍上述規定。總而言之,全艦抗衝擊試驗並非只會在每級艦艇的首艦上展開。

中國針對全艦抗衝擊試驗的研究始於上世紀60~70年代,這一階段主要是收集、引進和國外的各類資料,並且進行了適量的小型試驗。時間來到1981年,中國則進行了第一次實艇抗衝擊試驗,這次試驗旨在測試和研究艦艇及艇上機電設備抗水下非接觸性爆炸的性能,因此意義非凡。

緊接著中國又於1986年及1991年頒布了兩項涉及有關艦艇抗衝擊試驗標準,儘管這兩項標準存在著內容不完善、計算方法不明確、試驗設備不配套等問題,但仍對中國艦艇抗衝擊試驗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加大了對艦艇抗衝擊試驗研究的力度。

但受制於試驗條件及經費有限等原因,使得中國的艦艇抗衝擊試驗只圍繞著艦艇機電設備展開,並沒有從艦艇機電設備延伸水面作戰艦艇上來。為此中國只好在理論研究方面下苦功夫,通過追蹤國外先進理論、利用仿真軟件進行測算等,以求能夠在全艦抗衝擊試驗領域進一步縮小同世界各國的差距。

進入21世紀後,中國又先後多次對退役艦船進行抗衝擊試驗,從而獲得了一些寶貴的測試數據。但總體來講,中國仍需要積累水面作戰艦艇的抗衝擊試驗數據,特別是現役艦艇的全艦抗衝擊試驗數據。2014年7月,《解放軍報》發表了題為《海軍某型艦艇抗衝擊試驗取得成功》的報道。

內地軍事博主「科大烽火」分析認為,儘管這份報道中並沒有提及參與全艦抗衝擊試驗的受試水面作戰艦艇到底是現役還是退役,但是首次表明了受試水面作戰艦艇的類型為驅護艦,所以這對中國全艦抗衝擊試驗發展來說,仍然具有重大意義。

再來看此次在《點燃智勝那道光》主題宣傳片中出現的受試水面作戰艦艇型號,系中國海軍裝備的052DL型導彈驅逐艦,識別特徵為該艦艦艉處直升機甲板有所拉長,另外則是艦體中後部安裝有新型遠程警戒雷達。

進一步觀察還可以發現,該艦艦艏水線以上兩側處並沒有塗刷舷號,二是該艦配備的新型遠程警戒雷達還在正常運轉中,由此可見,此次全艦抗衝擊試驗貼近實戰,非常硬核。這也意味著中國全艦抗衝擊試驗終於從最初的艦艇機電設備到後來的退役水面艦船,覆蓋到了如今的現役水面作戰艦艇上來。

為了能走到這一步,中國海軍整整用了將近一個甲子的時間,全體科研人員更是付出了難以想象的心血,最終的測試結果是十分理想的。今後,更為精彩的當數航空母艦接受全艦抗衝擊試驗,倘若中國海軍能在日後公佈相關測試畫面的話,那麼就意味著中國在艦艇抗衝擊試驗技術方面已經是走到了世界先列。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