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中北角發生一宗事故,一名手持利器的男子在襲擊警員過程中被開槍擊中不幸身亡。我對這宗不幸事件深感難過,亦理解死者家屬突然失去至親一定悲痛莫名,難以接受警員開槍的決定。由於死者患有嚴重精神病,並非存心犯法的暴力罪犯,社會各界紛紛討論警員對精神病患者開槍是否恰當。
然而,是次事件的核心並非當事人是否精神病患者,而是應聚焦於當事人的暴力行為和對身邊人構成的即時危險。警員危急情況下使用武力的考慮,針對的應是當事人呈現的暴力行為對其本身、在場人士及警員所構成的即時危險性,而並非考慮嚴重暴力行為是否源自有意識的犯罪意圖、精神病患、酒精或藥物的影響。
警方處事都是以社會大眾利益為前提(圖片來源:香港警務處Facebook)
警方已明確表示,事件仍在調查中,稍後會將報告提交死因裁判法庭,建議召開死因研訊。在調查結果公布前,公眾所掌握的資料並不全面,例如當時暴力行為的情況、報案人向警方提供了甚麼資料、警員的評估和當時現場的實際處境等關鍵細節均未完全清晰,因此,現階段公眾實不宜輕率下結論,我們應該交由死因裁判法庭找出事件的真相。
警務處處長蕭澤頤(圖片來源:香港警務處Facebook)
我們必須明白,警員開槍並非輕易之舉,每一次決定都伴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開槍瞬間,往往意味著生命正面臨嚴重威脅;而開槍後,警員還需要面對使用武力的調查或研訊,及各種社會輿論,可想而知,開槍對他們來說是極大壓力的事。
警員與市民一樣,也有感受。他們原本去處理一宗日常協助市民的案件,誰知事情發展急轉直下,幾乎經歷生死邊緣,最後別無選擇下依照武力使用指引開槍,導致當事人過世。這對警員來說相信是既難受又無奈的結果,事後還要面對各種質疑,難怪有外國文獻報道警務人員於開槍事件後有可能出現創傷後壓力反應。
由於事件涉及嚴重精神病患者,並非十惡不赦的暴力罪犯,社會各界對警方的行動持有不同看法在所難免。與其爭論責任誰屬,或許我們更應從全方位的角度,檢視本地各相關界別對精神病患者的服務,例如精神科的醫療系統、社福界對病患者及其家屬的支援、警務人員對精神疾病患者於緊急情況下的處理方法、推廣精神健康教育等。只要大家正視精神健康問題,如患病要及早治療,定期跟進,盡量減少病發風險,或許可避免重演這一類不幸事件的發生。
當然,這過程涉及跨部門和不同界別人士的分工、合作和資源調配等複雜的問題,還需各相關方面去研究和探討整體長遠的有效改善方案。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李細燕
太平人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1974年是廉政公署重要的一年,當年2月15日廉署正式成立,是獨立運作的政府部門,執行《防止賄賂條例》,首任廉政專員是具英國空軍背景的姫達爵士。
廉署成立前的六、七十年代,香港貪污盛行,市民百般無奈,有冤無路訴,社會敗壞,充滿著不公義。
當年貪污歪風有其獨特歷史背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本港人口急劇膨脹,市民對公共資源和服務需求大。加上政府監管寬鬆,導致壞分子有機可乘,其中警察及公共服務機構的貪污尤其嚴重。
廉署成立初期,嚴厲懲治警隊和各類貪污。調查過程嚴格保密,且鼓勵市民舉報。廉署專責搜證和調查,是否作出起訴則由律政司負責。調查權和起訴權分屬不同部門,權力不致過份集中,另一方面公義也得以彰顯。
廉署初期聘請英國調查員,面談時,他們會禮貌地問被調查對象是否要飲咖啡。「廉署請飲咖啡」這句話就不脛而走,廉署調查工作和咖啡文化也有著密切關係。
1974至今,轉瞬間廉署已踏入50周年。經過多年堅實工作,廉署反貪倡廉的形象已經深入民心。然而也要與時並進,公眾教育宣傳需要更進一步,有所創新。
由於反貪和咖啡的「歷史淵源」,今年11月廉署在北角總部大樓地下大堂,創辦「1974」咖啡廳,經招標交由保良局以非牟利方式營運。開幕禮當日,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等出席慶祝。
廉署咖啡廳位於北角,為非牟利機構。(圖片來源:廉署宣傳短片截圖)
廉署咖啡廳網頁宣傳圖片中,有宣傳口號,英文是“We brew integrity” , 旁邊對應的中文有“焙”、“誠”兩字。寓意廉署反貪倡廉工作任重而道遠,為社會樹立誠信清廉的標竿。
「1974」咖啡廳經營加入“一帶一路”元素,咖啡豆來自祖國雲南、非洲埃塞俄比亞和越南三地,按照各地咖啡豆香味特色,分別將咖啡命名為“清廉”、“保密”和“「誠」果”,代表著廉署一向持守的調查守則和重要價值觀。
咖啡廳內設有展覽區,展示廉署調查工作的歷史物品,包括記錄被起訴人士身份資料所用的相機和套取指紋工具、90年代使用的監聽設備、及面談時的三角枱會面室實景模型,讓參觀者了解廉署工作。
「1974」是廉署成立年分,是本港重要里程碑,香港由貪污進入廉潔的分水嶺,大時代的歷史分界。「1974」也是廉署咖啡廳的名字,是反貪宣傳教育工作的創新方式,是廉署新的一頁。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蕭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