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生日碰上國慶日 警民關係士沙:上天給我的最好禮物

博客文章

生日碰上國慶日 警民關係士沙:上天給我的最好禮物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生日碰上國慶日 警民關係士沙:上天給我的最好禮物

2024年10月02日 18:20 最後更新:18:31

每年生日,舉國慶祝,夫復何求?最新一期《警聲》接載了這樣一個美麗的巧合,警署警長林國強(綽號「強咩」)生於10月1日,九七年前沒甚感覺,回歸後千差萬別。每逢生日,既是公眾假期,又放煙花,又有匯演,好不熱鬧。他笑稱:「雖然是叨國家的光,那份自豪感和優越感,擋也擋不住。」

強咩2022年獲頒公務員事務局局長嘉許狀。

強咩2022年獲頒公務員事務局局長嘉許狀。

強咩加入警隊37年,目前駐守秀茂坪警區警民關係組。他擅長與人溝通,喜歡接觸群眾,是警察與市民之間的橋樑。2022年獲頒公務員事務局局長嘉許狀,表揚他在服務黃大仙警區警民關係組期間的卓越表現。

同事都清楚,國慶那天,由早上升旗禮開始,全港各區慶祝活動,應接不暇,隨時需要走幾場,更遑論休假。須在忙碌的工作中度過生日,強咩表示求之不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喜歡與眾同樂。見到別人開心,自己也會開心起來。年輕時過生日感覺平平無奇,回歸後普天同慶,才覺得生於10月1日,是上天給我的最好禮物。」

生日碰上國慶日,有沒有遇過什麼感動或難忘事情?強咩會心一笑道:「最感動是同事的一番心意。見到他們在辦公室門外神神秘秘走來走去,我表面若無其事,心裏其實充滿期待。推出生日蛋糕時,還會裝作驚喜,配合劇情。雖然每年例行發生,但我每次還是那麼高興。」

「至於難忘的生日,必定是2019年了。那是警隊最艱難的時刻,莫說慶祝,根本開心不起來。心情之悲傷,不足為外人道,讓我深切體會到國家的重要性。國泰民安,才是幸福快樂的泉源。慶幸後來雨過天青,回到正軌,讓我可以重溫那些率土歡騰的場景,找回慶祝生日的動力。」

今年適逢75周年,國慶活動特別多,強咩心裏已有充分準備在工作中度過生日。他表示:「見證祖國昌盛繁榮,深感欣慰。我能做到的,就是緊守崗位,做好工作,不辱使命。」強咩不單盡忠職守,更會利用工餘時間,貢獻社會。他擔任少年警訊和區內中學泰拳班的義務教練多年,希望在青少年心中建立警察的正面形象,幫助他們認識正向的人生觀,甚至啟發他們加入警隊。

強咩話:「出生日期沒有選擇,一切純屬巧合,我感到榮幸。我深信只有國家好、香港好,自己才會好。國家今日的成果得來不易,沒理由不珍惜。自己有能力多走一步,絕不吝嗇。」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唔講唔知,廣州、深圳最近又啟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形成大灣區大學「下餃子」的火熱場面。分析認為,這批新建大學將為區內產研合作、產業升級提供人才「生力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高水平大學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煜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實際上是一種遞進式的發展邏輯。以大灣區為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和試驗田,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錨定方位。

同其他區域相比,大灣區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產業配套能力強,因應這些資源和發展特徵,決定了「科技引領、製造業當家」的高質量發展路線。

截至2024年,大灣區已形成9個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加快,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供了大量的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

高水平大學集群的加持,則既能為當地持續提供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吸引國內外高端科研人才,為新質生產力帶來寶貴的創新策源與孵化。尤其是校企聯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生態,實現教育、科技和產業深度協同,將為各類創意、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提供極大便利,催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湧現。

大灣區高校擴容填補短板 加速產研融合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另外,截至2025年1月,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多達7萬家。不過,客觀來講,儘管廣東已有9所「雙一流」高校,但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基礎研究、頂尖學科佈局上仍顯不足。與「硅谷」相比,區內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樣有待突破,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數量偏少。

換言之,要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需要盡快高水平大學補齊創新短板。朱煜認為,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補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的短板弱項,正是大灣區著眼長遠,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近期,廣東加大投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推進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松山湖科學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陸續投入運營。這批新建高水平大學正是一塊關鍵拼圖。

新建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戰略性領域,與大灣區產業集群(如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形成「產學研閉環」。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直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需求。

分析認為,通過粵港澳合作辦學和跨境科研開放合作,將港澳高校的國際化科教優勢與內地的生源規模和產業需求充分結合,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香港獨特角色:國際化橋樑與人才蓄水池

值得留意的是,與此同時,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內地大學也把研究機構辦到港澳地區。可以話,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過去的資源、人才瓶頸提供了新契機,亦引出一個關鍵議題:香港如何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將自身優勢轉化為人才磁石?

香港首先可發揮科研優勢,同時帶動大灣區科研協同升級。例如「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這類合作,不僅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更讓香港年輕學者獲得參與國家重點項目的機會。

另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吸引海外人才,不過,在吸引優質生源和高層次人才方面仍面臨激烈競爭。相比其他區域,大灣區最突出的是依託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緣優勢。疊加大灣區的豐富機遇、創新活躍和生活便利等多重優勢,大灣區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託更多高水平大學,為這些科創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職業發展。

總括而言,大灣區新建大學的「下餃子」熱潮,既是產業升級、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香港參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