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客為贏選舉,說得天花亂墜,承諾多多,但上台後滿手難題,即改囗講另一套。最近英媒報道指,由於通脹猛於虎,4成大學將陷財赤,校方在乾塘危機下,惟有打學生荷包,大幅提高學費,而政府因無力增加資助,只能反囗開綠燈。政圈朋友心水夠清,說工黨過往曾提出「大學學費應全免」政綱,逗得選民不知幾開心,到7月工黨上台之初,仍有內閣官員誓神斬願說不會加學費,但3個月未到,承諾就煙消雲散。BNO港人移英本來已難題多多,如今又遇到大學學費勁升,要重新計過條數;如論「性價比」,子女在港升學平、靚、正,為何要自尋煩惱?

英國大學紛紛喊窮,工黨政府上台後不顧承諾,擬批准大學勁加學費,BNO港人子女交國際生學費,將水漲船高,令移英港人苦上加苦。
英國大學的本地生學費,目前上限是每年9250英鎊(約9.3萬港元),乃2017年設定,英媒收到消息指,政府打算分5年調高至1.05萬英鎊(約10.6萬港元)。至於BNO港人子女繳交的國際生學費,自然亦水漲水高,加幅可能更大。
加學費對家長是苦事,但大學校方也無可奈何,正如教育大臣方佩芝所說,學費收入被通脹大囗蠶食,越來越不足以支持開支。大學組織就大呻,目前用在每名學生的教研開支,每年達1.2萬英鎊,但政府補助有限,即使加學費至每年1.05萬鎊,仍然捉襟見肘。它列出這條數留下一伏筆,就是日後還可能再加,並會加力向國際留學生(包括港生)開刀。
教育界朋友同我講,英國政府給大學資助向來不多,校方向來要「食自己」,這與香港情況並不一樣,其取得的資助只及香港三分一,但學費卻比港大學貴一倍。按此計算,香港的大學因獲資源較多,教研質素自然比英國大學高(頂尖名校除外),這從本港大學在THE的排名大升可見一斑,「性價比」顯然勝一籌。香港家長考慮子女升學時,應計清楚這條數。
教育界朋友說,崇尚英國教育的家會,純粹想送子女去留學,估計多數不會因大學加學費而卻步。但假若是持BNO全家移英,情況就大不相同,因英國各種生活開支近年勁升,收入則比不上香港,許多人捱得苦不堪言,如今中學和大學學費再加一筆,就更難頂,未動身者不能不重新計過條數。
朋友指,目前BNO港人子女入大學,要付更貴的國際學生學費,大概每年2萬鎊,如讀醫科就更高,日後隨着本地生學費調高,勢必水漲船高,起碼加1成以上。而一些大學校方已講明,視國際學生為運財童子,意即會從他們身上掠到盡。
最慘是,加風有頭有路,除了學費,近期住宅租金亦呈急升之勢,剛移英的BNO港人如想搵屋租,將會十分之煩,因據最新資料,英國住宅租金近月創新高,英格蘭東南部的沃爾頓,平均叫價月租1960英鎊,按年升近3成。倫敦地區平均月租2661英鎊,比1年前高4% ,而曼徹斯特則高7.8%。
有報道指,由於租金越升越有,一些租客負擔不來,惟有與其他租客夾租一單位,或租住幾戶共住的變相「劏房」。

港人移英還面對住宅租金創新高的壓力,受到雙重夾擊。
由學費到租屋,再到燈油火臘開支,以至冇外傭姐姐之苦,BNO港人移英真係越來越唔易捱。但我都係嗰句:路係自己揀,辛苦唔好喊!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