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日本老戲骨西田敏行離世 生前對華友好、堅定反戰 曾就日本侵略戰爭道歉

博客文章

日本老戲骨西田敏行離世 生前對華友好、堅定反戰 曾就日本侵略戰爭道歉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日本老戲骨西田敏行離世 生前對華友好、堅定反戰 曾就日本侵略戰爭道歉

2024年10月17日 15:54 最後更新:16:02

據多家日媒報道,10月17日,日本著名男演員、歌手、主持人西田敏行在位於東京的家中被發現去世,享年76歲。

西田敏行。資料圖片

西田敏行。資料圖片

日媒報道截圖。

日媒報道截圖。

西田敏行1947年出生於日本福島縣郡山市,現任日本演員協會理事長、日本電影學院獎組織委員會副會長等職務。西田敏行被譽為「日本電影界的顔面」「日本演藝圈的大禦所」「大河(劇)帝王」「稀世名優」。西田敏行對中國粉絲尤為友好,中國的日劇粉絲不管年齡大小都親切地稱他為「敏敏」。

西田敏行出道至今出演過接近300部作品,代表作是從1988年到2009年的電影《釣魚迷日記》系列20部。出道五十年來,西田敏行留下了無數經典日劇日影,因長年活躍在演劇界第一綫所成就的巨大功績而被授予了紫綬褒章、旭日小綬章等多項榮譽。

西田敏行5歲時父親過世,由大阿姨和姨丈扶養長大。受到反戰態度鮮明的養母影響,西田敏行也是堅定的反戰人士。他積極擁護日本的和平憲法,曾表示「無論出於何種理由,只要憲法第九條遭到篡改,和平的現實也一定會發生相應改變。」

他曾在訪談、綜藝、自傳中數度表示,希望能够出演推動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其友好姿態使他成為了中國人民的好朋友。

他曾表示:「日本曾經發動侵略戰爭,給眾多周邊國家帶來了巨大灾難。對此,務必深刻反省並誠摯道歉。」

西田敏行與中國有著深厚的淵源及交流。「敏行」這個名字來源於《論語》里仁篇中的「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西田敏行也對中國充滿愛意,不僅在日本1978版《西游記》中演過猪八戒一角,也是最早來中國拍戲的日本演員之一,並且是日本的中日文化交流協會的成員。

西田敏行曾參演多部中國題材的作品,在日版《西游記》中曾飾演猪八戒一角。

西田敏行曾參演多部中國題材的作品,在日版《西游記》中曾飾演猪八戒一角。

「一般財團法人日本中國文化交流協會」(以下簡稱「協會」)是中國官方所認可的日本方面的日中友好七大團體之一。

自1956年設立至今,協會常年運用會員繳納的會費資助中國電影/音樂/曲藝/書畫等各類文藝形式在日本的表演/展出活動,以促進更多的日本民眾接觸了解中國文化,是中國面向日本進行文化輸出時最為重要最為强力的日方協力團體。

西田敏行標誌性的笑容。

西田敏行標誌性的笑容。

西田敏行於1987年遠赴中國西北地區,以拍攝電影《敦煌》為契機加入協會、成為會員。

《敦煌》是最早的中日合拍電影之一,影片講述了宋朝年間,落第書生趙行德因偶然認識西夏女子而决定探訪敦煌的故事。西田敏行飾演朱王禮一角,拿到了日本奧斯卡影帝,在中國的拍攝經歷,此後的幾十年,他反復在節目中提到過。

西田敏行飾演朱王禮一角。

西田敏行飾演朱王禮一角。

新冠疫情期間,西田敏行和他在協會的會員夥伴們依然致力於中日友好。

西田敏行之前寫給中國觀眾的新春祝福。

西田敏行之前寫給中國觀眾的新春祝福。

2016年2月,西田敏行因頸椎半脫位入院治療時,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曾破例播出《釣魚迷日記》第19與20部,表達了對西田敏行的慰問。網友們也通過微博等手段,向西田敏行表達喜愛之情。

西田敏行問候中國網民。

西田敏行問候中國網民。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60年前的今天,巨大的蘑菇雲在新疆羅布泊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而距離羅布泊千里之外的北京市海澱區花園路三號院却依舊「平靜」。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此為原子彈的研製嘔心瀝血、默默付出,却在偉大事業成功之際,由於種種原因不能公開慶祝。

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邀請長期從事核武器發展史研究的專家,聚焦中國唯一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的單位——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理論部,回憶當日科研人員於靜寂無聲中的喜悅和激動。

60年前,即1964年的10月16日,周光召安靜地在自己的辦公室如常工作。他的辦公室位於北京市海澱區花園路三號院(後改稱花園路六號院)。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周光召在辦公室。圖片來源: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周光召在辦公室。圖片來源: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三號院外表看起來平平無奇。大門口有門衛,看守很盡職,閑人免進。但周圍的住戶早就發現,這個禁止旁人入內的院子從沒掛過牌子,也不知道是幹什麽的。一隻高高竪起的烟囪當門而立,擋住了人們好奇的視綫。從烟囪上看,這個院子像工廠,但又沒冒出過生産的黑烟和噪音,進進出出的人個個文質彬彬,衣服也乾乾淨淨的,不像工人。

這群神秘的人就是為中國設計原子彈的科研人員,這個院子就是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理論部所在地。這個理論部的主任是鄧稼先,周光召是第一副主任。

鄧稼先。

鄧稼先。

1964年10月16日這天,鄧稼先不在理論部,他早已身處三千公里之外的新疆羅布泊,和一眾單位的參試人員一起,在戈壁灘上迎接「零時」的到來。周光召和理論部大部分科研人員留守工作崗位。科研人員並不知道自己親手設計的裝置將會在今天爆響,「零時」的準確時間是機密,只有少數人得到通知,大多數人知道的只是,前方已經為試驗準備了很久。

理論部的科研辦公樓叫十四號樓,是一棟新樓。周光召的辦公室在二樓靠西。部領導和科研人員一樣沒有優待,12平方米的辦公室滿滿當當安置了4位副主任。一路上,相遇的科研人員和他打招呼,稱呼他「老周」,他也很客氣地回應。不稱呼職務,只以「老」「小」相稱,這是理論部的傳統,單位內部氣氛很和諧。

人們從周光召沉靜的面容中看不出更多端倪。但是,昨天剛完成的一項突擊任務露出一絲不同尋常的迹象——周恩來總理在臨試前提出一個問題:原子彈試驗成功的概率是多少?他要求科研人員明確回答。

周光召立即召集另兩位副主任——物理學家黃祖洽和數學家秦元勛。他們對一個名為「過早點火概率」的問題開展了計算,這項研究本就是原子彈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作,這時應周總理的要求再次計算。經過緊急計算,黃、秦二人將計算結果交到周光召手中,他看了後表示認可,三人都在計算結果上簽了名。周光召從容地向總理彙報:不成功的幾率很小,成功的概率是很大的。

這是計算第一顆原子彈數據的手搖計算機。

這是計算第一顆原子彈數據的手搖計算機。

保票打過了,但是過早點火概率這項研究依然在進行。當時,剛畢業兩年的年輕人賀賢土正在將這項研究深入做下去,分管這項工作的部領導就是黃祖洽,賀賢土也是在黃祖洽等人的研究基礎上再進一步。「要認清並探索物理規律,不能把研發原子彈只當作工程技術問題,要作為一項科學研究來認真對待。」賀賢土及同事們在以後長達60年的科研中一直實踐著這句話,這句話也是周光召的老師、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的要求。

當天中午,人們正常下班,食堂設置在一里路外的花園路一號院,吃完簡單午餐的人們回到辦公室繼續工作,整個院區安靜平和。

下午三點,遙遠的羅布泊,一聲春雷打破沉睡的荒寂,排山倒海的力量沖天而起,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新華社圖片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新華社圖片

約三點半,好消息通過電話傳到理論部,沉穩的周光召也難掩激動與喜悅了。

學術秘書竺家亨就在周光召隔壁辦公,周光召接完電話就告訴了他。竺家亨和同事們高興地大聲喊起來,周光召囑咐:「低聲、低聲,注意保密,等待中央正式宣布。」

年輕科研人員李維新在上下樓時和周光召相向而過。一向沉穩的周光召居然笑盈盈地伸出手和他握手,並且輕快地說:「剛剛試驗成功了!」

瞬間,巨大的喜悅衝擊得李維新說不出話來,只用力地握著周光召的手搖啊搖。周光召又悄聲囑咐:「注意保密!」

激動不已的李維新回到辦公室就把好消息告訴了同事。

很快,各組組長被召集去開了個小會。他們返回辦公室後,個個滿面春風,接著宣布了一條紀律:只能在辦公室裏慶祝,不能到外面去,「不能讓別人知道我們是幹這個的」!

於是人們只能興奮地漲紅了臉。

伏案工作的賀賢土先是納悶隔壁辦公室為什麽有人在蹦跳,隨後也加入了慶祝的行列。

下班後,理論部的人們懷著焦灼與期待,守在收音機前聽廣播。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時的火球。新華社圖片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時的火球。新華社圖片

當天晚上十點,新華社正式發布消息,北京的夜迅即被點燃了,全中國的夜都被點燃了,人們涌上街頭,敲鑼打鼓地游行,爭搶《人民日報》紅頭號外。賀賢土和同住單身宿舍的同伴們忠實地遵守院裏的規定,沒有參加外面的慶祝活動。回到房間他就一如既往地坐在書桌前,但外面街上鑼鼓齊鳴,遠遠近近的歡呼聲、口號聲一浪接一浪地傳進房間,手中拿著的書怎麽也讀不下去,他看到好些同事都在默默地流泪,那是因為激動和自豪流泪。賀賢土從沒有那麽清晰地感覺到,自己與國家是如此的緊密相連!

也有同事走上街頭旁觀那歡樂的場景,還有人騎車趕赴天安門廣場。年輕的新中國此時才15歲,跨越新舊兩個時代的人民自發地聚合起來,縱情揮灑著激動的泪水,興奮地呐喊。而這些為原子彈立下汗馬功勞的科研人員也飽含熱泪去領取《人民日報》號外,回家後叠放收好,同時也將自己奔涌的情緒收好,因為明天還要繼續隱秘而偉大的征程。

第二天,周光召和同事們準時上班。原子彈爆炸成功了,氫彈的研製應該抓緊了,而周光召早在原子彈理論設計方案完成後就組建了一個4人工作小組開展氫彈研究。另外,原子彈試驗之後,小型化和武器化也就成為急迫任務了。

中午下班照例去食堂時,賀賢土和一些同事發現大門口外的水泥地上寫滿了粉筆字:「感謝你們!」「你們為祖國作了大貢獻!」原來他們並非不為人知,畢竟單位離北大、清華、北航都不太遠,再謹慎低調,總會遇上以前的老師和同學,於是,這個不掛牌子的單位是幹什麽的也就被有些人猜到了。

過了幾天,羅布泊的各種消息傳來。爆炸後鄧稼先、程開甲和參試人員喜笑顔開地圍著王淦昌,王淦昌意味深長地笑道:「真有趣,太令人高興了!」善詩的陳能寬只吟得一句「東方巨響」,就激動地無法成篇,幾天後提筆一口氣賦完整首清平樂。朱光亞因為司機走錯了路,未能及時趕到觀測點,在路上,他轉身看見騰空而起的火球,剛毅內斂的他頓時泪流滿面。

經過一戰二戰摧毀又再生的世界尚未穩定,多重力量在較量在平衡,1964年10月16日這一天在中國大地上騰起的蘑菇雲昭告了一個古老民族的再次崛起。

從這一天起,很多事情都改變了,不可逆轉。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