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恐龍時代已存在!「極罕見螢火蟲」緬甸琥珀中保存近1億年

大視野

恐龍時代已存在!「極罕見螢火蟲」緬甸琥珀中保存近1億年
大視野

大視野

恐龍時代已存在!「極罕見螢火蟲」緬甸琥珀中保存近1億年

2024年11月01日 11:20 最後更新:11月04日 17:17

科學家在距今9900萬年的緬甸琥珀中首度發現了一種遠古螢火蟲物種,並命名為「火閃蟲」(Flammarionella hehaikuni)。

中生代以來螢火蟲生物發光特性幾乎未曾改變

這項發現的標本於2016年首次被挖掘出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教授蔡晨陽指,這具化石展示了類似現代螢火蟲的腹部發光器官,表明自中生代以來,螢火蟲的生物發光特性幾乎未曾改變。

1億年前中生代螢火蟲標本極為罕見

目前已知的螢火蟲物種超過2000種,但能追溯至1億年前中生代的標本極為罕見。研究團隊認為,火閃蟲屬於螢光亞科(Luciolinae),這個亞科現存約450個物種,具有發光腹部器官。然而,化石中的鋸齒狀觸角在現代物種中十分罕見,顯示當時螢火蟲種類豐富,形態多樣。

目前已知的第二例白堊紀螢火蟲化石

美國密歇根大學螢火蟲系統分類學家凱勒指出,這是目前已知的第二例白堊紀螢火蟲化石,對理解螢火蟲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更多化石被發現,科學家期待能夠更深入地研究螢火蟲的起源和多樣性。

南京地質與古生物學研究所圖片

南京地質與古生物學研究所圖片

新物種的命名是為了表彰法國天文學家法瑪里翁(Camille Flammarion)和業餘收藏家何海昆(Haikun He),何海昆曾捐贈多件琥珀標本以協助研究。

Tags:

美國

哈佛醫學院遺傳學家雷赫(David Reich)領導的最新DNA研究發現,全球80億人口中約有一半的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約5000年前生活在今天烏克蘭境內的顏那亞人(Yamnaya)。

研究啊確定:顏那亞文化起源於烏克蘭的米海利夫卡

據外媒報導,研究團隊分析了450個歐洲史前DNA樣本和1000個已知的古代樣本,確定顏那亞文化起源於今天烏克蘭的米海利夫卡(Mykhailivka)。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來自伏爾加河的族群與當地人融合,形成了顏那亞文化,並向歐洲和亞洲擴張,成為印歐語系發展的關鍵推動力。

DNA證據顯示:顏那亞人的到來通常伴隨當地男性基因的消失

研究顯示,顏那亞人的騎馬技術和輪式馬車帶來了巨大優勢,使他們迅速征服廣大領土。他們使用「庫爾幹」(kurgans)土墩來掩埋死者,這些墓葬成為了研究顏那亞文化的重要線索。此外,DNA證據表明,顏那亞人的到來通常伴隨當地男性基因的消失,顯示其擴張過程具有強烈的征服性質。

驗證印歐語系假說

這項研究也驗證了18世紀語言學家瓊斯(Sir William Jones)提出的印歐語系假說,證實包括英語、俄語、拉丁語和梵語在內的數百種語言源自顏那亞人。然而,一些學者認為,基因證據仍不足以完全確定語言傳播路徑,顯示學術界對此仍存在爭議。

顏那亞人體型比當時其他族群高大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顏那亞人可能攜帶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在征服過程中無意間傳播疾病,削弱對手的戰力。DNA也顯示,顏那亞人的體型比當時其他族群高大,這或許與他們的肉類和乳製品飲食有關。顏那亞人的後裔之一雅利安人(Aryans)影響了印度和伊朗文化,但在20世紀被種族主義者曲解。雷赫強調,歐洲人的基因是多個族群融合的結果,人口流動和改變在歷史上一直持續不斷。

在保加利亞發掘中發現的顏那亞人墓葬。(Nature期刊圖片)

在保加利亞發掘中發現的顏那亞人墓葬。(Nature期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