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太空首迎中國「90後」訪客,三代太空人齊聚「天宮」順利會師,中國新一代太空人的亮相吸睛無數。
北京時間10月30日,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英國廣播公司(BBC)注意到,此次發射任務中,中國向太空送去了迄今為止「最年輕的太空人乘組」。BBC認為,「此舉傳達的信息非常明確:這是中國的新一代太空旅者,也是對國家未來的投資」。
「指令長在出征前說,90後太空人的青春活力讓他感覺更年輕、更自信了。」BBC稱,在太空競爭愈加激烈之際,中國已經選拔出新一批太空人,他們將為潜在的登月任務以及空間站乘員任務接受培訓。
據新華社報道,執行神舟十九號任務的乘組由70後蔡旭哲、90後宋令東、王浩澤組成。蔡旭哲曾執行神舟十四號任務,此次飛天距離他太空歸來僅過去22個月,刷新了中國太空人重返太空用時最短紀錄。宋令東、王浩澤均來自第三批太空人。
在經過約6.5小時的對接過程,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進入空間站天和核心艙,與葉光富、李聰、李廣蘇三名80後組成的神舟十八號任務乘組完成了中國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會師」,向牽掛他們的全國人民發去「全家福」報平安。
英媒《獨立報》報道稱,中國向空間站派去了最年輕的太空人,正值中國尋求擴大對外太空探索之際。
美媒美聯社還表示,兩名出生於90年代的太空人是經過多年嚴格測試和訓練的中國第三批太空人,中國新一代太空人抵達天宮空間站,標誌著中國在太空領域的影響力日益增强。
路透社更注意到,在90後中國年輕太空人展開「首秀」的同時,中國第四批太空人的選拔工作也已經完成,8名航天駕駛員和2名載荷專家入選預備太空人,今年8月開始入隊參加訓練,而且他們的訓練任務將首次側重於未來的載人登月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法新社、路透社都在報道中著重强調了王浩澤「中國首位女航天飛行工程師」的頭銜。原是火箭發動機設計師的她,「從造火箭變為坐火箭」,成為繼劉洋、王亞平之後中國第三位飛天女性。
據《南華早報》介紹,王浩澤在此次任務將主要負責新型發動機的初步研究,以開發未來用於深空探測的火箭。在入選為中國第三批太空人之前,王浩澤深度參與了以核熱發動機為代表的未來航天動力系統研發,並數次發表論文。
周二,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對中外記者說,「從火箭發動機設計師到航天飛行工程師,我的身份在變,但航天報國的初心和使命不變。」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林西强介紹,6名太空人將共同在空間站工作生活約5天時間,完成各項既定工作,神舟十九號太空人乘組將在空間站駐留約6個月,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實(試)驗。
「近來有關太空計劃的頭條新聞裏,中國的名字總是閃閃發光」,BBC在文中透露,這家英媒罕見地獲准進入了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在一公里之外親自見證火箭升空的震撼時刻。
BBC在這篇文章中不乏一些「酸言酸語」,諸如「經濟衰退的中國仍將太空計劃置於國家發展首要位置」,又或是對泄密警告標語借題發揮,但親歷現場熱烈氣氛的它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富有民族自豪感的時刻。」
BBC在文中描述稱,受邀的國際媒體人員乘坐大巴前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觀摩出征儀式,在駛入途中可以看到每盞路燈都裝飾著國旗,兒童公園的中央坐落著卡通造型的太空人雕像,交通環島中心竪立著塑料火箭。
午夜過後,數百人聚集在黑暗中,他們揮舞著國旗和熒光棒,隨著樂隊奏響的《歌唱祖國》放聲高歌,歡送即將登上神舟十九號的太空人。
「火箭升空時,從發射器中噴射而出的火焰照亮了戈壁灘,轟鳴聲震耳欲聾。成百上千的人們揮手致意,歡呼著太空人的名字」,BBC寫道。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14次載人飛行,自2003年楊利偉圓夢太空至今,從「60後」到「90後」,共有24位飛天英雄亮相問天閣。此次亮相的第三批中國太空人,顯示出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生力量正在崛起,也說明中國航天事業在經過30多年跨越發展之後,依舊朝氣蓬勃。
近年來,中國航天戰綫上正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年輕臉龐:北京飛控中心274個重點崗位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占85%以上,他們多是1995年以後畢業的博士、碩士和本科生。其中超100名青年科技幹部已經成長為各領域的技術帶頭人,關鍵技術課題負責人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形成了元氣滿滿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方陣;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33人操控團隊,三分之二都是90後;負責天和核心艙和問天實驗艙的總裝工作班組共有成員38人,平均年齡29歲,90後占比達到90%。
90後正迅速成長為挑起中國航天事業大梁的堅實力量。早前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北京飛控中心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師崔曉峰曾調侃道,「如果把時間倒推,在我們送神舟一號上天時,今天的很多團隊成員還是小學生。當時不曾想像,今天的他們已經和我並肩戰鬥,並作為骨幹主力擔當重任。」
對於未來,崔曉峰充滿信心,他認為未來的中國航天事業和年輕力量,勢必是滿分一百分。
「我們這裏已經有了『航二代』,父親是太空人,女兒和我們一起工作。中國航天講究傳承,相信我們的航天精神會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航天事業也會更加輝煌。」天和核心艙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李達飛也對90後航天青年科研工作者寄予厚望。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