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發展商聯同合作夥伴在將軍澳新界東南堆填區內,興建首個位於堆填區的太陽能發電系統。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出席有關動土儀式致辭時表示,政府於2018年推出「上網電價」計劃,私營界別可向兩間電力公司售賣再生能源電力;直至今年,兩間電力公司共收到超過27000宗申請,當中約26000宗獲批。他估計,因此每年可產生約4億1400萬度電,足夠香港12萬6千個家庭的電力需求。
謝展寰。資料圖片
謝展寰期望私營界別繼續推展更多大型可再生能源系統,以協助深度減碳。他重申,力爭2035年前將香港的碳排放減半,並於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
資料圖片
他表示,政府亦有協助私營界別在室外停車場,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亦適度放寬新界豁免天台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的限制,以支持發展可再生能源。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說,政府重視產品過度包裝情況,環保署於3月底推出《減少使用包裝約章》,推動在商界建立減廢文化。對於有意見認為立法規管更為有效,他認為市場上的包裝五花八門,不容易立法統一,宜先試為行業提供減少包裝指引,讓政府和行業掌握如何進一步減少包裝。
謝展寰說,今屆政府努力推動源頭減廢及擴大回收網絡下,都市固體廢物每日平均棄置量已連續3年下降。網誌圖片
謝展寰在網誌表示,已有102家本地及跨國企業簽署了《約章》,包括超市、物流業、電子商貿業、酒店及旅遊業、電子產品及電器業、飲品製造業等,企業亦會鼓勵上下游供應商、業務夥伴和客戶減少包裝物料。
網誌圖片
他提到近年網購盛行,電商為確保商品在運輸過程中免受損壞,往往有額外包裝工序,可能導致過度包裝。當局樂見企業積極回應《約章》,探索改善包裝的方案,例如以蜂窩包裝紙取代塑膠材料、採用合適尺寸的包裝設計等。
環保署會為參加《減少使用包裝約章》的企業提供包裝減量建議,並協助準備包裝相關數據,以符合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報告中有關產品包裝的披露要求。網誌圖片
謝展寰說,今屆政府努力推動源頭減廢及擴大回收網絡下,都市固體廢物每日平均棄置量已連續3年下降,由2021年平均每日11358公噸,減至去年平均每日10510公噸,較2023年減少3.4%,較2021年減少共7.5%。而「綠在區區」去年收到的回收物為41800公噸,較2023年上升近60%,到訪人次亦大幅上升,顯示政府積極推動回收的成效。
《減少使用包裝約章》甫推出便有102家企業簽署,承諾實行包裝減量。網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