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特朗普上台會更差?

博客文章

特朗普上台會更差?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特朗普上台會更差?

2024年11月07日 11:22 最後更新:11:36

 

作者:李達詩,資深政經評論人。

美國總統大選鏖戰,兩位候選人鬥得你死我活,廢話、大話、惡話、髒話讓世人越來越不信任美式民主制度。沒辦法,兩位主角因為背後的利益集團驅動,輪子到今天(6日)才停下來。

特朗普有驚無險地贏得選票,一副“舍我誰其”姿態,搶先發表勝利宣言,他在勝利演辭中再次表示,“我不會發動戰爭。我要停止戰爭。”

贏者為王。

特朗普贏了,聚焦必然在他身上,把他的每一個毛孔都加以放大解讀,把他在選舉的“承諾”擺上桌面,把他的前景與末路都拎了出來。

無可否認,中美關係是中國最重要、最現實的對外關係,涉及到我們制定政治經濟、金融創科等方方面面,掌握得好,才能從容自信地面對來自美國的各種挑戰、衝突。

那麼如何看待特朗普上台?

我認為,有一個基本不變,就是美國欲遏制中國發展的格局不變,無論是哪個黨上台,對中國的政策不會發生大的逆轉,區別只是激烈一點還是緩和一點、馬上採取衝突還是邊談邊製造麻煩而已。

民主黨在拜登執政的幾年,表面上是可以談判,但這種談判只是一種“迷惑”和拖延內地的發展,本質是他們爭取時間,在國際上聚合“反華”力量來圍堵中國。

特朗普在大的反華意識形態上,沒有什麼不同,但則在策略上會有所區別。

其一,特朗普又做總統,作為中美貿易戰始作俑者的他,少不免繼續跟中國糾纏不清。特朗普口號所謂“美國優先”,實乃建基於自我中心,也就形成貿易保護主義。

但從他的性格來看,上台玩的是“陽謀”。

早已公開講對華產品提高關稅,禁止美國先進科技輸出中國等等,他提前預告,也就讓我們有應對的時間和策略。

客觀而言,中國產品具有無可替代性,我們根據歐美市場的標準,有全鏈條的細分產品,早已進入到歐美市場,無論是品質和價格,都很合適,歐美國家早已習慣選用中國產品,想通過行政命令脫鉤,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

當然,特朗普堅持要向中國貨品加征關稅,西方盟友恐怕亦不能倖免,以我們的麻煩,也會曠日持久。

其二,儘管特朗普不會停止對中國製造麻煩,但他的兩項特徵,未嘗不可轉化為中國突破圍堵的契機,一方面是他的“孤立主義”,另一方面是他的“商人性格”。

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影響特朗普的重要人士中,有懂中國的或在中國投資的。

如特朗普的主要支持金主馬斯克、蘇世民(黑石基金老闆)等,他們長期在內地投資,獲得中國發展的紅利把事業越做越大。

商人以利為先,特朗普很難與這兩人說翻臉就翻臉,這對我們處理中美關係,是有積極作用的。

其三,軍事方面,特朗普是商人,他的生意以及身邊的利益集團,都會影響他對於發動戰爭的動機,不會太強烈。

特朗普的邏輯是歐洲各國必須繳付保護費,否則美國不排除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他堅稱自己是美國總統,不是世界總統。

因此不難理解,為何特朗普一而再要求臺灣交保護費,也埋怨臺灣搶走美國的晶片產業。

據傳媒體報導,特朗普年青時曾逃過三次兵役,隨著年齡增大,對戰爭的狂熱不會與民主黨一樣,甚至會採取審慎的態度。

我們可以觀察,如果他如競選的承諾,迅速叫停俄烏戰爭,這一姿態對緩和台海局勢有作用。如果台海局勢有緩和,將對我們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形成有利於我的外部環境。

其四,英國民意調查機構YouGov資料顯示,大部分歐洲人希望賀錦麗入主白宮,甚至包括一些極右人士。

特朗普一旦再度當選,對於依賴美國提供核保護傘的歐洲可能是噩夢。

反過來說,對於中國則較有利,因為西方陣營將會內訌,可以形成逐個擊破的態勢。美國假如疏遠了盟友,中國所受到的國際壓力自然得到減輕。

特朗普無疑是狂人,但他骨子裡還是商人,偏向于利用談判來解決問題。

站在我們的立場,不管對方如何開天索價,只要有談判空間,就有管控分歧的機會。

觀乎賀錦麗,如果她追隨拜登路線,中國和美國的談判空間只會更少,不會更多。

賀錦麗在競選辯論中講過,美國對華政策“應該是要確保美國贏得二十一世紀的競爭”,要投資美國本土科技,以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領域獲勝。她在其競選網站上寫道:“不會容忍來自中國或任何損害美國勞工的競爭者的不公平貿易行為”。

無論美國總統誰當選,我們都要放棄幻想,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才是自強的根本出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拉動經濟懂投資,還要懂消費

2024年12月16日 14:37 最後更新:14:44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國內外矚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上周召開了,從發表的公告要點看,中央提出:將盡力穩住房市和股市,增大財政刺激;將採取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尤其是把刺激消費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這些提法多年來少有,令市場鼓舞。當然如何落實穩定房市股市,如何鼓勵消費,是絕不容易的。

我作為實體經濟的企業家,感受到中央提出的政策調整,比較貼地,摸到了社會體感溫度。儘管未來幾年仍是經濟轉型期、困難期,但我對中央的政策方向和決心,以及政府的執行能力充滿信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內容很豐富,從我自身的感受想講幾點看法。

第一,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明年頭號任務。

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其中一個顯著特點,從政府到企業,對於如何投資,尤其是以拉動投資來應對幾次經濟危機,都做得駕輕就熟;對於如何消費,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有人將中央過往的政策作對比,去年的提法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今年則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首要任務,足見此次對消費端政策的重視,是抓住了解決當前經濟下行的要害。

相關提法包括“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著力提振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還包括一些立足中長期的政策方向,如“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制定促進生育政策”等。

懂投資,還要懂消費。

如何提振消費,中央不是從原則到泛談,而是講得很具體。

包括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遊業發展。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髮經濟。加強自上而下組織協調,更大力度支持“兩重”專案。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等等。

由此可見,不論是明年還是未來5-10年,擴大內需將是中國經濟的最重要任務。

而在擴內需中,首先是“大力提振消費”。

今年中央已採取行動,以國家補貼名義刺激消費,以及補助困難群眾資金共下撥2000億元,其中在家電以舊換新方面,政府補貼131.7億元從而帶動銷售約691億元,取得了倍數的增長。

這一成效可以預計,2025年仍將推行“國家補貼”,有專家估計會增加至3000億,“補貼”的行業和場景也會增多。

對於這一政策帶動的消費市場,值得投資者、供應方以及消費者重點關注。

第二,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

俗稱推動經濟的三架馬車(投資、消費、外貿),不會因大環境變化而放棄,只是側重、先後會有所調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

推動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

會聽音才會辯出重錘聲。

一般而言,高水準的對外開放是指主動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制度型開放”應包括: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和覆蓋面,加大外貿領域信貸投放;推動世貿組織電子商務協定談判進程,壯大外貿新動能;通過穩妥推進與更多國家商簽互免簽證協定等方式,強化外貿企業服務保障,説明外貿企業穩定、開拓海外市場,穩住商品貿易基本盤;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積極發展服務貿易等。

所有這些,特別是服務貿易正是香港的優勢。

香港的國際貿易中心地位,法治體系、會計準則、營商規則早已與世界經濟發達國家接軌。

從香港角度看,當下如何重點是以優勢鍥合內地企業新一輪的“出海潮”,從中達到雙贏。

前不久,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助推“湘贛粵港澳中醫藥全產業鏈協同發展聯盟”,由香港承擔第三方檢測及專業服務,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打造ISO國際標準引領的品牌集群,聯合內地多省建立具有公信力的中藥材網上貿易平臺,提升中醫藥產品和服務的國際認可度和話語主導權,推動中醫藥全產業鏈高品質發展。

這是一個由香港聯手內地,共同開拓外貿市場的很好案例。

第三,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整治“內卷”,在過去中央層面提及不多,說明中央開始注意到“內卷”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障礙。

事實上,不少企業沒死在創新或銷售的路上,卻死在了“內卷”格籠中。

價格也是價值。

近幾年我看到,不少電商平臺往往“價格內卷”、“素質內卷”,不斷進行“鬥平”、“鬥爛”的惡性競爭。

從大到汽車、光伏等新興產業,小到奶茶、咖啡等飲料市場,內卷式價格戰導致行業利潤率下降,一些企業為降低成本,會拖欠上游款項、壓低供應商價格,這些行為不僅破壞產業鏈穩定,還會導致整個產業生態惡化,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生存,不但不能讓市民享受有質素的消費,更影響了中國品牌的存亡。

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及了有關問題,相信來年中央會加強整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