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渣馬三跑道國際賽 長跑老將平常心迎接盛事:重點在享受比賽

社會事

渣馬三跑道國際賽 長跑老將平常心迎接盛事:重點在享受比賽
社會事

社會事

渣馬三跑道國際賽 長跑老將平常心迎接盛事:重點在享受比賽

2024年11月08日 07:00

為慶祝第三跑道11月28日正式啟用,「香港國際機場.渣打香港馬拉松.三跑道系統十公里國際賽」將於11月17日舉行。香港空運貨站的任栢華和陳顯科是長跑熱好者,均表示能參與今屆機場長跑賽尤感榮幸。

兩人都認為比賽需保持「平常心」,最重要的是享受如此難得的盛事,「只要不停就一定能過終點」。

更多相片
任柏華(左)及陳顯科(右)。巴士的報記者攝

任柏華(左)及陳顯科(右)。巴士的報記者攝

任柏華(左)及陳顯科(右)。巴士的報記者攝

任柏華(左)及陳顯科(右)。巴士的報記者攝

Hactl支持員工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不但設有訓練器材,還不時提供名額和資助,包括渣馬和今次三跑道國際賽。巴士的報記者攝

Hactl支持員工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不但設有訓練器材,還不時提供名額和資助,包括渣馬和今次三跑道國際賽。巴士的報記者攝

陳顯科曾參與多屆渣馬比賽。

陳顯科曾參與多屆渣馬比賽。

香港國際機場。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國際機場。巴士的報記者攝

任柏華(左)及陳顯科(右)。巴士的報記者攝

任柏華(左)及陳顯科(右)。巴士的報記者攝

任柏華(左)及陳顯科(右)。巴士的報記者攝

任柏華(左)及陳顯科(右)。巴士的報記者攝

寶刀未老 仍熱愛各類運動

現年61歲的任栢華於1989年加入香港空運貨站(Hactl),主要負責工程維修、保養機械等工作。今年60歲的陳顯科則在1994年起加入Hactl,負責客户支援。兩位雖年紀稍長,但仍活躍於各種運動中。

任柏華(左)及陳顯科(右)。巴士的報記者攝

任柏華(左)及陳顯科(右)。巴士的報記者攝

任栢華本身就相當熱愛跑步,在Hactl任職後,更加入了公司的長跑會。儘管近年沒有年輕時活躍,但每年都會落場支持渣打馬拉松、環島行等。去年1月,任栢華與兩名隊友出戰「綠色力量環島行」年度行山比賽,更以7小時52分的卓越成績,完成50公里賽程,贏得「航空及機場服務業盃」冠軍!至今他仍保持跑步的習慣,他向記者透露,如果工作不太繁忙,每天都會利用1小時的午膳時間來跑步。

Hactl支持員工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不但設有訓練器材,還不時提供名額和資助,包括渣馬和今次三跑道國際賽。巴士的報記者攝

Hactl支持員工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不但設有訓練器材,還不時提供名額和資助,包括渣馬和今次三跑道國際賽。巴士的報記者攝

與任栢華一樣,陳顯科平時也熱愛各類跑山比賽,亦曾參加過渣馬的全馬比賽。即便是疫情嚴重的時候,他也參加了各類「線上跑」。雖說「只要有心,哪裡都是賽道」,但能看到同事、朋友在終點線迎接自己,感覺還是不一樣。

陳顯科曾參與多屆渣馬比賽。

陳顯科曾參與多屆渣馬比賽。

「覆桌」與期待交織

今次是事隔26年的機場長跑賽,任栢華有幸參與過98年的「渣打98新機場馬拉松」。談到98渣馬時,任栢華有點忿忿然,只因當年他未能完成賽事,而是進入機場不久後「上了車」。回憶當年,他略顯遺憾,坦言自己當時確實準備不足,賽前亦有點高估自己狀態。他指出,不同長度的馬拉松的跑法不一樣,當時應把肌肉練好。

雖然中途退出令任柏華心有不甘,但他表明自己今次還是以「平常心」應賽,「無論怎麼樣,我都會跑出最好的一面。保守的話,能在50分鐘到1小時內完成賽事」。被問到今次比賽會不會想挑戰自己,任柏華爽朗地笑着搖頭說,「參與已經很難得,拼時間就不會太期待了,我能跑得動就已經不錯了!」。

他說,98年的時候,機場還沒投運,四周只有零星幾棟建築物。20多年來,機場的發展從未停息,「發展是必自然的,周圍都係路,只要有心,跑哪都一樣。機場也算是我看着他成長,他看着我老。」

香港國際機場。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國際機場。巴士的報記者攝

同樣在Hactl工作了30多年的陳顯科,見證了機場從一片平地,變成「機場城市」,可謂感觸良多,尤其今次是他首次參與機場長跑賽,能一試跑道質感,可以說是十分期待。他期望自己能在45至50分鐘內完成賽事,就算未能登上領獎台也不見可惜,「能在機場跑道跑步的機會十分難得,志在享受現場氛圍、環境。」

最大敵人並非是「年齡」

兩位堅持跑步這麼多年,自然經歷過傷患的痛苦時刻。任柏華表示,自己去年腳痛,下半年都處於「休養生息」的狀態;而陳顯科也感覺到隨着年齡的增長,肌肉也越發緊繃。不過長跑最大的敵人並不是「年齡」,而是「天氣」。

任柏華說,如果平時有運動的習慣,跑10公里應不算困難,當然若想要拼時間、破記錄,自然要花一番工夫。以任柏華自身經驗,天氣和濕度十分影響體能。要是天氣炎熱,自己也會「跑慢啲、跑少啲」。一旁的陳顯科也點點頭補充,「所以練跑通常都選在夏天,由辛苦開始練,那麼無論賽事在何時舉行都容易適應。」

「只要不停就一定能過終點」

提到跑十公里賽的建議,陳顯科說不用特別準備,只要正常訓練,有充足睡眠休息就已經足夠。有問到是否需要在賽前一星期「儲碳」,他則笑言儲碳只是令你「長啲時間先開始抽筋」,最重要的還是保持良好心態,不要看到別人跑得比自己快就想去追人,要專注在自己的節奏。任柏華補充,「只要不停就一定能過終點」。

任柏華(左)及陳顯科(右)。巴士的報記者攝

任柏華(左)及陳顯科(右)。巴士的報記者攝

4月19日7點30分,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在北京亦莊鳴槍開跑,吸引了不少觀眾到場。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機器人引現場觀眾陣陣歡呼

比賽現場,不到8點,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已經早早來到大興區文博大橋附近路口等候,這也是本次比賽的標誌點位之一,也是本次比賽的9公里點位。

8時37分許,首個人形機器人天工Ultra在牽引員的引導下跑過文博大橋。這名機器人上身穿著馬拉松比賽運動上衣,腳上還穿著黑色鞋子。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遠遠出場便引得現場觀眾陣陣歡呼,不少小朋友為其加油助威,「第一個機器人來了」「機器人跑得挺快」。與此同時,不少馬拉松參賽選手與機器人隔著圍欄同跑道競技,還有選手趕緊拿出手機記錄下人機同框的珍貴一幕。

市民認爲 對比前年 技術上又一大進步

有北京市民說,特地開車50公里到場觀賽,希望了解機械人跑步的動作,跟人類是否一樣,發現體型愈小的機械人,動作愈靈活。

亦有現場觀眾形容機械人的形態各異,部分跑得比較慢,又認為大多機械人的動作較生硬,步態仍有強烈的機械感和頓挫感,不像人類的關節那麼靈活。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有家長帶同兒子到場,指目前人工智能是大趨勢,專門帶小朋友來體驗,又指前年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要穩步行走及爬坡對機械人已是一大挑戰,但今年人形機械人已能跑步並參加馬拉松,形容是技術上的一大進步。

機械人也需補給站 提供電池和工具

每個參賽的人形機械人都會有人類領跑員,亦會有裁判隨行。現場所見,有部分人形機械人在起跑階段已跌倒,需要由工作人員即時進行調整,甚或搬離賽道。賽道中途亦設有補給站,為人形機械人提供電池和其他工具。

技術負責人指提高機器人擬人性 跑姿更自然

據「天工隊」技術負責人郭宜劼介紹,目前,天工的人形機器人峰值速度達到每小時12千米,平均速度在每小時10千米。針對馬拉松場景,「天工隊」在仿真環境中,不斷探索關節的力矩和轉速峰值提升人形機器人的運動速度;提高其在運動過程中對自身狀態和環境狀態的估計,增強穩定性。另外,在保證穩定性和速度上,提高擬人性,讓其跑姿更自然。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