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珠海航展現場出現了中航工業的10噸級「九天」察打一體無人機,原以為為其強勁在於機翼下的8個武器掛架和10噸級的起飛重量,沒想到「內有玄機」,其機腹設有一個體積極大的模組化任務艙,具備從空中大量發射蜂群無人機的能力,從而化身為「空中航母」的航空母機。內地軍事博主「大霧攔江」認為,比美軍設想還要更進一步。
珠海航展現場出現中航工業的「九天」察打一體無人機。央視圖片
美國「動力」(The Drive)網站6日指,「九天」無人機由中央機身頂部的噴射發動機提供動力,在長長的機翼下有8個掛架,這些特徵使其在外觀上看起來像是美國A-10攻擊機和OV-10「野馬」輕型攻擊偵察機的混合體,其最大起飛重量約為10噸,相比之下,此前在珠海亮相的「彩虹-6」大型噴氣動力無人機的最大起飛重量為7.8噸,「翼龍-3」無人機的最大起飛重量為6噸,而美國MQ-9「死神」無人機的最新增程改良型,最大起飛重量略低於6噸。故如此強大的載重能力為「九天」無人機提供了成為「航空母機」的先天優勢。
《戰區》網站曾報道「九天」察打一體無人機為「空中航母」。
2017年和2018年間,中美相繼刷新無人機蜂群集群飛行的世界紀錄,最終是中國電科創造的200架固定翼無人機蜂群發射與協同作戰紀錄保持至今。
2022年12月,中國電科智能院發布了「大規模無人機蜂群任務全流程測試」影片。在短短22秒的影片中,曾在上屆珠海航展上公開亮相的「蜂群1號陸戰車」高速駛過,不斷有固定翼無人機從其中彈射起飛。隨後的指揮中心介面顯示,大群無人機根據指令迅速組成各種隊形,沿著不同的路徑飛行。不要小看了這樣「亂糟糟」的動作,其背後代表的是未來無人機作戰的全新概念。
「九天」最大起飛重量約為10噸。 (X平台圖片)
俄烏戰爭上的小型無人機已經成為頭號戰場殺手,但它們缺乏協同作戰能力,完全依靠操作者遠程遙控。而蜂群無人機是具備自主協同能力、可以攜帶不同載重執行複雜的作戰行動。整個過程中,人類指揮官只需提供攻擊目標資訊並下達指令,無人機蜂群就可以自行規劃行動路線並分配任務,例如哪幾架作為誘餌欺騙對手防空系統,哪幾架提供電子壓制掩護,哪幾架才是真正的致命殺手。
正如「動力」網站描述,現代無人機蜂群具許多優勢,包括能在廣闊區域快速展開,根據配置方式執行各種任務,包括情報、監視和偵察(ISR)、電子戰和打擊等。蜂群中的每架無人機還可以配備不同的有效載荷執行各自任務,使整個無人機蜂群可執行多樣化能力。
長長的機翼下有8個掛架。(X平台圖片)
但代表未來作戰趨勢的蜂群無人機,目前卻有非常重要的缺點,就是受小體積和低成本的限制,其作戰半徑非常有限,故必須依靠其他平台攜帶到作戰區域附近才能參戰,可以攜帶蜂群無人機的「航空母機」就成為各國研發的重點。
美國先前曾測試過用「超級大黃蜂」戰鬥機投放約30架「山銻」微型無人機,也提出用P-8反潛巡邏機作為「航空母機」的構想。但這些設計都有缺陷,戰鬥機的外掛能力有限,不可能攜帶體積更大的大量無人機執行遠距離投放任務,而P-8反潛巡邏機的載重能力和航程都夠了,但其自衛能力很弱。由於蜂群無人機優勢在於執行高風險任務時的成功率高,P-8在這樣高風險環境中一旦被擊落,損失就太大了。
「超級大黃蜂」戰鬥機投放微型無人機。
中國的「九天」大型無人機在此方面的優勢就非常明顯,它採用噴射動力,遠比採用螺旋槳動力的常規無人機飛得快;起飛重量大、有效載荷能力強,意味著可以攜帶體積相對較大、數量更多的蜂群無人機,完成任務的能力更強;採用無人機為「航空母機」的投送平台,不但免去了遠距離飛行的疲憊,而且即便在執行高風險任務時被擊落,也沒有人員傷亡的擔憂。
除充當無人機的母機外,「九天」無人機的機腹任務箱也可攜帶其他載重執行空氣採樣或運輸等使命,機翼下的8個掛架和機頭感測器表明,還具有典型的機載情報監視和打擊能力。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中國第6代戰機「殲-36」近期多次進行試飛,近日還被拍攝在四川成都鬧市低空掠過的的與影片,震驚網民,提供了該戰機至今最近距離的觀察機會。美媒分析稱,最新影片不僅展示了殲-36作為新概念超重型戰鬥機的證據,而且還首次讓外界得以近距離查看其機頭座艙,似乎罕見地採用了「並列雙座」佈局;另其背部進氣口周圍和後部有明顯淺色塊,估計可能是某種鏡面塗層,以增強其「隱形」不被偵測到的能力。
作為最受關注的第六代隱形戰鬥機,一致被外界認為是殲-36的戰機,於7日現身四川成都上空,並以極低高度低飛。據網民拍攝短片顯示,殲36飛過馬路上空,目測高度可能僅約20米;有網民表示,由於距離很近高度又低,再加上有地面參照物對比,有一種莫名的壓迫感,「已經有點轟炸機的感覺」。
「殲-36」近日被拍攝在四川成都鬧市低空掠過。
從短片畫面所見,現場為一條主幹道,殲-36突然轟鳴而至,橫越公路上空,高度比路燈高不了多少。近距離短片顯示,戰機細節被看得一清二楚。有網民稱,「隨隨便便就飛過鬧市區,都不想保密了,看樣子量產不遠了」。
有分析指,戰機在服役前要進行各式各樣不同環境、條件下進行試飛,收集相關數據,是在完成之前的重要程序。
據美國「動力」網站「戰區」7日報道,這段影片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拍攝者與這架中國最先進戰鬥機的距離非常近,當時正在低空掠過機場外圍的高速公路,可以清楚看到當時殲-36正在準備著陸,其重型起落架已經展開,每個起落架都有兩個機輪,其大型分裂式舵面作為穩定減速板,在影片中也清晰可見。
美國「動力」網站「戰區」7日報道,拍攝者與這架中國最先進戰鬥機的距離非常近。
結合最新的影片和先前曝光的照片,殲-36的三個起落架均採用雙輪結構,足以說明了該戰機的重量。美媒指,無論是中國的殲-20隱形戰鬥機或美國的F-22隱形戰鬥機,都屬於常規意義的重型戰鬥機,最大重量約在35噸,但其起落架也只用了單輪。而殲-36的起落架均採用雙輪佈置,說明其起飛重量遠遠超出傳統重型戰鬥機的概念。
因此,西方媒體認為,殲-36應該是類似F-111的戰鬥轟炸機,因一般來說,機身重量較大通常會影響近距離機動性能,不利於格鬥作戰。但「大霧攔江」帳號分析指,不能拿傳統三代機四代機的理念來套用在六代機身上,因此方面突出的是超遠距離獵殺和高速遠程巡航能力,未必需要強化近距離空戰,故機身重量偏大對於其作戰模式的影響並不大。反而,強勁的三台發動機,足以為殲-36提供持續的高速飛行能力,應對先進航電設備帶來的大增電力供應需求。
美媒還提到,最新影片提供了迄今最清晰的殲-36駕駛艙部分的圖像,該部分明顯採用流線型設計,與前機身頂部的線條融為一體,結合寬闊的機頭部分,強烈表明該戰機採用了「並列雙座」佈局。
值得注意的是,「並列雙座」佈局被認為是更有利於飛行員的互相交流,特別是在複雜戰場環境下執行任務,不但有來自各種感測器提供的海量訊息,且還需要快速指揮無人機協同作戰,這就更需要2名飛行員高度協同作戰,故並列雙座設計能夠顯著提升未來戰鬥機的整體作戰效能。
另美媒還注意到,影片展示了殲-36的側面,可清楚看到背部引擎進氣口,及其明顯的DSI設計(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報道稱,隨著這架原型機接近跑道,還可清楚地看到三台引擎的尾噴口,是現代戰鬥機中非常獨特的動力裝置佈局。
還有一個值得留的細節,殲-36的背部進氣口周圍和後部有明顯的淺色塊,估計可能是某種鏡面塗層,美國多種隱形戰鬥機都曾經測試過這種塗層。美軍三種隱形戰機都測試過不同類型的鏡面塗層
據早前報道指,不論是已退役的F-117戰鬥轟炸機,還是F-22和F-35隱形戰鬥機,都在近年來的測試中在機身上貼滿了不同類型的鏡面塗層。當時美媒分析稱,鏡面材料被認為可減少飛機正面和側面半球的紅外線訊號,將降低敵方IRST(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的有效性,隱形戰鬥機現有的消除雷達發射訊號的技術對其沒任何影響。在目前隱形技術擴散、雷達偵測能力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各國都正尋找針對隱形戰鬥機的偵測新手段,而紅外線訊號被認為是隱形戰鬥機最容易被發現的特徵之一。
「大霧攔江」認為,若美媒猜測屬實,證明殲-36的技術成熟度高,在完成基本飛行性能試飛科目的同時,還開始測試各種新概念的隱形技術,已遠遠走在了美國六代機F-47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