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珠海航展驚現「空中航母」 比美軍設想更進一步?  

博客文章

珠海航展驚現「空中航母」  比美軍設想更進一步?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珠海航展驚現「空中航母」 比美軍設想更進一步?  

2024年11月08日 11:04 最後更新:11:15

本屆珠海航展現場出現了中航工業的10噸級「九天」察打一體無人機,原以為為其強勁在於機翼下的8個武器掛架和10噸級的起飛重量,沒想到「內有玄機」,其機腹設有一個體積極大的模組化任務艙,具備從空中大量發射蜂群無人機的能力,從而化身為「空中航母」的航空母機。內地軍事博主「大霧攔江」認為,比美軍設想還要更進一步。

珠海航展現場出現中航工業的「九天」察打一體無人機。央視圖片

珠海航展現場出現中航工業的「九天」察打一體無人機。央視圖片

美國「動力」(The Drive)網站6日指,「九天」無人機由中央機身頂部的噴射發動機提供動力,在長長的機翼下有8個掛架,這些特徵使其在外觀上看起來像是美國A-10攻擊機和OV-10「野馬」輕型攻擊偵察機的混合體,其最大起飛重量約為10噸,相比之下,此前在珠海亮相的「彩虹-6」大型噴氣動力無人機的最大起飛重量為7.8噸,「翼龍-3」無人機的最大起飛重量為6噸,而美國MQ-9「死神」無人機的最新增程改良型,最大起飛重量略低於6噸。故如此強大的載重能力為「九天」無人機提供了成為「航空母機」的先天優勢。

《戰區》網站曾報道「九天」察打一體無人機為「空中航母」。

《戰區》網站曾報道「九天」察打一體無人機為「空中航母」。

2017年和2018年間,中美相繼刷新無人機蜂群集群飛行的世界紀錄,最終是中國電科創造的200架固定翼無人機蜂群發射與協同作戰紀錄保持至今。

2022年12月,中國電科智能院發布了「大規模無人機蜂群任務全流程測試」影片。在短短22秒的影片中,曾在上屆珠海航展上公開亮相的「蜂群1號陸戰車」高速駛過,不斷有固定翼無人機從其中彈射起飛。隨後的指揮中心介面顯示,大群無人機根據指令迅速組成各種隊形,沿著不同的路徑飛行。不要小看了這樣「亂糟糟」的動作,其背後代表的是未來無人機作戰的全新概念。

「九天」最大起飛重量約為10噸。 (X平台圖片)

「九天」最大起飛重量約為10噸。 (X平台圖片)

俄烏戰爭上的小型無人機已經成為頭號戰場殺手,但它們缺乏協同作戰能力,完全依靠操作者遠程遙控。而蜂群無人機是具備自主協同能力、可以攜帶不同載重執行複雜的作戰行動。整個過程中,人類指揮官只需提供攻擊目標資訊並下達指令,無人機蜂群就可以自行規劃行動路線並分配任務,例如哪幾架作為誘餌欺騙對手防空系統,哪幾架提供電子壓制掩護,哪幾架才是真正的致命殺手。

正如「動力」網站描述,現代無人機蜂群具許多優勢,包括能在廣闊區域快速展開,根據配置方式執行各種任務,包括情報、監視和偵察(ISR)、電子戰和打擊等。蜂群中的每架無人機還可以配備不同的有效載荷執行各自任務,使整個無人機蜂群可執行多樣化能力。

長長的機翼下有8個掛架。(X平台圖片)

長長的機翼下有8個掛架。(X平台圖片)

但代表未來作戰趨勢的蜂群無人機,目前卻有非常重要的缺點,就是受小體積和低成本的限制,其作戰半徑非常有限,故必須依靠其他平台攜帶到作戰區域附近才能參戰,可以攜帶蜂群無人機的「航空母機」就成為各國研發的重點。

美國先前曾測試過用「超級大黃蜂」戰鬥機投放約30架「山銻」微型無人機,也提出用P-8反潛巡邏機作為「航空母機」的構想。但這些設計都有缺陷,戰鬥機的外掛能力有限,不可能攜帶體積更大的大量無人機執行遠距離投放任務,而P-8反潛巡邏機的載重能力和航程都夠了,但其自衛能力很弱。由於蜂群無人機優勢在於執行高風險任務時的成功率高,P-8在這樣高風險環境中一旦被擊落,損失就太大了。

「超級大黃蜂」戰鬥機投放微型無人機。

「超級大黃蜂」戰鬥機投放微型無人機。

中國的「九天」大型無人機在此方面的優勢就非常明顯,它採用噴射動力,遠比採用螺旋槳動力的常規無人機飛得快;起飛重量大、有效載荷能力強,意味著可以攜帶體積相對較大、數量更多的蜂群無人機,完成任務的能力更強;採用無人機為「航空母機」的投送平台,不但免去了遠距離飛行的疲憊,而且即便在執行高風險任務時被擊落,也沒有人員傷亡的擔憂。

除充當無人機的母機外,「九天」無人機的機腹任務箱也可攜帶其他載重執行空氣採樣或運輸等使命,機翼下的8個掛架和機頭感測器表明,還具有典型的機載情報監視和打擊能力。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解放軍東部戰區連續兩日在台海舉行軍演。東部戰區星期三(4月2日)在台灣海峽中部、南部相關海域,組織「海峽雷霆-2025A」演練。而星期二(4月1日)的軍演中則組織了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多種兵力,在台島週邊展開大規模聯合演訓,包括海空戰備警巡、奪取綜合制權、對海對陸打擊,以及首次明確提及的「要域要道封控」能力。

相比去年兩次軍演,今次不僅規模更大,且戰術層更細化,顯示解放軍對台海局勢的掌控能力進一步提升;而值得關注的是,除山東艦、殲-35外,鷹擊-21更在軍演中首次亮相,分析認為作戰目標明確指向外部干預勢力,遏制域外勢力介入台海衝突。

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施毅陸軍大校表示,此次行動是對「台獨」分裂勢力的嚴重警告,也是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必要舉措。

昨日大規模聯合演訓,包括海空戰備警巡、奪取綜合制權、對海對陸打擊,以及首次明確提及的「要域要道封控」。

昨日大規模聯合演訓,包括海空戰備警巡、奪取綜合制權、對海對陸打擊,以及首次明確提及的「要域要道封控」。

事實上,演訓與2024年的「聯合利劍-2024A」、「聯合利劍-2024B」相比,此次演訓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首次提及「要域要道封控」。

軍事專家張軍社接受《澎湃新聞》指出,這項演練旨在封控台島周邊關鍵航道與港口,包括巴士海峽、基隆港、高雄港及花蓮港等,此舉不僅可切斷「台獨」勢力在戰時的外逃通道,還能阻斷外部勢力對台的軍事支援。

解放軍東部戰區連續兩日在台海舉行軍演。

解放軍東部戰區連續兩日在台海舉行軍演。

對比2024年兩次的「聯合利劍」軍演,5月的重點演練聯合海空戰備警巡、奪取戰場綜合控制權及精打要害目標;而10月則新增「要港對陸域封控」科目,強化對台島周邊港口的封鎖能力。

4月1日的軍演未有如往常般有代號,惟4月2日的演練代號「海峡雷霆-2025A」,有分析認為背後一個重要信息,就是求「变」。

國防大學教授張弛接受央視軍事訪問時稱,解放軍在台海的軍事行動已趨向「常態化」,顯示中國對台海局勢的實際控制力進一步增強。

在軍事裝備上,從東部戰區與央視公佈的現場影片和照片可識別出,這次演習動用了054A型護衛艦、轟-6K轟炸機、殲-10戰鬥機、運-20運輸機、「東風-16」彈道飛彈、遠程火箭砲等主戰裝備。

而航母「山東艦」再次亮相台海。山東艦自2019年服役以來,已多次參與台島週邊演訓,包括2023年4月的「聯合利劍」演習。此次山東艦進入台軍所謂的「應變區」,即約12至40海里範圍,展現了中國航母編隊的遠海作戰能力。海軍研究院大校唐莉接受央視新聞採訪分析,山東艦的部署形成「外阻、內封、固控」的戰略態勢,對「台獨」勢力構成直接威懾。

另外,今次更出現了殲-35隱形戰機的身影。作為中國新一代艦載機,殲-35的參與標誌著解放軍空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尤其在制空權爭奪中將發揮關鍵作用。

至於演訓中首次公開展示的「鷹擊-21」空射高超音速反艦彈道飛彈,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分析,飛彈全長達8.5米,彈徑約0.82至0.85米,彈重約2噸,射程達1000至2000公里。

從現有照片來看,鷹擊-21彈頭在氣動佈局方面,採用了雙錐體構型,可提高彈道飛彈再入後的拉起與末導引能力,同時也賦予了鷹擊-21機動變軌能力,從而使其突防效率得到顯著增強。

而鷹擊-21的最大飛行速度,已突破了原有的5馬赫限制,速度越快,意味接敵時間更短,也促使敵方防禦系統的反應時間被進一步壓縮,要想對鷹擊-21實施有效攔截,可謂是難上加難。最後是鷹擊-21的出現,對解放軍加強航空制海,威懾敵海上戰役軍團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鷹擊-21」空射高超音速反艦彈道飛彈。

「鷹擊-21」空射高超音速反艦彈道飛彈。

鷹擊-21的亮相,是對美日等國發出的明確警告,表明中國具備反制外部干預的能力。美國近年來頻繁對台軍售,日本部分政客更聲稱「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解放軍通過演訓展示的高超音速武器和航母戰鬥群,旨在警告相關國家「勿插手台海事務」。

此外,今次演練中,中國海警也同步在台島週邊海域展開執法巡查,演練「調查拿捕、攔截扣押」等,反映軍警協同作戰已成常態,進一步強化對台海的實際管控。

台防務部門稱,已密切監控解放軍動態,但未公布具體應對措施。國際媒體則普遍關注此次演訓的規模與新型武器亮相。

是次台島週邊聯合演訓,展現了解放軍在多兵種聯合作戰、要域封控及高科技武器運用上的顯著進步,不僅是對「台獨」的震懾,更是對外部干預勢力的明確警告。隨著演訓常態化,解放軍在台海的軍事優勢將進一步鞏固。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