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神獸暹羅鱷因人類過度捕獵,在90年代末被視為絕種。所幸,專家在2000年在深山發現倖存的一小族群,在養殖場的幫助下終於重回屬於牠們的土地!
與神龍、九頭蛇齊名 卻被大量獵殺
點擊看圖輯
靠近吳哥窟的巴戎寺(BAYON)壁上可見鱷魚雕刻。AP圖片
柬埔寨暹粒省一間鱷魚養殖內,展示一副鱷魚骨骼。AP圖片
柬埔寨金邊塔毛野生動物園中的暹羅鱷,擠在一塊兒休息。AP圖片
柬埔寨金邊塔毛野生動物園,一尾純種暹羅鱷破殼而出。AP圖片
在柬埔寨土地上的人們過去對暹羅鱷的崇敬,從吳哥窟寺廟建築群可窺端倪。在寺廟牆上,不難看見雕刻上都是暹羅鱷。牠們是與神龍、九頭蛇、巨龜和神魚等神獸一起出現的神獸。
靠近吳哥窟的巴戎寺(BAYON)壁上可見鱷魚雕刻。AP圖片
無奈古老神獸不敵時尚界對鱷魚皮的熱愛,上世紀開始暹羅鱷遭大量獵殺。養殖場繁殖後賣皮、賣肉、賣骨骼,導致90年代末世人都認為暹羅鱷幾乎絕種。
柬埔寨暹粒省鱷魚養殖場內,吊掛著鱷魚皮。AP圖片
荳蔻山脈發現最後一絲血脈
但2000年,專家驚喜在荳蔻山脈(Cardamom Mountains)發現一小群倖存的野生暹羅鱷。這裡曾是紅色高棉(Khmer Rouge)倒台後的最後據點,軍隊殘部以游擊隊之姿在原始山林與政府軍戰鬥。獵人因原始山林及兵亂止步,意外讓暹羅鱷留下最後一絲血脈。
昔日劊子手發揮重要作用
但這裡的暹羅鱷太少,不足以恢復族群數量。專家須有更多純種暹羅鱷來繁殖。曾經害得暹羅鱷幾乎絕種的養殖戶,這時發揮重要作用,專家走訪諸多養殖場,尋找純種暹羅鱷。
柬埔寨暹粒省一間鱷魚養殖內,展示一副鱷魚骨骼。AP圖片
挑選過程曠日廢時,因為許多養殖場內是「改良」品種,牠們體型更大,攻擊性更強。專家必須小心挑選,一旦這些攻擊性強又體型大的改良種不小心放到野外,可能加速其他野放純種暹羅鱷的消失,恐對民眾造成更大威脅。
珍貴血脈得以延續
在養殖場中好不容易尋得的少量純種暹羅鱷,被帶到金邊塔毛野生動物園,2011年復育計畫展開,隔年第一批18隻暹羅鱷被野放到荳蔻山;當年7月,專家在山區找到超過100顆蛋,那是至今為止成效最好的一次。
柬埔寨金邊塔毛野生動物園中的暹羅鱷,擠在一塊兒休息。AP圖片
動物園繁殖中心人員維切特(Hor Vichet)小心盯著人工孵化器中一顆顆暹羅鱷的蛋,確保珍貴的蛋在仿照野外巢穴濕度和溫度的環境中順利孵化。這些長度如一根大熱狗、他捧在手心的小傢伙,成年後可達4米長、350公斤重。
柬埔寨金邊塔毛野生動物園,一尾純種暹羅鱷破殼而出。AP圖片
罕見的萊特合唱蛙(Leyte Chorus Frog)經最新基因組學分析證實,並非獨立物種或亞種,而是因森林砍伐導致兩種棲地重疊的青蛙意外雜交所產生的第一代混種,此混種無法繁衍後代。
示意圖
全球博物館總收藏量僅7件 稀有性與分類地位懸而未決
據《每日科技網》(scitechdaily)報導,此研究由美國堪薩斯大學團隊發表於《遺傳》(Heredity)期刊。萊特合唱蛙原生於菲律賓萊特島(Leyte Island),最早於1944年被採集,1954年被描述時即因不尋常的趾尖吸盤(toe discs)引發關注。然而,此後數十年,儘管科學家持續搜索,僅額外發現五隻標本,全球博物館總收藏量僅七件,其稀有性與分類地位一直懸而未決。
堪薩斯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和自然歷史博物館圖片
罕見青蛙外觀獨特 介於樹棲蛙及地棲蛙之間
堪薩斯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論文主要作者陳建安(Chan Kin Onn)指出,這種青蛙外觀獨特,介於兩種可能的親代之間。「其中一個親代 K. c. meridionalis 是樹棲蛙,體型較大,有寬大趾尖吸盤;另一個親代 K. picta 則是地棲蛙,體型較小,趾尖吸盤幾乎不發達。」而萊特合唱蛙的體型與趾尖吸盤大小恰好居中,提供了形態學上的線索。
有人視其為亞種或已滅絕獨立物種
過去,學界對其地位爭論不休,有人視其為亞種,有人質疑其有效性,甚至推測是已滅絕的獨立物種。共同作者、堪薩斯大學教授布朗(Rafe Brown)早年在民答那峨島採集到部分標本,其奇特樣貌讓他掛念多年。陳建安利用這些珍貴的博物館標本,結合現代基因組學工具,最終解開謎團。分析顯示,萊特合唱蛙的基因組恰好各有一半來自上述兩種親代蛙。
研究團隊推測雜交與棲地遭破壞有關連
研究團隊推測,雜交的發生與棲地破壞密切相關。「正常情況下,樹棲蛙與地棲蛙因棲地與繁殖地點不同,不會相遇。」陳建安解釋,「但森林砍伐創造了新的開放空間,使牠們的棲地重疊,導致樹棲雌蛙可能被地棲雄蛙的叫聲吸引而雜交。」科學家多年前便懷疑此點,但缺乏證據。
第一代混種或無法繁殖
更關鍵的是,研究團隊認為這種第一代混種很可能無法繁殖。「當牠們嘗試與親代或彼此交配時,可能因遺傳不相容性)而失敗。」陳建安表示,「這解釋了牠們為何如此稀有,因為無法產生第二代或之後的世代。」此推論尚待未來研究驗證。
堪薩斯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和自然歷史博物館圖片。
研究凸顯棲地破壞對物種互動深遠影響
此研究不僅解開了生物學謎題,也凸顯了棲地破壞對物種互動的深遠影響,以及博物館標本在現代生物學研究中的關鍵價值。布朗教授強調,若無前人採集並妥善保存的標本,這項仰賴基因分析的研究將無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