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燕麥不宜和牛奶搭配? 美長壽專家教咁煮美味又減糖分攝取

生活事

燕麥不宜和牛奶搭配? 美長壽專家教咁煮美味又減糖分攝取
生活事

生活事

燕麥不宜和牛奶搭配? 美長壽專家教咁煮美味又減糖分攝取

2025年02月08日 07:00

美國長壽專家指出,燕麥實際不宜和牛奶搭配,建議咁樣煮食美味又能減少糖分攝取。

燕麥能提供足夠膳食營養並促進長壽

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選擇將燕麥與牛奶搭配食用當早餐,認為既方便又健康。美國一名長壽專家兼暢銷書作者Dan Buettner對此表示,每天食用一碗燕麥不僅能提供足夠的膳食營養,還能有助於促進長壽和改善健康,不過值得注意地是,燕麥實際上並不適宜和牛奶同吃。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1碗燕麥粥提供每日一半膳食纖維需求

燕麥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他命及水溶性膳食纖維,每100克燕麥大約含有10克膳食纖維,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指引,成年人每日應攝取約25克膳食纖維,這意味著食用一碗燕麥粥已經能滿足每日約一半的膳食纖維需求,而水溶性膳食纖維有助影響小腸吸收葡萄糖和脂肪,對控制糖尿病及預防高膽固醇血症等方面均有正面作用。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牛奶不宜煮燕麥

雖然常見的做法是將燕麥與牛奶一同煮,但因為燕麥含有植酸和纖維,這些成分可能會阻礙人體吸收牛奶中的鈣質。不過,若身體機能正常,即使食用牛奶煮燕麥也並不會對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倘若覺得每餐吃燕麥太單調,Dan Buettner建議可以在慢火煮燕麥時,添加杏仁、椰棗,並使用豆奶及楓糖漿,這樣能令燕麥粥口感更好,並且減少額外的糖分攝取。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燕麥熱量與白飯相似

雖然燕麥通常被視為低卡食物,但未經烹煮的燕麥實際與白米的熱量相差無幾。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的資料顯示,燕麥的主要成分為碳水化合物,而進入體內後,過多的碳水化合物會轉化為糖分,最終變成脂肪儲存在身體內。

燕麥吸水量較高

至於為何燕麥常令人覺得是「低卡」食物,這是因為燕麥的吸水率遠高於白米。據悉,白米的吸水比例約為1:1.1,而燕麥則為1:3,意味著燕麥能夠在浸泡時吸收更多水分,煮熟後膨脹,使人更容易產生飽足感,因此有助減少食量。不過,過量食用燕麥仍然可能導致肥胖或引發高血脂等健康問題。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如何正確食用燕麥?

要想獲得健康營養,首先要學會如何選擇燕麥。市面上的燕麥片主要分為三種:即食麥片、快熟麥片和原片燕麥。這三種麥片的區別在於精煉程度,原片燕麥的精煉度最低,升糖指數也最低;而即食麥片則精煉度最高,升糖指數亦最高。因此,若目標是減肥或保持體重,原片燕麥無疑是理想選擇。 在食用方法上,可以參考Dan Buettner的建議,選擇豆奶進行烹煮,期間加入杏仁、椰棗或其他水果,這樣不僅能提升味道,還能避免過量攝取糖分。

安全專家指出,機場及其他公眾場所的免費充電站存在3大安全風險,小心充電後資料外洩。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公共免費充電站暗藏3大風險

不少旅客在候機期間習慣使用機場免費充電站給手機或電腦充電。殊不知,此舉存在「資料外洩」的風險。轉接器製造商SIGNAL + POWER安全顧問傑羅(Jae Ro)指出,機場等地的免費充電站雖然便利,但伴隨著以下3大風險: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1. 被安裝惡意軟件

傑羅表示,駭客可預先篡改USB端口,然後在旅客接駁手機的瞬間植入惡意軟件。這種惡意軟件可以潛伏而不被發現,悄悄竊取密碼和銀行詳細資料等敏感資訊,風險不容忽視。

2. 「Juice Jacking」充電陷阱

所謂「Juice Jacking」是駭客透過損壞的USB端口安裝的惡意軟件,它會鎖定或遠端操控用戶的裝置設備,甚至將手機內所有個人資料、登入憑證批量外傳至犯罪者伺服器。由於電源與數據共用一條傳輸線,駭客得以同時取得電力與數據通道。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3. 資料外洩

傑羅補充,「充電站可以同時傳輸數據和電力,雖然手機會提示用戶在『僅充電』和『傳輸檔案』模式之間進行選擇,但這種保護通常會被充電站繞過,」令檔案、相片及聯絡人等資料被攔截。相關資料不但可能用於身份盜用,更有機會被販售至暗網圖利。

另外,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網站也曾發佈提示,呼籲民眾「避免使用機場、酒店或購物中心的免費充電站」。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專家建議

1. 改用具備「資料阻隔」(data blocker)功能的充電線或「隻讀」轉接器,只輸出電力、不傳輸數據。

2. 隨身攜帶自用插頭及充電器,盡量使用傳統插座替手機充電。

3. 若必須使用公共 USB 介面,充電完成後立即檢查裝置權限及安全設定,並定期更新防毒軟件。
安全專家強調,手機存載大量個人及財務資訊,一旦外洩或被植入惡意代碼,後果難以估量,旅客應審慎評估風險。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