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計劃修例擴大生產者責任制至膠樽及紙包飲品盒,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在電台節目表示,現時大部分膠樽都丟棄到堆填區,當局在2021年起試驗,要求生產公司設立回收點及提供0.1元回贈,計劃相當成功,至今收到1億5千萬個膠樽,顯示市民歡迎這項計劃。謝展寰指出,如果由政府推行會比較繁複,因此決定由市場主導,相信可以將整體操作成本降減。
膠樽回收。環保署影片截圖
政府建議生產者可以自行設置回收點或聘請營辦商代收,被問到如回收表現不好,責任誰屬。謝展寰說當局對營辦商有一定要求,對其回收能力有一定信心才會容許他們登記,但最終的責任是入口商或生產商,包括要督促營辦商做好回收工作。至於未能達標的罰則如何,謝展寰說未釐定細則,但傾向罰款要高於回收成本,並與回收目標差額掛勾,認為這樣才有動力做好,具體會再與業界商討。
紙包飲品盒回收。資料圖片
謝展寰提到整項計劃會分4個階段推行,預計需時6至8年達標,如果推行進度好,可以加快,如果慢就要給予較多時間。最初的目標不會定得太高,以便順利推行,最終目標與世界的平均數看齊,亦即膠樽回收率為75%、紙包飲品盒回收率50%。
膠樽回收。環保署影片截圖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在「香港氣候論壇」致辭,表示香港作為沿海城市,特別容易受到熱帶氣旋和水位上升等極端天氣影響,當局有應對策略,包括加強關鍵結構,更新設計標準,以符合最新的氣候情況。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在「香港氣候論壇」致辭。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謝展寰指出,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數據,2024年是有紀錄以來最溫暖的一年,極端氣候對社區和生態系統帶來威脅。他提到,香港從1997年起停止興建燃煤發電廠,逐步轉用其他能源,在當局努力下,香港的碳排放量在2014年達到高峰後,至今已減少約四分一,並力爭在2035年前,減少一半的碳排放量,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他表示,當局爭取在2035年將零碳電力的比例提高到60%至70%,由於建築物用電量約佔總耗電量的90%,當局正多管齊下推動節約能源,包括綠色建築設計和認證,減低商業樓宇的用電量;公布私家車及的士綠色轉型路線圖,擴大電動車充電網路;加強社區回收;第一座垃圾焚化爐亦預計在今年底投入運作。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在「香港氣候論壇」致辭。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謝展寰又說,氫能是很有發展前景的綠色能源,當局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並公布香港氫能發展戰略,審慎有序營造有利氫能發展的環境。他強調實現碳中和是艱鉅的挑戰,但也是唯一的選擇,呼籲大家擁抱綠色轉型,共建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