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半小時飛越太平洋不是夢? 中國航空煤油驅動斜爆震「神器」橫空出世

博客文章

半小時飛越太平洋不是夢? 中國航空煤油驅動斜爆震「神器」橫空出世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半小時飛越太平洋不是夢? 中國航空煤油驅動斜爆震「神器」橫空出世

2025年02月27日 14:55 最後更新:20:22

當荷里活還在拍《未來戰士》時,中國已造出人形機器人,在春晚舞台大跳秧歌。近期,中國科學家成功研發出以普通航空煤油為燃料的斜爆震發動機,令到未來半小時橫跨太平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或許將來也有一天,早上在上海喝完豆漿,中午就能在洛杉磯吃漢堡。

西方分析家們普遍認為,中國在高超音速領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都與中國在高超音速風洞方面的持續投入分不開,尤其是全球最先進的JF12激波風洞。《觀察者網》援引《南華早報》26日的報道稱,正是依託於JF12激波風洞,「世界上第一台由標準航空煤油提供動力的斜爆震發動機,在中國科學家手裡測試成功!它的時速為16馬赫,相當於每小時20000公里。這可能將重新定義航空及航天旅行的極限!」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在新一代高超音速飛行器領域,斜爆震發動機是離不開的話題。雖然公眾在這方面更熟悉的是超燃衝壓發動機,但後者通常不能亞音速啓動,只能由另一個發動機推進到超音速,然後再啓動衝壓發動機,這樣就極大增加了工程複雜度。英國廣播公司此前披露,更糟糕的是,在該領域保持領先的中國科學家發現,「傳統的超燃衝壓發動機不但有熄火風險,而且達到7馬赫或更高速的時候就很難產生更多推力」,再加上燃料消耗過高,對於高超音速飛行器的商業運營而言,其成本根本讓人無法接受,這也就極大限制了它的實際應用。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對於目光更長遠的中國科學家而言,斜爆震發動機為新一代高超音速飛行器提供了更好的動力選擇。它是利用斜爆震波實現超音速氣流中的高效燃燒,具有放熱快、比衝高、燃燒室短、運動部件少等科學和技術優勢,是高超音速推進技術的前沿方向。

中國科學家在模擬9倍音速環境的風洞中進行測試

中國科學家在模擬9倍音速環境的風洞中進行測試

其實早在2020年11月,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姜宗林率領的研究人員就在《中國航空學報》發表文章,介紹了他們研發的「站立式斜爆震衝壓發動機」。這種革命性的發動機利用了高超音速燃燒過程中的「爆轟效應」實現高超音速推進,飛行速度能達到16馬赫,相當於每秒飛行5.44公里。

按照論文描述,中國科學家研發的「站立式斜爆震衝壓發動機」設計簡單,沒有可移動部件,由進氣口,氫燃料噴射器和燃燒室等3部分組成。新設計避免了超燃衝壓發動機超高速飛行時產生的爆波導致發動機燃燒熄滅的問題,而是讓爆波進入燃燒室點爆燃料,保持燃燒不間斷。

但《南華早報》注意到,這些高超音速發動機一直依賴氫或乙烯作為燃料,雖然這些燃料點火迅速,但對於商業運營而言,它們的存儲要求非常高,極大阻礙了實際應用。而中國科學家這次成功測試的斜爆震發動機,針對其燃料問題又取得重大突破——不再使用昂貴且存儲難度大的氫燃料,而是使用航空業最常用的商用煤油RP-3噴氣燃料。報道稱,該發動機在JF12激波風洞中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使用商用煤油成功實現了持續的斜爆震波,燃燒速率比傳統的超音速燃燒衝壓發動機快1000倍,且能在6馬赫至16馬赫之間的範圍內運行,「這是傳統吸氣式發動機難以達到的」。

報道稱,如果將斜爆震發動機應用於軍事技術,將催生新一代高超音速導彈、無人機甚至轟炸機,這些武器將具有超遠射程和低運營成本,能使解放軍在未來的戰爭中佔據顯著優勢——值得注意的是,《南華早報》的報道配圖就是去年年底亮相的中國第六代戰鬥機,一直有猜測認為,它裝備的三台發動機中,可能位於中間的一台採用了全新技術,以獲得高超音速飛行能力。

不過必須要說的是,某些人喜歡將中國發展高超音速技術,強行與軍事用途聯繫在一起,這就是有色眼鏡。中國高科技發展的目標,從來都是造福全人類。正如《南華早報》所言,中國這項科研項目是中國雄心勃勃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旨在到2030年建造一架能夠在一小時內抵達全球任何地方的飛機。這項技術的速度為16馬赫,可以在半小時內從上海飛往洛杉磯,將使可重復使用的太空飛機實現大氣層和軌道飛行的銜接。

中國科學家通過一次次突破,終於讓斜爆震發動機距離實用越來越近了。

中國科學家通過一次次突破,終於讓斜爆震發動機距離實用越來越近了。

之所以說這次測試的斜爆震發動機是「重新定義高超領域的極限」,關鍵就是這種原來只停留在西方實驗室的先進技術,在中國科學家手裡一步一步取得突破,有了實際大規模應用的機會。

內地軍事博主「憤怒熊貓」則稱,這再度證明了,西方有了先進技術首先用於殺人,而中國先進技術首先用於造福人類。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部署在紅海的美軍航空母艦「杜魯門號」,再有戰機墮海。據美媒引述知情人士透露,涉事的為一架F-18戰機,周二在航母著陸後未能成功剎停,最終滑出甲板墮海,機上2名飛行員在戰機墮落前彈射逃生,被救援直升機救起,一人受輕傷。美軍暫時沒有回應。這是一周內,第二架F-18戰機墮海,也是半年內第三架。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當地時間6日晚上報道,「杜魯門號」航母又一架F/A-18「超級大黃蜂」戰機近日在紅海墜落,目前事故原因尚未查明,調查仍在進行中。

一周內,有二架F-18戰機從「杜魯門號」墮海,也是半年內第三架。

一周內,有二架F-18戰機從「杜魯門號」墮海,也是半年內第三架。

但據知情人士透露,戰機在嘗試降落時出現某種「攔阻系統故障」,機上前座飛行員和後座武器操作員彈射逃生,隨後被救起,但戰機墜入海中尚未被打撈上來。另據消息人士稱,就在戰機墜毀當天,胡塞武裝曾向該航母進行攻擊,目前尚不清楚這兩起事件是否有關聯。

美國防部長辦公室將針對事件的查詢轉交給美國海軍和美國中央司令部方面,惟相關部門暫未發表評論。

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與胡塞武裝達成表面停火協議,特朗普表示,胡塞武裝向美方表明他們不想戰鬥,亦不會再攻擊船隻,因此美國尊重對方承諾,停止轟炸對方。惟知情人士透露,胡塞仍向「杜魯門號」發射攻擊,目前尚不清楚這兩宗事件是否有關聯。

F/A-18「超級大黃蜂」戰機。

F/A-18「超級大黃蜂」戰機。

但無論如何,這是一周內美國第二架戰機從「杜魯門號」上墜落,4月28日一架「超級大黃蜂」F/A-18E戰機,因航母躲避一枚胡塞武裝發射的導彈而進行急轉彎而出現側傾時,導致一架正在舷側升降機上調運的「超級大黃蜂」連同拖車一起落入海中,事故造成了1人輕傷。這款戰鬥機每架造價約7000萬美元。

而自2023年11月以來,美國海軍在紅海的軍事行動,引發了也門胡塞武裝對美海軍艦機的持續反擊以來,當中已頻頻發生多次相當危險的事故,令人質疑美海軍的戰鬥力。如去年初,一艘美國海軍驅逐艦曾使用20毫米「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上擊落一枚導彈,當時導彈距離軍艦只約1.6千米,這距離擊中軍艦「只需要幾秒鐘」。

在糽海的美國「杜魯門號」航母事故頻仍。

在糽海的美國「杜魯門號」航母事故頻仍。

另去年12月21日晚上,一架「杜魯門號」的F/A-18F「超級大黃蜂」在紅海上空飛行時,被航母打擊大隊中的「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CG-64「葛底斯堡號」(USS Gettysburg)上誤射的「標準」SM-2艦空導彈擊中,機組兩人彈射逃生,飛機則墜入紅海。更離譜的是,「葛底斯堡號」當天還向另一架「超級大黃蜂」發射了導彈,但飛行員緊急進行機動動作,幸運地在約30米的距離上與導彈擦肩而過。

今年2月,「杜魯門號」又在靠近埃及的地中海上與一艘貨輪相撞,航母右舷後部和艦尾部分受不同程度的損傷,隨即前往希臘進行緊急維修,這次事故導致時任艦長的斯諾登(Dave Snowden)上校被撤職,由希爾(Christopher Hill)接手指揮。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