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水壺未洗乾淨恐成細菌溫床 專家教清潔方法助保持衛生 1步驟是關鍵

生活事

水壺未洗乾淨恐成細菌溫床 專家教清潔方法助保持衛生 1步驟是關鍵
生活事

生活事

水壺未洗乾淨恐成細菌溫床 專家教清潔方法助保持衛生 1步驟是關鍵

2025年04月14日 07:00 最後更新:23:28

專家指出,水壺未徹底清洗乾淨恐成細菌溫床,建議咁清潔助保持衛生,1步驟是關鍵。

水壺未妥善清洗恐成細菌滋生的溫床

不少人有隨身攜帶水樽的習慣,認為既方便又環保。但研究指出,若水壺未經妥善清潔,恐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有專家對此分享了徹底清洗水壺的方法,幫助保持水壺衛生,避免健康風險。

示意圖

示意圖

水壺內滑溜感來自細菌積累

美國普渡大學食品安全專家賓基(Carl Behnke)因好奇自己水壺的清潔程度而進行深入研究。結果發現,水壺內的滑溜感並非材質問題,而是因為細菌積累的結果。隨後,他在校園內展開研究,檢測路人的水壺,結果發現許多人水壺內部滋生了大量細菌。

示意圖

示意圖

飲用水長時間存放水壺內細菌繁殖迅速

英國萊斯特大學的臨床微生物學副教授弗里斯通(Primrose Freestone)指出,雖然飲用水看似安全,但並非沒有細菌。長時間存放在水壺中過久,會加速細菌繁殖。即便在室溫20度的環境下,細菌也能快速增長,尤其是存放含糖或蛋白質飲料,微生物滋生會更快。

煮沸的水放置水壺一天細菌數量激增

新加坡一項研究發現,即使是煮沸的水,在水壺中放置24小時後,每毫升水的細菌數量仍可從7.5萬個暴增至100萬甚至200萬個。

示意圖

示意圖

水壺部分致病菌恐引起腹瀉或嘔吐

專家強調,水壺中的細菌主要來源於使用者的手部、口腔及外部環境。弗里斯通對此建議,避免在水壺中裝除水以外的其他飲品,以減少提供給細菌和黴菌的養分。儘管大部分細菌對人體無害,不過某些致病菌仍可能引起腹瀉或嘔吐等症狀。英國一項檢測顯示,水壺甚至可能成為抗生素耐藥性細菌的滋生地。

專家教清潔方法 「風乾」是關鍵

弗里斯通表示,要徹底清潔水壺,單用冷水沖洗遠遠不足,建議每次使用後用超過60度的熱水搭配洗潔精進行清洗,並讓水壺自然風乾。由於濕潤環境有利於細菌繁殖,因此風乾是關鍵。理想情況下,水壺應在每次使用後進行清洗,至少每週數次。若水壺開始散發異味則應立即丟棄,因為這意味著細菌已經嚴重超標。

示意圖

示意圖

安全專家指出,機場及其他公眾場所的免費充電站存在3大安全風險,小心充電後資料外洩。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公共免費充電站暗藏3大風險

不少旅客在候機期間習慣使用機場免費充電站給手機或電腦充電。殊不知,此舉存在「資料外洩」的風險。轉接器製造商SIGNAL + POWER安全顧問傑羅(Jae Ro)指出,機場等地的免費充電站雖然便利,但伴隨著以下3大風險: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1. 被安裝惡意軟件

傑羅表示,駭客可預先篡改USB端口,然後在旅客接駁手機的瞬間植入惡意軟件。這種惡意軟件可以潛伏而不被發現,悄悄竊取密碼和銀行詳細資料等敏感資訊,風險不容忽視。

2. 「Juice Jacking」充電陷阱

所謂「Juice Jacking」是駭客透過損壞的USB端口安裝的惡意軟件,它會鎖定或遠端操控用戶的裝置設備,甚至將手機內所有個人資料、登入憑證批量外傳至犯罪者伺服器。由於電源與數據共用一條傳輸線,駭客得以同時取得電力與數據通道。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3. 資料外洩

傑羅補充,「充電站可以同時傳輸數據和電力,雖然手機會提示用戶在『僅充電』和『傳輸檔案』模式之間進行選擇,但這種保護通常會被充電站繞過,」令檔案、相片及聯絡人等資料被攔截。相關資料不但可能用於身份盜用,更有機會被販售至暗網圖利。

另外,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網站也曾發佈提示,呼籲民眾「避免使用機場、酒店或購物中心的免費充電站」。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專家建議

1. 改用具備「資料阻隔」(data blocker)功能的充電線或「隻讀」轉接器,只輸出電力、不傳輸數據。

2. 隨身攜帶自用插頭及充電器,盡量使用傳統插座替手機充電。

3. 若必須使用公共 USB 介面,充電完成後立即檢查裝置權限及安全設定,並定期更新防毒軟件。
安全專家強調,手機存載大量個人及財務資訊,一旦外洩或被植入惡意代碼,後果難以估量,旅客應審慎評估風險。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