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恢復二讀《2025年撥款條例草案》辯論,立法會議員簡慧敏表示,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特區政府既要維持穩健的財政政策,包括足夠的緩衝,以應對外部衝擊,亦要保持審慎樂觀、展現信心和靈活性投資未來。
立法會現場。巴士的報記者攝。
簡指出美國近期的霸凌行為,支持特區政府配合國家維護好世界多邊貿易規則體系,並採取措施捍衞香港的合法權益,包括向世貿組織提出申訴。
簡慧敏還探討香港如何開闢新的經濟增長點。她認為,特區政府應研究訂立機制讓在港第二上市的公司在特定條件下納入「港股通」,激活本港第二上市市場,為中概股回流做準備;在推進「遷冊制度」時不可忽略內地企業;加大力度、積極主動邀請重點企業和人才來港發展,並著力將企業引進轉化,惠及本地經濟。
簡慧敏fb圖片
自2021年成爲深圳市政協委員的簡慧敏期望特區政府善用「對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專班」,加強與深圳方的合作對接,並主動邀請合適企業提交河套香港園區私人發展計劃,增強與大灣區城市聯動。
《2024年保護海港(修訂)條例草案》在星期三(5月7日)的立法會會議上三讀獲得通過。修訂條例改變過去填海受“不可填海推定”一刀切的約束,訂明更清晰機制規管維港大型填海工程的同時,亦簡化為改善維港而進行的小規模填海工程機制,尤其是非永久填海工程,拆牆鬆綁,便利市民享用海濱和加強海港功能。
立法會現場,巴士的報記者攝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原條例不利於以改善維港為目的的工程,相信公眾都希望在繼續保護維港的同時,享用兩岸更好的設施和體驗。她指出,若部分填海工程符合面積要求和公眾利益,是需要的且沒有替代方案,可申請或批予豁免,包括條文附表中的設施,即有助市民欣賞海港、發揮功能、和照顧海上作業者需要的設施。例如行人板道、防波提、支援海事作業的供水、供給燃料或電池充電設施等。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資料圖片
條例草案法案委員會主席謝偉銓表示,維港是所有市民共享的珍貴自然遺產。《保護海港條例》自1997年確立以來未有修訂,條文過於簡略,關鍵問題缺乏清晰指引,例如“凌駕性公眾需要”的定義,存在大幅度不確定性。目前部分海濱長廊、海濱公園均因受到條例和過去的土地用途限制難以接通。立法會議員(九龍中)李慧琼表示,該修訂條例對香港海濱發展有里程碑意義,旨在海濱的發展和保護之間取得平衡。她強調,市民不必擔心條例通過後,維港會被大幅填海。因條例草案亦有引入保護機制和監督機制,規管維港進行的填海工程。
謝偉銓。巴士的報資料圖片
不少議員以受大眾歡迎的東岸板道作類比,指若法例儘早拆牆鬆綁,東岸板道早於現時數年便可投入使用。立法會議員(九龍東)鄧家彪表示,相信此次修例對海濱單車徑和水上運動有所裨益。不過對於申請填海面積不超過0.8公頃的上限,雖然此寬度足以建防波堤,但不足以加上靈活浮橋通道等設施,對使用遊艇旅遊的人士一定困難,期待當局可以以善用海港的角度去看發展需求。他否認外界所傳修例收窄法院權力的說法,認為修例後更加制度化,在引入行政機關程序的同時,保留司法監督裁判功能,使法例具有更高透明度,有程序和法例可依。
鄧家彪。資料圖片
而稱投棄權票的立法會議員(社會福利界) 狄志遠表示,決策過程中,公眾的參與空間有限,屬於當局自審自決。應提供更多渠道給市民發表意見,需要更多的制度平衡該機制。
狄志遠。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