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傳統不古板!數碼提花長衫、立體紮作展現非遺新生命

社會事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Â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社會事

      社會事

      傳統不古板!數碼提花長衫、立體紮作展現非遺新生命

      2025年04月23日 10:32 最後更新:17:15

      「故宮館藏X香港非遺」展出多件本港非遺藝術品,包括傳統紮作、中式長衫以及客家花帶等。

      「故宮館藏X香港非遺」展出多件本港非遺藝術品,包括傳統紮作、中式長衫以及客家花帶等。巴士的報記者攝

      「故宮館藏X香港非遺」展出多件本港非遺藝術品,包括傳統紮作、中式長衫以及客家花帶等。巴士的報記者攝

      策展人周婉美指出,此次展覽的文物為故宮復刻版,採用與原作相同的布料,很大程度上貼近原作,展出作品橫跨宋、元、明三個朝代。她表示,此次展覽透過北京故宮館藏,以中式山水畫為主線,將中國畫中的意境、生活、山水、審美和香港非遺進行結合,「希望跨越幾千年的文化傳統與香港的非遺文化聯乘,讓社會知道,非遺還在我們身邊。」

      更多相片
      「故宮館藏X香港非遺」展出多件本港非遺藝術品,包括傳統紮作、中式長衫以及客家花帶等。巴士的報記者攝

      「故宮館藏X香港非遺」展出多件本港非遺藝術品,包括傳統紮作、中式長衫以及客家花帶等。巴士的報記者攝

      策展人周婉美。巴士的報記者攝

      策展人周婉美。巴士的報記者攝

      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卷》是部分非遺作品的靈感來源。巴士的報記者攝

      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卷》是部分非遺作品的靈感來源。巴士的報記者攝

      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卷》是部分非遺作品的靈感來源。巴士的報記者攝

      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卷》是部分非遺作品的靈感來源。巴士的報記者攝

      時裝設計師楊曉琦參照《千里江山圖卷》色彩設計長衫。巴士的報記者攝

      時裝設計師楊曉琦參照《千里江山圖卷》色彩設計長衫。巴士的報記者攝

      時裝設計師楊曉琦。巴士的報記者攝

      時裝設計師楊曉琦。巴士的報記者攝

      時裝設計師劉曉樂結合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在傳統男裝長衫的視覺、美感上有所突破。巴士的報記者攝

      時裝設計師劉曉樂結合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在傳統男裝長衫的視覺、美感上有所突破。巴士的報記者攝

      雄師樓美術紮作創辦人許嘉雄。巴士的報記者攝

      雄師樓美術紮作創辦人許嘉雄。巴士的報記者攝

      許嘉雄以紮作技藝展現《千里江山圖卷》。巴士的報記者攝

      許嘉雄以紮作技藝展現《千里江山圖卷》。巴士的報記者攝

      許嘉雄以紮作技藝展現《千里江山圖卷》。巴士的報記者攝

      許嘉雄以紮作技藝展現《千里江山圖卷》。巴士的報記者攝

      客家花帶編織工具。巴士的報記者攝

      客家花帶編織工具。巴士的報記者攝

      客家花帶編織技藝資深導師劉海慧。巴士的報記者攝

      客家花帶編織技藝資深導師劉海慧。巴士的報記者攝

      劉海慧根據3幅故宮復刻畫作「瀟湘奇觀圖」、「快雪時晴圖」、「專茗圖」編織3條花帶。巴士的報記者攝

      劉海慧根據3幅故宮復刻畫作「瀟湘奇觀圖」、「快雪時晴圖」、「專茗圖」編織3條花帶。巴士的報記者攝

      策展人周婉美。巴士的報記者攝

      策展人周婉美。巴士的報記者攝

      展覽中有以電子屏幕展示的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卷》,也是部分非遺作品的靈感來源,如結合了山水畫元素的中式長衫,還有與畫作相呼應的客家花帶。

      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卷》是部分非遺作品的靈感來源。巴士的報記者攝

      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卷》是部分非遺作品的靈感來源。巴士的報記者攝

      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卷》是部分非遺作品的靈感來源。巴士的報記者攝

      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卷》是部分非遺作品的靈感來源。巴士的報記者攝

      中式長衫:結合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 不再古板

      時裝設計師楊曉琦參照《千里江山圖卷》色彩設計了一套長衫,在色彩上大膽運用畫中顏色,將山水意境融合在長衫中。

      時裝設計師楊曉琦參照《千里江山圖卷》色彩設計長衫。巴士的報記者攝

      時裝設計師楊曉琦參照《千里江山圖卷》色彩設計長衫。巴士的報記者攝

      時裝設計師楊曉琦。巴士的報記者攝

      時裝設計師楊曉琦。巴士的報記者攝

      此外,傳統男裝長衫製作要耗費大量布料,對花紋拼接的要求極高,楊曉琦利用「數碼提花織造技術」,直接將設計圖案織成布料,加上花鈕等傳統設計,讓長衫不再古板,「有很多地方可以繼續挖掘欣賞,通過展覽能讓大家更近距離觀察到工藝,了解到原來長衫可以通過創新科技等融入現代生活。」 

      時裝設計師劉曉樂結合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在傳統男裝長衫的視覺、美感上有所突破。巴士的報記者攝

      時裝設計師劉曉樂結合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在傳統男裝長衫的視覺、美感上有所突破。巴士的報記者攝

      另一位時裝設計師劉曉樂則結合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在傳統男裝長衫的視覺、美感上有所突破。他指出,一般男裝長衫採用比較昂貴的布料,但在設計上沒有那麼花巧,因此在此次設計上,劉曉樂在長衫上加上釘珠、色彩等,「長衫的釘珠走向其實就像畫中的樹一樣,星星點點,我在創作時也像是在畫山水畫,只不過利用釘珠來做筆觸。」

      傳統紮作:紮作亦是藝術品

      紮作技藝在香港流傳甚廣,以竹、竹篾、鐵線、紗紙及布料等作為物料,經上色和組裝而製成各色各樣的紮作品。

      雄師樓美術紮作創辦人許嘉雄。巴士的報記者攝

      雄師樓美術紮作創辦人許嘉雄。巴士的報記者攝

      由於紮作常見於獅頭、金龍、傳統燈飾等,在得知要以紮作技藝展現《千里江山圖卷》時,雄師樓美術紮作創辦人許嘉雄認為挑戰難度很大,「紮獅紮龍很容易,大家一看型就知道了,但這些山,紮出來可能也看不出來是什麼。」

      許嘉雄以紮作技藝展現《千里江山圖卷》。巴士的報記者攝

      許嘉雄以紮作技藝展現《千里江山圖卷》。巴士的報記者攝

      從討論到最終完成花了三個多月,最終呈現效果也讓許嘉雄感到滿意。他表示,整個創作過程中,難度最大的是上色,如何像《千里江山圖卷》那樣有自然流露山水的感覺,需要構思很久,「顏色要有陰陽,畫出來才像山水,所以要利用水彩化開顏色,讓其有深有淺,希望做到最好的效果。」

      談及大眾對非遺文化傳承的看法,許嘉雄很樂觀,認為社會態度正面,「以前我們總被人叫『紙紮佬』,現在叫『紙紮藝術家』,是很大的改變。」他指出,此次的《千里江山圖卷》立體紮作,能讓公眾了解到紮作不僅呈現傳統形象,也可以與藝術掛鉤,成為藝術品傳承下去。

      許嘉雄以紮作技藝展現《千里江山圖卷》。巴士的報記者攝

      許嘉雄以紮作技藝展現《千里江山圖卷》。巴士的報記者攝

      客家花帶:不僅是文物 更可以生活化

      去年11月,客家花帶編織技藝資深導師劉海慧在「深圳讀書月」活動中開設工作坊,推廣客家花帶。在今次的「故宮館藏 X 香港非遺」香港延展中,她亦帶來自己的全新作品。

      客家花帶是香港客家服飾中最能代表客家文化特色的配飾。除了在涼帽上加配裝飾,客家婦女還會用花帶扎圍裙、捆頭髮。

      客家花帶編織工具。巴士的報記者攝

      客家花帶編織工具。巴士的報記者攝

      花帶亦承載很多客家人的生活記憶。女兒出嫁時,母親會織「拉櫃帶」擺在樟木櫃裡,當做嫁妝;圍村添丁時會點燈,客家婦女會織「丁帶」送給添丁人家,燈上掛的花帶越多,代表孩子接受到的祝福越多。

      客家花帶編織技藝資深導師劉海慧。巴士的報記者攝

      客家花帶編織技藝資深導師劉海慧。巴士的報記者攝

      劉海慧師從已故恩師徐月清,徐月清積極推廣香港客家文化,並詳細記錄客家花帶的傳統編織手藝,讓後輩得以傳承。對劉海慧而言,客家花帶不只是裝飾品,更是對恩師遺願的繼承,也是對花帶編織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劉海慧表示,現在除了讓很多人了解客家花帶之外,還要將花帶和現代生活聯繫在一起,今次「故宮館藏 X 香港非遺」展覽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她根據3幅故宮復刻畫作「專茗圖」、「瀟湘奇觀圖」、「快雪時晴圖」編織3條花帶,耗時約兩個星期,形容是一次創新挑戰,「平時都是對稱的圖案,但這三幅畫作『取其色取其感』,有不同的顏色深淺和不同的意境,利用傳統技藝創作新的元素,也讓我突破以前對客家花帶的看法。」

      劉海慧根據3幅故宮復刻畫作「瀟湘奇觀圖」、「快雪時晴圖」、「專茗圖」編織3條花帶。巴士的報記者攝

      劉海慧根據3幅故宮復刻畫作「瀟湘奇觀圖」、「快雪時晴圖」、「專茗圖」編織3條花帶。巴士的報記者攝

      劉海慧自己也在嘗試做出新的花帶產品,「如果可以將自己的技藝和不同的作品聯動,說不定可以創造不同的產品,希望客家花帶可以生活化,而不是被當成一個文物,看了就算了。」

      近日,一位日本女士分享自己在大阪世博英國館品嚐「貴價下午茶」的經歷引發熱議。她表示,花費5000日圓(約267港幣)購買的下午茶,紅茶竟以紙杯盛裝,果醬和奶油亦用小紙杯盛放,令她大感失望。

      X圖片

      X圖片

      日本媽批評體驗與期待落差極大

      該名日本媽媽於4月28日帶同家人到訪英國館,並將照片上傳至社交平台,批評體驗與期待落差極大。不少日本網友紛紛留言附和,認為以如此高價卻提供廉價容器,實在難以接受。

      ​​駐日英國大使館急補鑊 改用陶瓷茶杯​​

      事件發酵後,駐日英國大使館於5月1日在社交平台X(前稱Twitter)發聲明回應,表示已收到大量意見,並承諾改善部分服務。英國政府大阪世博代表戴維森(Carolyn Davidson)更拍攝影片,以日語向公眾解釋。

      戴維森在影片中表示:「雖然難以逐一回應所有意見,但我們非常重視大家的反饋,並已據此調整部分服務內容。」她強調,下午茶是英國文化的重要傳統,希望透過英國館向遊客介紹正宗的英式體驗。據了解,自4月30日起,英國館已將紙杯紅茶改為陶瓷茶杯,以提升品質。

      ​​網民反應兩極 有人讚改善快 有人批欠誠意​​

      戴維森的聲明引來網友熱烈討論,部分人讚賞英國館迅速回應,留言稱:「反應很快,值得肯定」、「願意改進,態度不錯」。然而,亦有網友質疑:「為何一開始會覺得紙杯可以接受?」、「擺設如此簡陋,難道符合5000日圓的定價?」更有不滿者要求英國館向先前受影響的顧客道歉。

      補鑊後。X圖片

      補鑊後。X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