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香港的生活環境經歷了顯著變化。隨著內地政府恢復通關,對香港的重視日益提升,並陸續推出多項促進中港經濟互動的政策,這成為港人北上消費熱潮的催化劑。雖然港人北上消費並非新現象,過去已有不少香港居民前往內地發展或消費,但近年此趨勢尤為突出,主要源於疫情後內地經濟環境的轉變。
內地商家為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積極調整經營策略。相較於香港,內地的租金、人工及產品成本相對較低,令其推出的商品和服務在價格上更具競爭力。反觀香港,經營成本高企,令本地消費環境顯得昂貴。加上中港交通日益便利,北上消費的趨勢得以進一步推動。
在香港,部分人士認為營商環境日益嚴峻,但筆者對此觀點持保留態度。近年香港的租金水平已有所回落,雖然人工成本仍然偏高,政府亦放寬政策,允許多個行業引入外勞,以緩解人手短缺的問題。筆者認為,問題的核心不在於成本本身,而在於本地商家是否能夠順應時代變化,通過創新求變,而非固守傳統經營模式。內地商業模式近年取得突破,產品以合理價格、優良品質及吸引外觀著稱,這正是吸引香港消費者的重要因素。
其實許多港人在北上消費時往往忽略了時間成本。儘管往返內地的交通日益便捷,但相較於本地消費,仍需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若將這些隱性成本納入考量,北上消費的總體成本與本地消費相差無幾。更重要的是,若港人長期將消費力轉移至內地,可能對本地經濟造成長遠負面影響。消費力外流將導致本地商戶經營困難、就業機會減少,甚至影響社會氛圍,最終損害整體經濟健康。
事實上,香港樓市近年未能重拾升勢,與本地消費力外流有一定關聯。慶幸的是,內地政策對香港經濟的支持逐步顯現成效。例如,恢復深圳居民「一簽多行」政策,刺激了香港近期的經濟活動,並對樓市產生積極影響。此外,香港的人才引進計劃及投資移民政策,吸引優質人才及資金流入,亦對樓市形成支撐。數據顯示,內地買家在香港樓市總成交量中的比例已升至約兩成,反映這些政策的實質效應。
筆者認為,香港人應重新審視留港消費的重要性,以實際行動支持本地經濟。單靠政策扶持或外來資金,難以全面振興經濟,穩固本地消費力才是關鍵所在。另一方面,香港商家亦需積極應對挑戰,通過創新提升競爭力,例如開發更具吸引力的產品或服務,以挽留本地消費者。單靠情懷營銷難以長久維持經營,唯有實質提升價值,方能在激烈競爭中立足。

利嘉閣地產總裁廖偉強
廖偉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