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芬蘭科學家在當地有重大發現,他們首次分離出一種巨型病毒,並將其命名為「于韋斯屈萊病毒」(Jyvaskylavirus)。這一發現不僅是芬蘭在巨型病毒研究領域的首個成果,也為病毒學研究帶來了新的視角。
For the first time in Finland, researchers at the Nanoscience Center in 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 have isolated a giant virus, which was named Jyvaskylavirus. The discovery shows that giant viruses are more common in northern regions than researchers have thought. It also… pic.twitter.com/c2e38AkaQ8
— Katherine Stiles (@_K_Stiles) April 17, 2025
成功分離巨型病毒大約是流感病毒2倍
據SciTechDaily報導,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UniversityofJyväskylä)奈米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把環境樣本與名為「卡氏棘阿米巴原蟲」(Acanthamoebacastellanii)的培養物混合,成功分離出這個巨型病毒。其病毒顆粒直徑約200奈米,體積大約是流感病毒或冠狀病毒的2倍,幾乎和細菌一樣大。
Jyväskylän yliopiston nanotiedekeskuksen tutkijat ovat eristäneet jättiviruksen ensimmäistä kertaa Suomesta. ⬇ https://t.co/OP2N74QXt3
— Iltalehti (@iltalehti_fi) April 22, 2025
與早前法國分離的病毒株有親緣關係
研究團隊通過跨國合作,解析了「于韋斯屈萊病毒」的基因組與結構。結果顯示,這個病毒與先前在法國分離出的「馬賽病毒株」(Marseilleviruses)有親緣關係。此外,研究人員還在其他環境樣本中找到了新的巨型病毒。
PENELITIAN di Pusat Nanosains Universitas Jyväskylä, Finlandia, menunjukkan terobosan penting dalam bidang virologi dengan penemuan virus raksasa yang dinamakan Jyvaskylavirus.https://t.co/kZNaw09VUg
— Media Indonesia (@mediaindonesia) April 21, 2025
科學家陸續發現體型和細菌一樣大的病毒
病毒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大多數自然產生的病毒對人類不會構成威脅,但它們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近年來,科學家陸續發現了體型和細菌一樣大的「巨型病毒」,這些病毒會感染阿米巴原蟲及其他微生物。過去,這類巨型病毒大多在歐洲與南美洲被發現,目前對其生命週期和分佈模式仍知之甚少。

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
證實該病毒的分佈比想象中更廣泛
今次在芬蘭發現「于韋斯屈萊病毒」,證實了這類能感染阿米巴原蟲的巨型病毒在土壤和水體中的分佈可能比想像中更加廣泛,甚至包括緯度較高的北歐地區。然而,對於「于韋斯屈萊病毒」的結構、起源與功能,仍存在許多未知,等待科學家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