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電力位於大埔的系統控制中心自1985年啟用,至今有40年歷史,主要監察各區電力設備的運作情況,確保供電可靠度。
服務超過37年的輸電及供電業務部系統運行總監何耀基表示,見證著社會不斷進步,城市用電模式改變,也包括數碼化的變遷。他說,近年極端天氣逐漸頻繁,但現時即使颱風後樹木倒塌或封路,中電可透過無人機偵測供電設施的損壞情況,加快評估和開展修理工作。
何耀基說,難忘當初負責編寫電腦程式,部分日子下班後仍需要帶同傳呼機隨時候命,因此不敢遠足、游泳,甚至剪頭髮,以便隨時回覆召喚,趕回中心應付突發情況。
何耀基又說,現時部門有大約100人,包括80名工程人員,近年越來越多女性工程師加入,佔比一成。他寄語新一代工程師在系統控制工作上,多使用數碼化和人工智能技術,應付市民生活需要。
90後的部門高級資深工程師丘宇晴,在學期間曾經到中電系統控制中心參觀,對控制室的複雜電力線路圖深感興趣,2013年加入中電見習工程師計劃,服務至今。
丘宇晴說,難忘超強颱風「山竹」期間在控制室內見到監察屏幕不斷有警報彈出,發現不同地區架空天線受干擾,一度感到憂慮,最後在同事支援下成功處理事件,感到有滿足感。
丘宇晴又說,團隊前輩不時傳承知識經驗,亦提醒要保持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刻曾經有前輩提醒中心的監察和應對工作著重安全和可靠性,應謹慎考慮再作決定,避免盲目追求速度。
何耀基(左)及丘宇晴(右),在中電系統控制中心工作多年,監察各區供電設施運作。(中電提供)
漁護署位於上水的大龍獸醫化驗所成立23年,是全港唯一政府獸醫化驗所,現時設有6個化驗室和1個解剖室,平均每年進行約30萬次測試,包括檢測人畜共通傳染病、常規動物疾病測試、病理學調查和抗菌素耐藥性監測。
漁護署說,過去兩個年度均分別接獲超過7900宗要求對動物、雀鳥和魚類作出調查的個案,進行超過17萬項監察禽流感的化驗;化驗所的研究亦發現新冠病毒可在寵物間傳播,並首次在本地流浪牛發現牛結節疹病。
漁護署指出,新冠疫情後市民更關注新型病毒,近年接獲有關人畜傳染病查詢個案,以及野生動物樣本化驗的數目有上升趨勢。化驗所近年引入「質譜儀」,提高細菌種類鑑定工作的效率,一般數分鐘內有結果,速度遠較需時一整日的傳統方法快,有助處理大量檢測樣本,去年香港動植物公園先後有多隻猴子死亡,亦曾經採用「質譜儀」進行細菌檢測。
不過,漁護署說,「質譜儀」靈敏度較低,亦依靠內存數據庫的細菌資料,部分較新型或罕有的細菌或有機會未能發現,因此仍然維持傳統的方法,有需要時相輔相成一同進行檢測。
漁護署又指,化驗所的解剖室會協助警方處理懷疑虐待動物個案,過去5年相關數字平穩,但接獲來自私人獸醫的解剖個案有增加趨勢。
漁護署提到,政府部門正削減開支,化驗所優化內部工作流程,包括加強培訓和調配現有人手,短時間內加強不同人員對檢測技術的認知,善用資源提升服務效率。
有在化驗所工作多年的獸醫分享說,處理懷疑虐畜個案時感痛心,3年前參與大熊貓安安的解剖工作也印象深刻,當時接獲海洋公園聯絡,指「安安」將近離世,希望化驗所協助解剖尋找病因,但當時正值夏天,因此直接前往海洋公園進行解剖,避免花時間運到化驗所,導致屍體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