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之役,義和團被消滅,京津一帶清軍潰敗,迫使慈禧挾光緒逃往陝西;最終,清廷與列強簽訂《辛丑和約》。
上次提及「八國聯軍」在北京合照,俄國代表沒有參與拍攝,結果加插澳洲及印度軍人,所以相中才有九名代表。另外參與「八國聯軍」之役的,還有來自美屬菲律賓及法屬印度支那(越南為主)的部隊。有讀者早前提過在聯軍中出現了華人兵,主要部分為英軍「華勇營」。
「華勇營」是英軍的中國僱傭兵,在戰事中「表現優異」,贏得西方輿論高度評價。「華勇營」訓練有素,多次承擔正面進攻清軍和義和團的任務,故被外界部分人士指責「助紂為虐」。但他們的出現,促使中國有識之士了解到,如何有效管理軍隊,提升戰鬥力。
「華勇營」的前身,源於1898年7月,英軍進駐威海後以兵源不足為由在華招募僱傭軍。為了吸引中國人,英軍拋出高薪誘惑:月薪8兩白銀,供應充足大米、白麵及肉,免費製服;入伍兩年後若無違規,還獎勵30兩白銀。這些條件對於當時缺乏溫飽的草根來說,明顯極具吸引力。
1899年,英國正式組成「華勇營」,初含534人,年齡介乎19至24歲,簽約3年,可被派往世界任何地方執行任務。這批用高餉精選出來的士兵,體格強健,平均身高五尺七寸、胸圍三十五寸,在當時華人中定屬矯健。
英軍對華勇營的軍費每年達三萬英鎊。部隊編制齊全,設置長槍連、機槍連、炮隊和騎兵隊等;尉級以上軍官和高級士官均由英國人擔任。全體士兵裝備精良,清一色的馬提尼-亨利 (Martini-Henry) 步槍,甚至還有當時最先進的馬克沁機槍 (Maxim gun),訓練與英軍士兵一樣嚴格。英國軍官巴恩斯 (Arthur Barnes),在回憶錄《服役華勇營》中這樣評價士兵:「他們非常遵守紀律,十分自律;他們非常強壯,十分堅忍,具有良好的抗疲勞和承當艱苦工作的能力;而且他們各個都是射擊高手,幾乎環環擊中……」
在華勇營成立不久,他們即鎮壓威海地方抗英武裝。1900年3月26日,華勇營第一次執行任務,420名士兵在姜南莊村武裝驅散抗英群眾,逮捕3人,收繳各種土製武器。5月5日、6日,英國勘測劃界小組在報信村受民眾圍攻,最高指揮官為鮑爾上校 (Colonel Bower) 率華勇營兩個連出擊,據載他們「毫不猶豫地向自己的同胞開槍」,打死村民29人,就是著名的「威海慘案」。
1900年6月,鮑爾再率「華勇營」200名士兵北上天津參與八國聯軍的攻城戰。按英軍說法,他們作戰「沉着」、「勇敢」,「排槍射擊非常有效」。巴恩斯在回憶錄中指,他們「負責包圍和壓制義和團以及清廷官兵,並且也參與老龍頭火車站的進攻。最後,他們從南門第一個衝進了天津的圍城,成為英國軍隊的唯一代表。」
天津被攻破後,北京也淪陷。八國聯軍在紫禁城舉行大閱兵,巴恩斯帶領華勇營走在英軍隊列中最後出場受閱。據巴恩斯說士兵當時並不開心:「他們靜默的臉上寫滿了悲傷」、「臉上充滿鄙夷與不屑和一種非常糟糕的表情」。
華勇營之後進駐京畿的幾處軍事要地,當中駐守地河西務以華勇營為主,他們利用特殊身份管理民眾,恢復了農貿集市,允許民眾擺攤。如遇上外國士兵搗亂,華勇營還會保護群眾,予以處罰。1900年10月,華勇營回到威海。到了1906年6月英軍裁撤華勇營,部分士兵轉往南非、香港當警察,也有留在中國充任巡捕或加入軍隊。據了解,加入香港警隊的華勇營士兵,警員號碼均以英文字母D開頭,他們又稱「香港魯警」,俗稱「山東差」。
「華勇營」的出現,對於當時普遍低餉、剋扣貪污成風的中國部隊來說,突顯了英國人高軍餉及帶兵「廉潔」能夠提高軍人社會地位。令中國有識者看到,新式軍隊首在制度之新,厚餉可起「養廉」作用,袁世凱說:「餉薄則眾各懷私,叢生弊竇;餉厚則人無紛念,悉力從公」。所以,後來袁世凱編練新軍亦效仿洋軍,不僅高薪,且設法杜絕軍官剋扣,這成為北洋軍擁有強大戰鬥力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