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捨道邊」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詩經・小雅・小旻》中的「如彼築室於道謀,是用不潰於成。」但它最廣為知的典故應是出自於南朝宋範曄所寫的《後漢書》,當中的《曹褒傳》有言:「諺言:『作捨道邊,三年不成。』」
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叫曹褒的大儒。因為他的父親曹充修習慶氏《禮記》,因此曹褒自小也跟隨父親一同研究禮儀學問,漸漸也養成博雅疏通的性子。在研究禮儀制度時,曹褒常常會不自覺地感嘆朝廷制度不完備,然後晝夜不眠地尋求完善方法。
網上圖片
憑着這份堅定不移的學習之心,曹褒很快就得到朝廷的賞識,並出任圉縣縣令。在管治期間,他以禮儀道德教化民眾,讓百姓知禮守法。不用多久,圉縣盜賊絕跡,人們安居樂業。然而有一年,有五個小偷在圉縣作案時被捕。由於太守馬嚴非常痛恨偷盜行徑,所以暗示曹褒應馬上判小偷們死刑。可是,曹褒不應,甚至搖頭反抗道:「偷盜可恥,卻罪不至死。如果為了迎合您而殺掉不該殺的人,那麼是違反了我的處世之道。哪怕我因此而受到處罰,我也不會感到不憤。」後來,因為曹褒違抗上司命令,而被罷免了官職。
網上圖片
雖然曹褒被降為功曹,但因為漢章帝有意重制禮樂,所以便把曹褒徵召為博士。成為博士後,曹褒也不負眾望,一直上書章帝,向他陳述重制禮樂的意義,以及如何使之完善。久而久之,章帝也被曹褒一腔熱情所感動,便把他升為侍中,也即是皇帝身邊的顧問。
隨着時間的流逝,改制禮儀一事也被提上議程。有次,漢章帝向斑固查詢改制禮儀一事,班固心知皇上極為重視此事,也不敢馬虎地說:「皇上,改制一事事關重大。京城裡儒士眾多,應多與他們共商得失。」沒想到,章帝擺擺手說:「常言道:『在大道邊蓋房子,三年也蓋不起來。』也就是說人多嘴雜,容易意見不一,這樣一來改制一事只會遙遙無期。你看!當年堯帝制定規章,還不是夔一個人就辦好了嗎!」語音剛落,漢章帝就想起自己身邊的曹褒對歷朝禮儀十分有研究,所以他立即下詔,把改制一事交託給曹褒。
網上圖片
曹褒接受任務後,便着手撰寫文章。最後,曹褒依據經典,一口氣寫了文章一百五十篇,從天子到庶民的冠禮、婚禮、吉凶、生祭都有所涉及。章帝考慮到曹褒所修訂《漢儀》可能引起眾議,於是直接接納,並不再允許相關官吏進行審查。
後人從這個故事中取出「作捨道邊」這個成語,原意是指在路旁築室,和過路人商量,即比喻人各有各的說法,難以成事。
香港海員大罷工又有「中國第一次罷工高潮的第一怒濤」之稱,其成功的因由少不了各界的合作,更多是眾多領導人物的不辭勞苦,如今期介紹的蘇兆徵。
蘇兆徵 (網上圖片)
蘇兆徵出生於廣東香山(今屬珠海市)。因為家境貧苦,為了謀生,他18歲就赴香港在一外輪當苦力。香港海員這個群體經常涉足世界各地,來往於各國港口,接觸廣泛,見多識廣,消息靈通,蘇兆徵較早地受到世界社會主義思潮和國際工人運動的影響,這使他思想比較先進,熱心於革命事業,為他建立日後成為工運領導的良好基礎。
中華全國總工會會旗 (網上圖片)
1908年,蘇兆徵加入中國同盟會,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他和其他海員一起,冒著生命危險,為革命黨人傳遞消息,秘密運送武器彈藥及其他物資,為革命黨人籌集活動經費;有時革命黨人遇到密探追捕,海員們便機智地掩護和幫助他們脫險。
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徽章 (網上圖片)
有一次,革命黨人計畫在廣東境內發動武裝起義,要求蘇兆徵等海員協助其運送一批軍火。於是海員們製造了一批箱子,把武器藏在裡面,偽裝成一些大人物的行李物品,在箱子外面故意貼上某某大人物的名片,放在船上顯眼的位置。海關等有關人員雖然看見箱子,卻不敢貿然打開檢查,生怕冒犯了大人物。船到了香港後,海員們便說要送去某某大酒店交給某某大人物,有關方面人員也不敢阻攔。就這樣,這批軍火就這樣順利地過了關,安全、及時地交到了革命黨人手中。
蘇兆徵臥室及讀書處 (網上圖片)
1921年3月,蘇兆徵和林偉民等人宣導,在香港成立中華海員工會聯合總會。1922年1月12日,在香港海員舉行的大罷工中,蘇兆徵被選為罷工總辦事處總務部主任和談判代表之一,接著任代理海員工會會長。
省港大罷工油畫 (網上圖片)
香港海員罷工爆發後,所有從香港開往廣州、江門、梧州等地的內河輪船,以及外埠開到香港的英、法、日、荷、美等國的海洋輪船,「霹靂一聲,一致罷工」。初時,罷工的輪船有90多艘,罷工人數約1500人。罷工的第二天,棄船登岸的海員工人,紛紛乘坐火車離港回廣州。停泊在港的大小輪船,頓時煙消火滅,空舟自橫,全無聲息。一星期內,罷工迅速擴大,並逐漸蔓延到汕頭、北海、瓊州、江門等地,還影響到新加坡、暹羅、上海等地港口。參加罷工的輪船增至123艘,罷工人數增到約6500人。至2月10日止,因罷工而停泊在香港的輪船增至168艘,貨物26萬餘噸。其中英船76艘,貨物12.7萬多噸。
蘇兆徵遺囑。由蘇兆徵口述,鄧穎超代筆。(網上圖片)
罷工使5條太平洋航線和9條近海航線陷於癱瘓,港英當局和輪船資本家遭到沉重打擊。至3月初,香港各行業工人紛紛支持海員工人的鬥爭,使這次大罷工發展成為香港工人同盟總罷工,罷工人數逾10萬人,其中海員約2萬餘人。全港各行業工人的總同盟罷工,使整個香港航運全部癱瘓,市內交通中斷,生產停頓,商店關門,秩序大亂,人心惶惶。港英當局驚呼:香港海員罷工「陷於殖民地生命於危險之境」。
蘇兆徵故居 (網上圖片)
位於珠海的兆徵紀念學校 (網上圖片)
香港海員罷工持續了56天,蘇兆徵等領導人與廣大海員團結在一起,群策群力,立場堅定,始終不屈不撓地堅持鬥爭,最終取得了勝利。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