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山,原名崑崙丘,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山,為萬山之祖,亦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伏羲的王都。
崑崙山 (網上圖片)
神話中崑崙山可見於《山海經》、《淮南子》等古典著作。崑崙山方圓800裡,高達七、八千丈。山上長著奇花異草,其中一種叫木禾,是水稻來的,高達四丈,要五個人才能合抱的。
《山海經》(網上圖片)
山的每一面有九口井,每口井都用玉石作欄杆。每一面又有神獸看守。傳說伏羲便是在崑崙丘王天下,考察星象推演出太極八卦;晨考日出造六峜,制定出八個節氣,並指導農耕,成為中華文明的人文始祖。
崑崙山脈 (網上圖片)
從神話記載來看,崑崙山上連著天,下連著地。據說,凡人從山一直爬上去,就到了天堂一般的神界,這與其他關於天梯的神話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崑崙山的所在也就是「天」之所在,不論從什麼角度說,都是合而為一的。
崑崙山脈 (網上圖片)
不過,崑崙山又可以分為先秦典籍記載神話中的崑崙丘和漢後地理上認證的崑崙山。記載於《山海經》《淮南子》等先秦文獻中的神話傳說中的天柱崑崙山即現今位於山西省陽城析城山;而在漢後地理上認證的崑崙山,便是位於青海一帶的崑崙山脈。
「口若懸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世說新語.賞譽》,當中有言:「王太尉云:『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西晉玄學家郭象少有才學,對於日常生活中之事,他總能在當中找到不平凡之處。每每接觸到一些現象,他都會留心觀察,然後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說他智周萬物也不為過。他不僅知識淵博,甚至對於老莊學說有著獨到的見解。當時,有不少人因仰慕其才名而慕名而來。然而,郭象並不向往官場,所以凡是請他出仕的,他都一概謝絕。每天不是埋頭研究學問,就是和志同道合的人談論哲理。
郭象的核心哲學理論就是「獨化論」,「獨」即是指個體,即可以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個體;「化」就是形容活動的變化。 換言之,「獨化」就是一個絕對個體的活動變化。在「獨化論」中,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的個體性,也同時否定了「造物主」和「有生於無」的觀點。(網上圖片)
郭象恪守「不做官、只做學問」的人生原則,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活得自在。可是朝廷又怎麼暴殄天物呢?朝廷多年來都不放棄,哪怕多次被郭象拒絕,也要派人來請他出仕。郭象實在推辭不掉了,只得硬著頭皮答應下來。朝廷一見郭象把事情應了下來,馬上就把他封為「黃門侍郎」。要知道,黃門侍郎在晉朝已經有副宰相的地位了!
作為皇帝近侍之臣,黃門侍郎主要的職責是傳達詔令。到了明清時期,黃門侍郎為從二品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務。(網上圖片)
到了京城,郭象很快就憑著自己豐富的知識在官場上站穩了腳。加上,他口才很好,對什麽事情都能講得頭頭是道,所以人們都愛聽他那生動且深刻的論述。當時太尉王衍也十分欣賞郭象,認為他不但立論新穎,講話還條理清楚,所以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讚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
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提煉出「口若懸河」這個成語,而「懸河」即瀑布之意,所以這個成語比喻人說話滔滔不絕,像河水傾泄一樣。